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3
1.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3
2.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8
三、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百家争鸣 13
1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基础 13
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和思潮 20
四、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41
1.由重神到重人 41
2.孔子、墨子:天人转换期的思想家 45
3.孟子对人的夸大 49
4.荀子对天人关系的合理表述 53
五、对君民关系的思考 58
1.早期的重民意识 59
2.孔子、孟子:儒家君民观的形成 63
3.荀子:“尊君爱民”的君民观 70
4.韩非:“尊君明法”的专制主义理论 74
六、诸子百家的治国之道 78
1.孔子:“为国以礼” 79
2.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84
3.孟子:“施仁政于民” 88
4.韩非:“法”“术”“势” 93
5.荀子:“礼法兼治”与“王霸并用” 98
6.道家学派理论的特殊意义 102
七、习性之争与理想人格 116
1.孟子:“养心寡欲”的复性说 116
2.老庄:“复归于朴”的复性说 120
3.荀子:“化性起伪”的成性说 122
4.韩非的“自为”人性论 125
5.儒家的理想人格 128
6.道家的理想人格 138
八、先秦诸子的客观态度 143
1.孔子、庄子、荀子、韩非:对认识主观性的批评 143
2.墨子、荀子、韩非:关于认识的检验标准 149
3.“宜”思维的广泛运用 153
九、先秦诸子的辩证思考 161
1.孔子:中道而行 161
2.老子:两极而立 164
3.辩证思维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 167
4.辩证思维在政治领域中的运用 169
5.庄子的相对主义 171
6.《易传》与《内经》 173
十、传统与现实冲突的历史考察 177
1.名辩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177
2.古今之争与历史进化观念 184
3.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与古今之争的总结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