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义学 私塾 46
第一节 县学 46
第二节 书院 46
第三节 社学 47
第四节 义学 47
第五节 私塾 47
一、概况 47
二、办学形式 49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49
附:科举简况 51
第二章 学前教育 53
第一节 幼稚园(班) 53
第二节 幼儿园和学前班 54
附:县直属机关幼儿园简介 55
第三章 小学教育 5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6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 56
二、解放后 62
附:1988年遵义县小学一览表 68
第二节 教学 75
一、学制与课程 75
二、教学方法 79
三、教学管理 82
四、教学研究 87
第三节 思想品德教育 90
一、教育内容 90
二、教育方法 91
第四节 体育卫生 96
一、体育 96
二、卫生保健 100
三、文娱活动 103
附:两所小学简介 104
(一)南白第一小学 104
(二)臻坚民族小学 105
第四章 中学教育 107
第一节 学校概况 107
一、官立、公办中学 107
二、私立、民办中学 111
三、县属、乡办中学 114
四、厂矿子弟学校(中学部份) 116
第二节 教学 120
一、学制与课程 120
二、教学方法 124
三、教学研究 125
四、教学设备 128
附:几个时期的教学计划 129
第三节 管理与考查 134
一、学籍管理 134
二、学业考查 136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142
一、机构 142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 143
三、操行成绩评定 145
第五节 体育卫生 147
一、体育 147
二、卫生 152
第六节 升学和就业指导 153
附:四所中学简介 156
(一)第一中学 156
(二)团溪中学 157
(三)平正民族中学 158
(四)金塘乡中学 159
第五章 职业教育 161
第一节 师范类 162
第二节 农业类 168
第三节 工业类 179
第四节 医护类 180
第五节 综合类 183
第六章 成人教育 185
第一节 扫除文盲 185
一、各种学习班(校) 185
二、组织领导及经费 192
三、入学及学额巩固 195
四、教学 197
五、脱盲验收 203
附:遵义县农民识字情况统计表 206
第二节 文化补习与学业深造 207
一、干部职工文化补习 207
二、函授 210
三、广播电视大学教学 215
四、离职进修 217
五、自学成才考试 219
第七章 教师 221
第一节 阵容 221
一、发展状况 221
二、文化结构 223
第二节 任用 225
一、条件 225
二、任命 228
第三节 社会地位 230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 230
二、解放后 231
附:中共遵义县党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协委员会中的教育界代表及委员姓名 235
第四节 经济待遇 239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 239
二、解放后 242
第五节 进修 248
一、在职 248
二、离职 249
第六节 考核与奖惩 251
一、考核 251
二、奖惩 258
第八章 教育行政与党群组织 26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66
一、县级 266
二、区乡级 271
附:(一)民国时期教育行政示意图 272
(二)1984年机构改革后教育行政示意图 273
第二节 行政管理 273
一、行政职责 273
二、视导 277
三、校务 278
第三节 党群组织 281
一、政党组织 281
二、群众组织 283
第四节 招生工作 288
一、机构 290
二、招收方式 290
三、高等院校及中专(技)学校的招生事务 294
附:遵义县1977年至1988年初、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295
第九章 教育经费 296
第一节 来源 296
一、国家拨款 296
二、群众筹集 299
附:1951—1988年县财政拨付的教育事业费及其比重表 301
第二节 用途 303
一、常年支出 303
二、修建支出 307
附:(一)1979年中学公用教育经费包干指标表 308
(二)1979年小学公用教育经费及民办补助定额包干指标表 309
(三)解放后几个年度各项经费支出比较表 310
第三节 修建和购置 311
第四节 勤工俭学 312
一、兴起与发展 312
二、组织管理 313
三、活动内容 314
四、收益分配 314
第十章 人物 316
一、传略 316
二、教育世家 326
三、名才录 329
(一)留学生 329
(二)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 329
(三)研究生 330
四、1978—1988年考取重点大学学生姓名表 332
大事记 345
附录 361
一、国立浙江大全体学生为促进民主宪政宣言 361
二、教育、教学论著存目 363
三、杂拾 368
四、校歌选辑 375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