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 原理、应用和问题 英文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罗伯特M.卡普兰(RobertM.Kaplan)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1311690
  • 页数:5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非常有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与其他教材相比,熔理论和实践于一炉,铸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从内容来看,全书概括了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既有经典测量理论又有当代测量理论;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测验,又有刚流行的测验和老测验的最新版本。概念阐释准确,理论论述严谨,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一部分 原理 1

第1章 导论 1

1.1 基本概念 4

1.1.1 什么是测验 5

1.1.2 测验的类型 6

1.2 本书概要 8

1.2.1 心理测验的原理 8

1.2.2 心理测验的应用 8

1.2.3 心理测验的问题 9

1.3 历史回顾 9

1.3.1 早期发展 9

1.3.2 达尔文和个体差异 10

1.3.3 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测量 10

1.3.4 智力的演变和标准化成就测验 11

1.3.5 人格测验:1920~1940 14

1.3.6 人格测验新方法的出现 16

1.3.7 测验地位快速变化时期 16

1.3.8 当前的环境 18

1.4 小结 19

第2章 测验常模和基本统计 20

2.1 我们为什么需要统计 20

2.2 测验量表 21

2.2.1 量表的特征 22

2.2.2 量表的类型 23

2.2.3 可进行的运算 24

2.3 频数分布 24

2.4 百分等级 27

2.5 百分位数 30

2.6 描述分数分布 31

2.6.1 平均数 31

2.6.2 标准差 32

2.6.3 Z分数 33

2.6.4 标准正态分布 34

2.6.5 麦柯尔T分数 40

2.6.6 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41

2.7 常模 42

2.7.1 年龄常模 44

2.7.2 轨迹 45

2.7.3 标准参照测验 46

2.8 小结 49

第3章 相关与回归 52

3.1 散点图 53

3.2 相关 54

3.3 回归 55

3.3.1 回归直线 55

3.3.2 最优拟合直线 56

3.3.3 相关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 62

3.3.4 如何解释回归图形 63

3.4 其他相关系数 65

3.5 相关分析中的术语和争议 67

3.5.1 残差 67

3.5.2 估计的标准误 68

3.5.3 决定系数 68

3.5.4 不相关系数 68

3.5.5 收缩率 68

3.5.6 交叉验证 69

3.5.7 相关-因果问题 69

3.5.8 第三变量解释 70

3.5.9 范围受限 70

3.6 多元分析 71

3.6.1 一般方法 71

3.6.2 多元回归应用举例 72

3.6.3 判别分析 73

3.6.4 因素分析 73

3.7 小结 76

附录3A 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的计算 77

3A.1 回归方程的计算 78

3A.2 相关系数的计算 79

第4章 信度 81

4.1 信度的历史和理论 82

4.1.1 误差的概念 82

4.1.2 斯皮尔曼的早期研究 82

4.1.3 测验分数理论的基础 83

4.2 领域抽样模型 84

4.3 项目反应理论 85

4.4 信度模型 86

4.4.1 误差来源 87

4.4.2 时间取样:重测法 87

4.4.3 项目取样:复本法 89

4.4.4 分半法 89

4.4.5 KR20公式 91

4.4.6 α系数 92

4.4.7 差异分数的信度 93

4.5 行为观察研究中的信度 94

4.6 与信度评估方法相关的误差来源 97

4.7 信度信息的使用 100

4.7.1 测量标准误和弹性码尺 100

4.7.2 什么样的信度是可信的 101

4.7.3 面对信度低怎么办 102

4.8 小结 104

附录4A 测验的两部分方差不同时利用α系统来估计分半信度 105

附录4B 利用KR20计算信度 105

第5章 效度 107

5.1 效度的定义 108

5.2 效度的各方面 109

5.2.1 表面效度 109

5.2.2 与内容有关的效度证据 109

5.2.3 与标准有关的效度证据 111

5.2.4 与构想有关的效度证据 120

5.2.5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26

5.3 小结 126

第6章 测验项目的编写和评价 128

6.1 项目编写 128

6.1.1 项目形式 129

6.1.2 其他可能性 136

6.2 项目分析 139

6.2.1 项目难度 139

6.2.2 区分度 140

6.2.3 项目特征图 142

6.2.4 不同测量的链接 147

6.2.5 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 148

6.2.6 项目分析的局限性 149

6.3 小结 149

第7章 测验的实施 151

7.1 主试和被试 151

7.1.1 主试和被试的关系 151

7.1.2 主试的种族 152

7.1.3 被试的语言 154

7.1.4 施测者的培训 154

7.1.5 期望效应 154

7.1.6 对反应强化的影响 156

7.1.7 计算机辅助测验的实施 158

7.1.8 施测模式 159

7.1.9 被试变量 160

7.2 行为评估的方法学 161

7.2.1 反应性 161

7.2.2 偏离 162

7.2.3 期望 162

7.2.4 欺骗 162

7.2.5 评定误差的统计控制 163

7.3 小结 164

第二部分 应用 165

第8章 访谈技术 165

8.1 作为测验的访谈 168

8.2 访谈的交互性质 168

8.3 有效访谈的原则 169

8.3.1 合适的态度 169

8.3.2 应当避免的反应 170

8.3.3 有效的反应 171

8.3.4 保持互动顺利的反应 172

8.3.5 对理解的测量 175

8.4 访谈的类型 176

8.4.1 评价性访谈 177

8.4.2 结构化临床访谈 177

8.4.3 个案历史访谈 181

8.4.4 心理状态检查 182

8.4.5 提高访谈技能 183

8.5 访谈的误差来源 183

8.5.1 访谈的效度 183

8.5.2 访谈的信度 185

8.6 小结 186

第9章 智力理论和比奈量表 188

9.1 智力的界定问题 188

9.2 比奈的测验建构原理 190

9.2.1 原理1:年龄分化 190

9.2.2 原理2:一般心理能力 191

9.3 斯皮尔曼的一般心理能力模型 191

9.3.1 一般心理智力(g)的含义 192

9.3.2 智力的gf-gc理论 192

9.4 早期的比奈量表 193

9.4.1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 193

9.4.2 1908年量表 194

9.5 推孟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95

9.5.1 1916年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95

9.5.2 智力商数(IQ) 196

9.5.3 1937年量表 196

9.5.4 1960年修订版斯坦福-比奈量表和离差智商(SB-LM) 198

9.6 现代比奈智力量表 199

9.6.1 第4和第5版比奈智力量表的模型 199

9.6.2 1986年修订版的特征 199

9.6.3 2003年第5版的特征 202

9.6.4 2003年第5版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203

9.6.5 中位数效度 204

9.7 小结 204

第10章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Ⅲ,WISC-Ⅳ和WPPSI-Ⅲ 205

10.1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06

点量表和操作量表的概念 206

10.2 从韦克斯勒-贝尔韦智力量表到WAIS-Ⅲ 208

10.3 量表、分测验和WAIS-Ⅲ的指数 208

10.3.1 语言分测验 209

10.3.2 原始分数、量表分数和言语智商 212

10.3.3 操作分测验 213

10.3.4 操作智商 214

10.3.5 全量表IQ 214

10.3.6 指数分数 214

10.4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解释特征 215

10.4.1 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比较 215

10.4.2 模式分析 216

10.4.3 假设性案例研究 216

10.5 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217

10.5.1 标准化 217

10.5.2 信度 217

10.5.3 效度 218

10.6 对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的评价 218

10.7 WAIS-Ⅲ的向下拓展:WISC-Ⅳ和WPPSI-Ⅲ 219

10.7.1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Ⅳ 219

10.7.2 韦克斯勒幼儿与学龄初智力量表WPPSI-Ⅲ 222

10.8 小结 223

第11章 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其他个体能力测验 225

11.1 其他个体能力测验与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的比较 226

11.2 其他量表之间的相互比较 227

11.3 特殊的个体能力测验 228

11.3.1 婴儿量表 229

11.3.2 适合年幼儿童的主要量表 234

11.3.3 用于残疾人和特殊人群的一般个体能力测验 239

11.4 学习障碍测验 242

11.4.1 视觉图形测验 246

11.4.2 创造力: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247

11.4.3 个体成就测验:广泛成就测验第三版(WRAT-3) 248

11.5 小结 249

第12章 教育、公共服务及军队中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 250

12.1 团体和个体能力测验的比较 251

12.1.1 个体测验的优点 252

12.1.2 团体测验的优点 252

12.2 团体测验概述 253

12.2.1 团体测验的特征 253

12.2.2 团体测验的选择 253

12.2.3 团体测验的使用 254

12.3 学校中的团体测验:从幼儿园到12年级 254

12.3.1 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比较 254

12.3.2 团体成就测验 255

12.3.3 心智能力(智力)的团体测验 257

12.4 大学入学测验 259

12.4.1 SAT推理测验 259

12.4.2 中学和大学联合能力测验 261

12.4.3 美国大学测验 261

12.5 研究生和专业学院入学测验 261

12.5.1 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力倾向测验 262

12.5.2 米勒类比测验 266

12.5.3 法学院入学测验 267

12.6 非语言团体能力测验 268

12.6.1 瑞文渐进矩阵 268

12.6.2 古德依诺-哈里斯画人测验 271

12.6.3 文化公平智力测验 272

12.6.4 美国公民服务系统中的标准化测验 272

12.6.5 美国军队标准化测验:军人职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 273

12.7 小结 274

第13章 临床和咨询中的应用 275

13.1 结构化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 277

13.1.1 推理法 277

13.1.2 实证法 278

13.1.3 有待讨论的测验的选择标准 279

13.2 逻辑内容法 279

13.2.1 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表 279

13.2.2 早期的多维逻辑内容量表 280

13.2.3 穆尼问题检核表 280

13.2.4 对逻辑内容法的批评 280

13.3 效标团体法 281

13.3.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81

13.3.2 加利福尼亚心理测验-第3版 290

13.4 因素分析法 291

13.4.1 吉尔福特的早期探索 292

13.4.2 卡特尔的贡献 292

13.4.3 因素分析方法的问题 294

13.5 理论推导法 295

13.5.1 爱德华个性偏好测验(EPPS) 295

13.5.2 人格研究量表(PRF)和杰克森人格调查表(JPI) 297

13.5.3 自我概念 297

13.6 综合法 299

13.6.1 积极人格测量和大五人格调查表-修订版 299

13.6.2 大五人格调查表(NEO-PI-R) 300

13.7 积极人格特征的常用测量方法 302

13.7.1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303

13.7.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 303

13.7.3 自我复原力量表 303

13.7.4 气质复原力量表(DRS) 303

13.7.5 希望量表 303

13.7.6 生活导向量表-修订版(LOT-R) 304

13.7.7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304

13.7.8 积极和消极情感清单(PANAS) 305

13.7.9 压力情境应对干预(CISS) 305

13.7.10 核心自我评价 305

13.8 积极人格特征研究的未来 306

13.9 小结 307

第14章 投射性人格测验 309

14.1 投射假说 310

14.2 罗夏墨迹测验 311

14.2.1 历史上的先行者 312

14.2.2 刺激物、施测和解释 312

14.2.3 心理测量学特性 318

14.3 其他墨迹测验:霍兹曼测验 324

14.4 主题统觉测验 325

14.4.1 刺激物、施测和解释 326

14.4.2 心理测量学特性 328

14.5 其他统觉法 329

14.6 非图形投射法 330

14.6.1 词语联想测验 330

14.6.2 句子完成任务 331

14.6.3 画图测验 331

14.7 小结 332

第15章 计算机和基础心理科学测验 334

15.1 认知行为评价法 335

15.1.1 认知行为评价的原理 335

15.1.2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程序 337

15.1.3 自陈技术 339

15.1.4 坎弗和萨思洛的功能法 342

15.1.5 功能障碍态度问卷 343

15.1.6 非理性信念测验 344

15.1.7 认知功能分析 344

15.2 心理生理法 346

15.2.1 与治疗有关的生理变量 346

15.2.2 对心理生理法的评价 346

15.3 计算机和心理测验 347

15.3.1 计算机辅助访谈 348

15.3.2 计算机施测的测验 349

15.3.3 计算机诊断、计分及结果报告 349

15.3.4 互联网在心理测验中的应用 351

15.3.5 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评价 352

15.3.6 只能用计算机进行的测验 353

15.3.7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354

15.3.8 心理生理和信号检测法 355

15.4 小结 357

第16章 咨询心理学中的测验 359

16.1 兴趣的测量 360

16.1.1 斯特朗职业兴趣表 360

16.1.2 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 361

16.1.3 坎贝尔兴趣和技能调查表 363

16.1.4 斯特朗兴趣量表的再热 364

16.1.5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 367

16.1.6 职业评估调查表 369

16.1.7 自我定向探测 369

16.1.8 消除兴趣测量中的性别偏向 370

16.1.9 态度和兴趣 371

16.2 工作安置中的个性特征测量 371

16.2.1 特质因子取向:奥斯普的职业维度 371

16.2.2 人格特质是稳定的吗 372

16.3 小结 373

第17章 健康心理学和保健测验 374

17.1 神经心理学评定 374

17.1.1 临床神经心理学 374

17.1.2 发展神经心理学 379

17.1.3 成人神经心理学 383

17.1.4 加州言语学习测验 387

17.1.5 自主神经心理测验 389

17.1.6 焦虑和应激评估 390

17.1.7 应激和焦虑 390

17.1.8 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 391

17.1.9 测验焦虑的测量 392

17.1.10 应对的测量 395

17.1.11 生态学瞬时评定 396

17.2 生活质量评定 397

17.2.1 什么是同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 397

17.2.2 生活质量测量的常用方法 398

17.3 小结 400

第18章 工业和商业场所的测验 402

18.1 人事心理学——雇员选拔 403

招聘面试 403

18.2 基准率和命中率 404

18.2.1 泰勒-罗素表 408

18.2.2 效用理论与决策分析 412

18.2.3 增益效度 413

18.3 雇员视角的人事心理学:人职匹配 415

18.3.1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415

18.3.2 工业用的测验:温德利人事测验 416

18.4 对工作场合特性的测量 416

18.4.1 社会-生态学方法 416

18.4.2 环境的分类 418

18.5 职务分析 420

18.6 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测量 422

18.7 小结 425

第三部分 问题 426

第19章 测验偏向 426

19.1 测验偏向为何会有争议 426

19.2 测验公平与法律 430

19.3 测验的传统防卫 431

19.3.1 与内容有关的效度证据 432

19.3.2 与校标有关的偏向来源 434

19.4 测验少数族群成员的其他方法 437

19.4.1 无知还是愚钝 437

19.4.2 Chitling测验 439

19.4.3 文化同质黑人智力测验 440

19.4.4 多元文化多重评估系统 441

19.5 解决建议 444

19.5.1 道德关注与测验偏向的界定 444

19.5.2 不同的思考:发现对数据的新解释 447

19.5.3 发展不同的效标 449

19.6 改变社会环境 451

19.7 小结 453

第20章 测验与法律 456

20.1 控制测验使用的法律 458

20.1.1 联邦的权利 458

20.1.2 特别法 464

20.1.3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66

20.2 影响心理测验的主要诉讼案件 467

20.2.1 早期的取消种族隔离案件 467

20.2.2 高等教育中的平权法案 480

20.2.3 人事案例 483

20.2.4 与美国残疾人法案有关的案例 487

20.2.5 对条例的批判性思考 488

20.3 小结 489

第21章 心理测验的伦理及未来 490

21.1 测验领域的争议 490

21.1.1 专业争议 491

21.1.2 道德争议 494

21.1.3 社会争议 498

21.2 当前趋势 500

21.2.1 新测验的涌现 500

21.2.2 提高标准改进技术使之更加客观 501

21.2.3 更强烈的公众意识及其影响 501

21.2.4 测验的计算机化 502

21.2.5 互联网上的测验 503

21.3 未来趋势 503

21.3.1 测验领域的未来前景是大有希望的 503

21.3.2 新的、改进测验的涌现将继续下去 504

21.3.3 分歧、争论和变化将持续下去 505

21.3.4 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整合将导致测验领域内的几种革新 505

21.4 小结 505

附录1 标准正态分布的面积 507

附录2 α=0.05和α=0.001时积差相关系数R的临界值(双侧检验) 509

附录3 t临界值表 510

附录4 教育中公平测验应用准则 512

参考文献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