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编 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均衡价格理论 37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37
第二节 均衡价格与价格机制 47
第三节 弹性理论及其运用 51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60
第一节 欲望、效用及两种消费者均衡理论 60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 62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66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机会成本、消费者剩余与各种收入假定 69
第三章 厂商均衡理论(一):要素的投入与成本—收益理论 75
第一节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76
第二节 一种生产要素的连续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78
第三节 技术不变条件下两种要素同时连续投入:规模经济 81
第四节 技术可变条件下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85
第五节 成本—收益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 90
第四章 厂商均衡理论(二):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99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99
第二节 其他三种类型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03
第三节 四种市场类型厂商均衡的比较与“马歇尔冲突” 107
第五章 收入分配理论 111
第一节 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112
第二节 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114
第三节 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衡量与比较 119
第四节 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 122
第五节 分配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人力资本理论、经济福利理论和平等与效率关系学说 126
第六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33
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与微观经济“市场失灵” 133
第二节 市场势力和制约市场势力的政策 137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及其规制政策 145
第四节 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及其规制政策 152
第五节 公共产品导致的“市场失灵”及其规制政策 159
第六节 平等与效率的协调政策 163
第七节 产业政策 168
第二编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第七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75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核算方法 175
第二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乘数原理 179
第三节 IS-LM模型 189
第四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94
第八章 开放经济及其国民收入的均衡 199
第一节 开放经济的基本知识 199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206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210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216
第一节 失业理论 217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221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及菲利普斯曲线 231
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235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235
第二节 以凯恩斯投资—储蓄分析为基础的增长模型 238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242
第四节 增长价值怀疑论与反增长论 246
第五节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51
第六节 新经济增长理论 254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 263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定义及其阶段 263
第二节 经济周期“波长”类型的划分 265
第三节 关于经济周期成因的理论 267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 274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协调 274
第二节 财政政策 279
第三节 货币政策 283
第四节 收入政策、人力政策与经济增长政策 291
第五节 对外经济管理政策 296
第三编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第十三章 凯恩斯“革命”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03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与凯恩斯经济学 303
第二节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17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与“克林顿经济学” 327
第十四章 瑞典学派 332
第一节 瑞典学派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 332
第二节 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 335
第三节 瑞典学派的政策主张 342
第十五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哈耶克与伦敦学派 346
第一节 哈耶克与伦敦学派的形成 346
第二节 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主张 350
第三节 对伦敦学派的基本评价 359
第十六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弗莱堡学派与德国新自由主义 362
第一节 弗莱堡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362
第二节 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理论 367
第三节 弗莱堡学派的政策主张及政府措施 377
第十七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现代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供给经济学 381
第一节 现代货币主义 381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93
第三节 供给学派与“供给经济学” 407
第十八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一) 412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概况 412
第二节 布坎南等人的公共选择理论 418
第三节 寻租理论 432
第十九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二) 440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其产权理论 440
第二节 诺思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 450
第三节 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理论 457
第一版后记 464
第二版后记 465
第三版后记 466
第四版后记 467
第五版后记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