一、成长与求学 3
(一)家世背景 3
(二)中小学教育 9
(三)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 12
二、负笈留美 15
(一)由上海到美国 15
(二)进入哈佛大学 17
(三)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 20
(四)在哈佛的生活 22
三、任职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 26
(一)中国代表团 26
(二)远东委员会 31
四、教书生涯 43
(一)初任密执安州立大学 43
(二)转任密执安大学 51
(三)重回密执安州立大学 54
(四)1950年代密大的回忆 59
五、学术研究 63
(一)开始研究著述 63
(二)出版关于台湾的“土地改革”专书 68
(三)“土地改革”的理论探讨 69
(四)“显示性偏好”的系列研究 71
(五)到瑞士国际劳工署访问研究 75
(六)整理出版Habarler教授全集 76
(七)担任美国能源部顾问 81
(八)治学心得 83
六、参与台湾经济发展 93
(一)初访台湾 93
(二)暑期讲学班 94
(三)首次来台参与经济研究工作 96
(四)梨山会谈 98
(五)任教台大经济研究所博士班 101
(六)经济顾问与五人财经小组 102
(七)建议采行浮动汇率 105
(八)建议征收加值税 108
(九)会见李登辉与亚洲金融风暴 109
(十)院士们对经济政策的共识 111
七、台湾经验 116
(一)台湾的“土地改革” 116
(二)设立自由贸易区 118
(三)台湾经验成功的原因 119
(四)亚洲金融风暴 123
(五)台湾与亚洲经济研究 124
八、参与大陆经济改革 126
(一)初访大陆 126
(二)再访大陆 137
(三)任教岭南大学 152
九、近年学术活动 160
(一)赴印度尼西亚讲学 160
(二)开设“中国经济改革”课程 162
(三)密执安州立大学对中国的学术交流 166
(四)大陆国营企业改革研究 167
十、学术生涯回顾 172
(一)国内外学术制度比较 172
(二)学术理念 176
(三)以知识谋生的第一代美籍华人 180
(四)家庭生活 183
一、专书 219
二、论文 220
三、书评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