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字经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苦寒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30824937
  • 页数:55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内科三字经 1

第一章 感冒 3

第二章 咳嗽 5

第三章 肺痿 6

第四章 肺痈 7

第五章 哮证 9

第六章 喘息 10

第七章 肺胀 12

第八章 肺痨 15

第九章 饮证 17

第十章 失音 19

第十一章 汗证 21

第十二章 吐血 25

第十三章 咳血 27

第十四章 衄血 28

第十五章 便血 30

第十六章 尿血 32

第十七章 惊悸、怔忡 33

第十八章 胸痛 35

第十九章 不寐 37

第二十章 多寐 39

第二十一章 健忘 41

第二十二章 厥证 42

第二十三章 郁证 44

第二十四章 癫狂 46

第二十五章 癎证 48

第二十六章 胃痛 50

第二十七章 吐酸、嘈杂 52

第二十八章 噎膈 54

第二十九章 反胃 56

第三十章 呕吐 57

第三十一章 呃逆 59

第三十二章 泄泻 61

第三十三章 痢疾 63

第三十四章 湿阻 65

第三十五章 霍乱 66

第三十六章 腹痛 68

第三十七章 便秘 70

第三十八章 虫证 72

第三十九章 胁痛 74

第四十章 黄疸 76

第四十一章 积聚 78

第四十二章 鼓胀 80

第四十三章 奔豚气 82

第四十四章 头痛 84

第四十五章 眩晕 86

第四十六章 中风 88

第四十七章 中风后遗证 90

第四十八章 痉证 92

第四十九章 破伤风 94

第五十章 瘿病 96

第五十一章 疟证 98

第五十二章 水肿 100

第五十三章 淋证 102

第五十四章 尿浊 104

第五十五章 癃闭 106

第五十六章 遗尿 108

第五十七章 腰痛 109

第五十八章 消渴 111

第五十九章 遗精 113

第六十章 阳痿 114

第六十一章 耳聋、耳鸣 116

第六十二章 痹证 118

第六十三章 痿证 120

第六十四章 内伤发热 122

第六十五章 虚劳 124

脏腑辨证赋 130

方剂索引 138

中医妇科三字经 157

第一章 妇科学发展概况 159

第二章 妇女的生理特点 164

第一节 胞宫 164

第二节 月经 165

第三节 妊娠与产育 165

第三章 病因与病机 167

第四章 诊断概要 170

第一节 望诊 170

第二节 闻诊 171

第三节 问诊 172

第四节 切诊 173

第五章 治法概要 175

第六章 月经病 178

第一节 月经先期 178

第二节 月经后期 179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181

第四节 月经过多 182

第五节 月经过少 183

第六节 经期延长 184

第七节 逆经 185

第八节 错经 186

第九节 痛经 187

第十节 闭经 188

第十一节 崩漏 190

第十二节 月经前后诸证 191

第十三节 绝经前后诸证 192

第七章 带下病 194

第八章 妊娠病 196

第一节 恶阻 196

第二节 胞阻 197

第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 198

第四节 子烦 200

第五节 子肿 201

第六节 子癎 202

第七节 子悬 203

第八节 子喑 203

第九节 子嗽 204

第十节 转胞 204

第十一节 子淋 205

第十二节 胎死不下 206

第十三节 难产 207

第九章 产后病 208

第一节 息胞 208

第二节 恶露不下 209

第三节 恶露不绝 210

第四节 产后发热 211

第五节 产后发痉 213

第六节 产后血晕 213

第七节 产后腹痛 214

第八节 产后身痛 215

第九节 产后大便难 216

第十节 产后小便异常 217

第十一节 缺乳 218

第十二节 乳汁自出 219

第十章 妇科杂病 221

第一节 不孕症 221

第二节 症瘕 222

第三节 脏躁 223

第四节 子宫脱垂 223

第五节 阴痒 224

方剂索引 225

中医儿科三字经 235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237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37

第二节 生理病理特点 240

第三节 四诊概要 241

第四节 治疗概要 260

第二章 儿科常见病 263

第一节 咳嗽 263

第二节 肺炎喘嗽 265

第三节 哮喘 267

第四节 鹅口疮 268

第五节 口疮 269

第六节 呕吐 270

第七节 泄泻 271

第八节 腹痛 273

第九节 厌食 274

第十节 积滞 275

第十一节 疳证 276

第十二节 急惊风 278

第十三节 慢惊风 281

第十四节 癎证 282

第十五节 虫证 284

第十六节 水肿 285

第三章 儿科时行病 288

第一节 感冒 288

第二节 麻疹 289

第三节 风痧 292

第四节 丹痧 293

第五节 水痘 294

第六节 痄腮 296

第七节 顿咳 297

第八节 白喉 298

第九节 小儿暑温 300

第十节 小儿麻痹症 304

第十一节 疫毒痢 305

第十二节 疰夏 306

第十三节 夏季热 307

第四章 小儿杂病 309

第一节 五迟 309

第二节 五软 310

第三节 五硬 311

第四节 解颅 312

第五节 尿频 313

第六节 遗尿 314

第七节 紫癜 315

第八节 汗证 317

第九节 夜啼 318

第五章 新生儿疾病 320

第一节 胎黄 320

第二节 赤游丹 321

第三节 脐风 322

第四节 脐部疾患 323

方剂索引 325

中医外科三字经 335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337

第二章 病因病机 342

第三章 辨证 345

第一节 辨阴阳 345

第二节 辨肿 346

第三节 辨疼痛 347

第四节 辨痒 348

第五节 辨脓 349

第四章 疖 351

第五章 疔 353

第六章 痈 358

第七章 有头疽 360

第八章 无头疽 362

第九章 脱疽 364

第十章 臁疮 367

第十一章 流注 369

第十二章 流痰 371

第十三章 瘰疬 373

第十四章 丹毒 375

第十五章 走黄 377

第十六章 内陷 379

第十七章 瘿 381

第十八章 瘤 383

方剂索引 385

温病三字经 393

第一章 温病史 395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400

第三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401

一、辨舌苔 401

二、辨舌质 403

三、辨舌体 406

四、验齿 406

五、辨斑疹 407

六、辨白? 407

七、辨发热 408

八、辨汗出 409

九、辨头身痛 410

十、辨口渴 411

十一、辨呕吐 411

十二、辨胸腹 412

十三、辨二便 413

十四、辨神志 414

十五、辨痉厥 415

第四章 温病的治疗方法 416

第五章 风温 421

一、邪袭肺卫证治 421

二、热入气分证治 422

三、邪热内陷 逆传心包证治 425

四、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 426

第六章 春温 427

一、初发证治 427

二、热结肠腑证治 428

三、热在营血证治 430

四、热盛动风证治 431

五、热烁真阴证治 432

六、邪留阴分证治 433

第七章 暑温 434

一、暑温本病证治 434

二、暑温兼湿证治 437

冒暑 438

暑秽 439

第八章 湿温 440

一、湿重于热证治 440

二、湿热并重证治 442

三、热重于湿证治 444

四、余邪未净证治 444

五、湿温变证证治 445

第九章 伏暑 447

一、表里同病证治 447

二、邪在气分证治 448

三、邪在营血证治 449

第十章 秋燥 451

一、邪在肺卫证治 452

二、邪在气分证治 453

第十一章 温毒 456

大头瘟 457

烂喉痧 458

伤寒三字经 461

伤寒论的历史梗概 463

第一章 太阳病 468

太阳病中风证治 469

太阳病伤寒证治 473

太阳病邪郁肌表证治 478

太阳病热证证治 480

太阳病心阳虚证治 485

太阳病脾阳虚证治 488

太阳病肾阳虚证治 490

太阳病阳虚水泛证治 491

太阳病阴阳两虚证治 493

太阳病气血两虚证治 496

太阳病蓄水证证治 496

太阳病蓄血证证治 497

太阳病结胸证证治 499

太阳病脏结证证治 502

太阳病痞证证治 503

第二章 阳明病 510

阳明病热邪亢盛证治 511

阳明病热郁胸膈证治 512

阳明病水热互结证治 513

阳明病胃肠燥实证治 514

阳明病燥实伤阴证治 518

阳明病津亏肠燥证治 519

阳明病湿热郁蒸证治 519

阳明病蓄血证证治 521

阳明病胃寒上逆证治 521

第三章 少阳病 523

少阳病邪偏半表证治 525

少阳病邪偏半里证治 525

少阳病里虚燥结证治 526

少阳病水饮内结证治 527

少阳病热扰心神证治 527

少阳病热入血室证治 528

第四章 太阴病 529

太阴病表虚中风证治 530

太阴病虚寒里急证治 531

太阴病邪实内结证治 531

太阴病转属阳明病证治 532

第五章 少阴病 533

少阴病寒饮滞膈证治 534

少阴病阴盛格阳证治 534

少阴病阳虚水泛证治 536

少阴病寒湿侵袭证治 536

少阴病浊阴横逆证治 537

少阴病虚寒滑脱证治 538

少阴病胃肠紊乱证治 539

少阴病阴虚阳亢证治 539

少阴病水热互结证治 540

少阴病表里同病证治 541

少阴病里热燥实证治 542

少阴病邪犯咽喉证治 543

第六章 厥阴病 545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治 545

厥阴病厥热胜复证治 546

厥阴病热厥证治 547

厥阴病寒厥证治 548

厥阴病脏厥证治 549

厥阴病蛔厥证治 549

厥阴病气厥证治 550

厥阴病血厥证治 551

厥阴病痰厥证治 552

厥阴病水厥证治 553

厥阴病下利证治 554

厥阴病呕逆证治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