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 3
The Fate of the Proto-Lolo-Burmese Rhyme -a: regularity and exceptions&James A.Matisoff 3
原始彝缅语韵母*-a的演化:规律性与例外&J.A.马提索夫 22
跨级比较与汉藏语研究&陈忠敏 28
汉藏比较中的历史层次与借词问题&施向东 36
略论汉藏语言与民族的起源及迁徙&徐文堪 42
缅彝语:一种声调祖语&李永燧 47
说“圆”&黄树先 58
苗瑶语的早期来源及其系属&胡晓东 72
安多藏语i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王双成 81
从侗台语PL/KL对应看上古汉语来母字的PL/KL拟音&韦名应 88
汉藏语系语言调查词表语义分类&田阡子 93
第二编 汉藏语言描写研究 101
景颇语的泛指动词&戴庆厦 101
Hierarchical Person Marking in the Rawang Language&Randy J.LaPolla 107
A Study on Polysemic Meanings of Tibetan Verb “Tang (to send)”&Chihkai Lin 114
Human vs. instrument and instrument vs. object Nominalizers in the Puma language&Vishnu S Rai 126
Cak Prefixes&HUZIWARA Keisuke 130
黔东苗语的判断句类型初探&李一如 146
The so-called possessive marker in Youle Jino&HAYASHI Norihiko 153
‘Upward-Curling' Realization of Tone L in Lhaovo (Mam) Language&SAWADA Hideo 168
拉祜语四音格词的构成方式&刘劲荣 肖冬 176
藏缅、苗瑶、壮侗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马彪 186
试论白语的松紧元音&王锋 201
孟高棉语的前缀&陈国庆 208
The Referential Expression/?ay/“it, he/she, him/her”in Kuay&Waranya OTA 222
第三编 汉藏语言的接触和比较研究 233
南部土家语的特殊构词和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徐世璇 233
勉语壮语闽南语韵母之比较——兼论闽南语的百越语底层&董忠司 240
Tibetan loanwords in nDrapa&Hiroyuki Suzuki 254
汉、侗-泰、苗-瑶语声调和量词产生与发展的相同过程&罗美珍 261
再论平地瑶的语言和文字&李庆福 268
现代汉语与拉祜语构词法比较研究&李春风 张伟 273
汉彝缅语中的词头a-的比较&崔金明 282
那溪话是侗语的一个方言岛&石林 287
第四编 现代汉语研究 297
现代汉语语法 297
再谈相同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多重性&陆俭明 297
“这本书的出版”分析中的几个疑点——从《“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说起&任鹰 305
语气词“了”的主观性用法&武果 313
汉语的应答句式&尹世超 323
转折连词“但是”、“不过”、“只是”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史金生 孙慧妍 333
“才”表单纯短时义和情态短时义&沈敏 范开泰 341
“百分之百”的语法化及传信功能&陈颖 陈一 348
汉语中副词“非常”的语法化过程&谷菲 353
副词“反正”来源的考察&刘继磊 358
汉语中副词“倒”的功能和来源&刘春陶 362
“结果”的语法化轨迹与原因——篇章机制在语法化中的作用&任丽娟 366
论汉语表小量的“V—V”和“V—下”的产生和发展&王福鑫 371
冗余在汉语修辞中的积极意义&王磊 379
主、动、宾之间的语法标记类型和基本语序&罗天华 386
现代汉语语音、词汇 394
Glide and Fricative Alternations in the Southern Min Accent of Mandarin&Yuan-hsiang Chen Heng-yi Zhang 394
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与成因&邹韶华 408
“异构同功”、“同构异义”与“同形异构”——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的语义、语法分析&苏宝荣 414
错综关系下例外的形成——汉语离合词成因再探&马清华 418
汉语标题名词动用现象的语义语用基础分析&杨华 431
“V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及其历史演变&方环海 沈思芹 435
文字形式对于汉语词的同一性问题的介入&詹鄞鑫 440
第五编 古代汉语研究 447
古代汉语音韵 447
白一平-沙加尔汉语上古音构拟体系0.98版及小舌音的构拟&沙加尔 白一平 447
从诗歌用韵试析中古前期汉语韵部的变化&李子鹤 450
明代以来知照系遇摄三等字的演化过程&余少平 457
来母字谐声体系初探&王恩旭 461
广韵韵类辨识法&骆嘉鹏 472
古代汉语词汇、文字 484
“病”之本义考&黄金贵 484
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徐正考 史维国 495
关于上古汉语核心词表确定的几个问题——评陈、汪2006《论核心语素表的确定——以上古汉语为例》&汪维辉 500
《南海寄归内法传》的汉语词汇史语料价值&李素娟 509
试说甲骨文之前的远古汉字&张其昀 515
试论古代汉语汉字的隐性和显性&白兆麟 520
汉语词汇史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李波 524
古代汉语语法 530
汉语叠合语气词的结构化&戴昭铭 530
试谈《论语》中的话题标识“者”和“也”——借鉴日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汉语研究的一个尝试&张麟声 538
“十三经”中的“所”字&李先耕 544
东汉至宋代的方式状语&何洪峰 548
略论古汉语“逆序分承”现象及其成因&傅惠钧 563
古代汉语非典型受事宾语句&徐富美 571
从韵律句法角度看《史记》指代性副词“相”&杨海峰 579
《佛本行集经》中定语的共用与中心语的共用&许剑宇 584
第六编 汉语方言研究 597
北方方言 597
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现代篇&张光宇 597
东干语(陕西支)声调共时差异的实验研究&刘俐李 607
西北方言远指代词“兀”与突厥语族代词ol&张维佳 张洪燕 618
聊斋俚曲“知”“庄”“章”的音值及其演变&董绍克 625
山东海阳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类型&赵晓玉 631
皖北濉溪方言的语气词“来”&郭辉 639
吴方言 646
语言的两种接触模式——兼论吴语形成的历史背景&潘悟云 646
上海话的趋向补语“得来”、“-得去”&冯力 656
绍兴柯桥话处置式研究&盛益民 660
湘赣方言 666
赣语监利话古阴平字声调的特殊表现&吴小奕 666
赣语樟树话中的“V不得”的语义及其肯定式&李劲荣 672
邵阳(南路)话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及其方言类型学意义&蒋协众 676
客方言 681
汉语方言之客家语海陆腔两岸异同比较&张为闵 681
客语副动词词类范畴概论——以海陆客方言为例&廖郁文 689
台湾客语中的日语成分&胡毓荣 696
客语小称词与数量词的搭配&郑萦 谢职全 712
客家话“打”字的语法化过程&丘湘云 721
闽方言 734
闽南方言连读变调新探&陈宝贤 李小凡 734
福州方言词汇自19世纪以来的历史变化&陈泽平 741
台湾闽南语轻声的体现与听辨&陈承煜 747
台湾闽南语“数量词+仔”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郑萦 陈雅雯 756
台湾闽南语动词“生”的语义分类&陈菘霖 763
台湾闽南语“厚”的语义演变&陈嬿庄 772
附录 777
第4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开幕词&戴昭铭 777
ICSTLL-40 Opening Address&Dai Zhaoming 779
在第4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上的讲话&张政文 781
第4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总结报告&戴庆厦 782
历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基本情况&(James A.Matisoff提供) 785
后记&戴昭铭 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