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927-1949 理论的选择、阐释与运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富国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10078586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出发,基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理论不同方面的一种自觉选择,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创造过程。本书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辩证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大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系统传播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总结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得出了立足实践、反教条主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我们提供的重要历史经验。

导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22

第一节 理论传播的重点 22

一、唯物辩证法的广泛传播 23

二、唯物辩证法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26

第二节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2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诠释 29

二、艾思奇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见解 3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 38

第三节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42

一、《社会学大纲》: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 42

二、李达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传播和发挥 45

第四节 理论战线的论战 49

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50

二、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55

三、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的论战 58

小结 63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65

第一节 传统知行观的嬗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 65

一、反对“本本主义” 66

二、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深刻阐述 70

三、实践论:传统知行观的嬗变 73

第二节 矛盾论:中国化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形成 79

一、矛盾范畴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广泛使用 79

二、对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刻阐述 82

三、矛盾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解释和发展 85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 89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89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92

小结 95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 97

第一节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98

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98

二、实事求是:传统实用理性文化的升华 101

三、实事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原因分析 103

第二节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唯物辩证的认识路线 10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唯物论 10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112

第三节 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116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116

二、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 118

小结 12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 12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战争战略战术问题上的运用 124

一、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24

二、辩证法在《论持久战》中的运用 12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关问题上的运用 133

一、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道路的问题 133

二、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135

三、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运用 13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上的运用 144

一、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45

二、化理论为工作方式方法 14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民党官方哲学和“新儒家”哲学的斗争 152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国民党官方哲学的批判 152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批评 156

小结 16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163

第一节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足点 163

一、关注现实、捕捉并回答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164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源泉 16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 170

第二节 反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173

一、教条主义的表现形式 173

二、教条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175

三、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180

第三节 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终目的的重要途径 185

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命的必然要求 186

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的根本途径 188

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归宿 192

第四节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19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逻辑必然 194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作用 196

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201

结束语 205

参考文献 208

后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