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上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育筑,孙毓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30322456
  • 页数:1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药学及相关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参考国内外近年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编写而成。全书共分20章,包括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每章末有习题及答案,书后附有主要参考文献,符号及缩写表和常用化学用表。本书为再版书,将根据近年来药学专业的新进展,对结构和内容予以调整和修改,对经典化学分析部分内容予以精练,对现代仪器分析部分加以适当扩充,补充增加光谱和色谱分析新技术的介绍,充分体现少而精、特色鲜明和利于教学的特点,并配备方便教学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包括供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供教师实用的教学资料),形成系列教材,以更好适应教学需要,方便学生使用,促进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1

1.2.2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2

1.2.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2

1.2.4 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2

1.2.5 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3

1.3 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3

1.3.1 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3

1.3.2 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3

1.4 分析测试的过程 4

1.4.1 分析测试的基本步骤 4

1.4.2 分析结果的表示 4

1.4.3 分析方法的验证 5

1.5 分析化学文献 5

1.5.1 教材和专著 5

1.5.2 丛书和手册 6

1.5.3 分析化学核心刊物 6

1.5.4 常用化学搜索引擎 7

思考题 7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8

2.1 概述 8

2.2 分析化学中的测量误差 8

2.2.1 误差与准确度 8

2.2.2 偏差与精密度 9

2.2.3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11

2.2.4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1

2.2.5 误差的传递 12

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2.3.1 有效数字 14

2.3.2 数字修约规则 15

2.3.3 运算规则 15

2.4 实验误差的分布和置信区间 16

2.4.1 正态分布和t分布 16

2.4.2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20

2.5 分析数据的显著性检验 21

2.5.1 显著性差别检验 21

2.5.2 可疑数据的取舍 24

2.6 回归与相关简介 26

2.6.1 回归分析 26

2.6.2 相关系数 26

2.7 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 26

2.7.1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6

2.7.2 分析结果的处理 28

2.7.3 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 28

本章小结 30

思考题 31

习题 32

第3章 重量分析法 34

3.1 概述 34

3.2 对沉淀的要求与结果计算 34

3.2.1 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 34

3.2.2 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34

3.2.3 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 35

3.3 沉淀重量法 36

3.3.1 沉淀形态和沉淀的形成 36

3.3.2 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37

3.3.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41

3.3.4 进行沉淀的条件 42

3.3.5 沉淀的过滤和干燥 43

3.4 挥发重量法 43

3.4.1 直接挥发法 44

3.4.2 间接挥发法 44

3.5 萃取重量法 45

3.6 应用与示例 47

本章小结 47

思考题 48

习题 48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49

4.1 概述 49

4.1.1 滴定分析法及有关术语 49

4.1.2 滴定方式 49

4.2 标准溶液 50

4.2.1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50

4.2.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51

4.2.3 滴定度 52

4.3 滴定分析的计算 52

4.3.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52

4.3.2 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54

4.4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55

4.4.1 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55

4.4.2 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 56

4.4.3 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 57

本章小结 57

思考题 58

习题 59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60

5.1 概述 60

5.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60

5.2.1 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60

5.2.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62

5.2.3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64

5.3 酸碱指示剂 68

5.3.1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68

5.3.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69

5.3.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71

5.3.4 混合指示剂 71

5.4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72

5.4.1 强酸(强碱)的滴定 72

5.4.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74

5.4.3 多元酸(碱)的滴定 77

5.5 滴定终点误差 79

5.5.1 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79

5.5.2 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80

5.6 应用与示例 81

5.6.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81

5.6.2 应用与示例 81

5.7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82

5.7.1 基本原理 83

5.7.2 碱的滴定 88

5.7.3 酸的滴定 90

本章小结 91

思考题 93

习题 94

第6章 络合滴定法 97

6.1 概述 97

6.2 基本原理 97

6.2.1 EDTA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97

6.2.2 副反应系数 98

6.2.3 条件稳定常数 101

6.2.4 络合滴定曲线及相关计算 102

6.2.5 金属指示剂 103

6.2.6 滴定终点误差及其影响因素 105

6.3 滴定条件的选择 106

6.3.1 酸度的选择 106

6.3.2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07

6.4 应用与示例 109

6.4.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09

6.4.2 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09

本章小结 111

思考题 113

习题 113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114

7.1 概述 114

7.2 银量法 114

7.2.1 基本原理 114

7.2.2 指示终点的方法 116

7.2.3 应用与示例 121

本章小结 121

思考题 122

习题 122

第8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24

8.1 概述 124

8.2 氧化还原平衡 124

8.2.1 电极电位方程式 124

8.2.2 条件电极电位 125

8.2.3 影响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 125

8.2.4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128

8.2.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30

8.3 氧化还原滴定 131

8.3.1 滴定曲线 131

8.3.2 指示剂 133

8.3.3 滴定前的预处理 135

8.4 碘量法 135

8.4.1 基本原理 135

8.4.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6

8.4.3 指示剂 137

8.4.4 应用与示例 137

8.5 高锰酸钾法 139

8.5.1 基本原理 139

8.5.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9

8.5.3 指示剂 140

8.5.4 应用与示例 140

8.6 溴酸钾法及溴量法 140

8.6.1 基本原理 140

8.6.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41

8.6.3 指示剂 141

8.6.4 应用与示例 141

8.7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42

8.7.1 铈量法 142

8.7.2 重铬酸钾法 142

8.7.3 亚硝酸钠法 142

8.7.4 高碘酸钾法 143

本章小结 144

思考题 145

习题 145

第9章 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 147

9.1 取样 147

9.1.1 取样的定义和原则 147

9.1.2 取样的方法 147

9.1.3 样品的保存 148

9.2 经典样品预处理方法 148

9.2.1 分离技术 148

9.2.2 降解法 150

9.2.3 样品浓缩技术 151

9.3 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 151

9.3.1 固相萃取技术 151

9.3.2 液相萃取技术 152

9.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53

9.3.4 膜分离技术 153

9.3.5 样品预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53

本章小结 154

思考题 154

习题参考答案 155

主要参考文献 158

附录 159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59

附录Ⅱ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160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161

附录Ⅳ 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162

附录Ⅴ 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164

附录Ⅵ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167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167

附录Ⅷ 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 170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174

符号表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