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念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1
一、健康观念的演变 1
二、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的演变 6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 1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观 1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研究 15
三、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8
第三节 心理健康研究评价 23
一、理论研究评价 2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评价 25
三、心理健康一般理论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足 27
第二章 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29
第一节 防御机制 29
一、防御机制理论研究 30
第二节 大学生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40
一、大学生防御机制类型研究 41
二、大学生防御机制类型影响因素之研究 42
第三节 大学生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44
第四节 对有关防御机制研究的评价 46
第三章 西部地区汉族、壮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生态文化背景综述 49
第一节 汉族 51
一、汉族的起源与生态环境 51
二、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 51
三、人口和社会结构 52
四、民族文化与教育 54
第二节 壮族 55
一、壮族的起源与生态环境 55
二、生产方式与人群关系 55
三、人口和社会结构 56
四、文化与教育 57
第三节 蒙古族 59
一、民族来源与生态环境 59
二、生产方式与人群关系 60
三、人口和社会结构 61
四、文化与教育 62
第四节 藏族 63
一、民族起源与典型生态环境 63
二、生产方式与人群关系 64
三、人口和社会结构 65
四、文化与教育 67
第五节 回族 68
一、民族起源和典型生态环境 68
二、生产方式与人群关系 68
三、人口和社会结构 69
四、文化与教育 71
第六节 维吾尔族 72
一、民族起源与典型的生态环境 72
二、生产方式与人群关系 73
三、人口和社会结构 74
四、文化与教育 74
第七节 蒙古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的生态文化特点总结 75
一、生存环境特征影响着生产方式以及家庭结构选择 76
二、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潜在限制人群内部的伦理关系选择与构建 77
三、伦理信仰程度受各自生态环境好坏程度、封闭与开放程度、历史融合等多种因素影响 78
第四章 问题提出 80
第一节 问题提出 80
一、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防御机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不足 80
二、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81
第二节 具体课题 88
一、心理健康内涵不断演变下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测量 88
二、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89
三、民族大学生防御机制状况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90
四、不同民族社会化结构特征、教养方式、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91
第三节 研究框架 91
第四节 研究方法 92
第五节 研究意义 93
第五章 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编制及其测量指标 94
第一节 研究目的 94
第二节 研究方法 94
一、测量内容的理论研究 94
二、编制程序 96
三、数据处理 99
第三节 结果 99
一、问卷项目与因素分析 99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110
第四节 讨论 114
一、积极趋向的心理健康标准与问卷结构分析 114
二、积极趋向的心理健康问卷有效性与可靠性指标 115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16
第五节 结论 119
第六章 蒙古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120
第一节 研究目的 120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20
第三节 结果 121
一、西部各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121
二、蒙古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大学生在性别、宗教信仰和民族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131
三、心理健康状况在民族、性别和宗教信仰上的剖面图分析 140
四、社会生活结构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148
第四节 讨论 157
一、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特征与民族间特征 157
二、文化对心理健康特征的影响 160
第五节 结论 163
第七章 蒙古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及其文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165
第一节 研究目的 16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65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65
一、西部各个民族心理防御机制一阶因子一般状况 165
二、西部各个民族心理防御机制二阶因子一般状况 181
三、心理防御机制二阶因子的性别、民族因素主效应分析 183
四、民族与性别在中间和不成熟防御机制上的交互作用分析 188
五、宗教信仰对防御机制的影响 193
六、各个民族防御机制内部差异比较 193
第四节 讨论 201
一、西部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一般特点 201
二、各个民族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性特点 203
三、各个民族大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 208
第五节 结论 209
第八章 蒙古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状况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210
第一节 研究目的 210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10
第三节 研究结果 211
一、西部民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状况与民族差异 211
二、西部民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 216
三、各个民族之间的社会化特征之间的比较结果 223
四、社会化特征、教养方式、人际氛围和目标前景与防御机制的相关 223
第四节 讨论 232
一、西部大学生教养方式的一般特点和民族差异 232
二、社会化特征、教养方式、人际氛围、目标前景与防御机制的关系 234
第五节 结论 236
第九章 蒙古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大学生的社会化特征、家庭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237
第一节 研究目的 237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37
第三节 研究结果 238
一、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和各民族内的相关关系 238
二、社会化特征、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人际氛围和目标前景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39
三、对心理健康状况与各变量的路径分析 244
四、各民族社会化特征、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人际氛围和目标前景与心理健康关系 247
第四节 讨论 252
一、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252
二、各个民族心理健康状况与各个变量关系的差异性 253
第五节 结论 255
第十章 民族文化背景变量下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理论研究 256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实质与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56
第二节 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态文化背景、心理防御机制与人际氛围、目标前景的关系 260
第三节 其他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67
第四节 调查研究的贡献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269
一、调查研究的贡献 269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71
第十一章 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建 273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273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281
第三节 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286
一、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86
二、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287
参考文献 303
附录一 311
附录二 315
附录三 318
附录四 322
附录五 324
附录六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