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大诞生的背景 2
毛泽东: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 2
汪东兴与邵式平一拍即合 5
两种不同的意见 6
调查的结果:举双手赞成办劳动大学 7
1958年8月1日:江西共大诞生 8
第二章 背水一战的气势 11
创建初期的艰辛 11
面临严峻的三大困难 12
大决战开始了! 14
向瓜洲荒地要粮 16
长草就长菜 19
共大前景看好 20
第三章 拨乱反正的论战 21
流言满天飞 21
流生现象严重 22
统一思想认识 23
开展三大教育 25
第四章 生死存亡的考验 29
调整领导班子 29
再战鄱阳湖 30
创建五金机械厂 33
邵式平:只要总校不垮,我们就胜利了 34
共大其实差点垮了 36
强化基地建设 37
第九次校长工作会议 38
第五章 共大情系毛泽东 41
毛泽东:劳动大学现在办得怎么样了? 41
汪东兴:一口气说了许多话……^ 42
毛泽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特点? 44
毛泽东:办得真够大,够气魄,办得好啊! 45
汪东兴:请主席写几个字,鼓励鼓励好不好? 48
七三○指示 50
切切深情 52
第六章 刘少奇的共大观 54
两种制度 54
路走对了 55
社来社去 56
第七章 周恩来的共大情 58
题写校名 58
上海知青 60
视察共大庐山分校 61
接见师生代表 66
宴席上亲切交谈 68
赴京汇报 69
解决问题 74
电影剧本 76
增设农村医疗系 78
力挽狂澜 79
第八章 朱委员长的共大情 80
欣然题词 80
动员亲侄上共大 81
视察共大总校 83
视察大茅山分校 86
视察云山分校 89
总校重逢 91
第九章 兴旺发展的时期 95
机构调整充实 95
党委扩大会 96
处理好四大关系 97
总校生产自给 100
分校捷报频传 101
《十年发展规划》 103
第十章 “社来社去”的办学方向 105
招生简章 105
首批毕业生 106
统招统分 107
一场改革 108
大学毕业当农民就是好 109
第十一章 对外影响的扩大 111
中央领导重视 111
共大走向社会 113
地位不断提高 114
宣传不断升温 116
新一轮共大热 118
考察络绎不绝 120
影响波及世界 122
成效极为显著 124
第十二章 “文革”风暴的阴影 127
两派阵营 127
组织机构 128
兼并中学 130
调整变动 131
生产动态 132
《决裂》歪曲了共大的形象 133
第十三章 初创时期的教学 136
领导管理体制 136
文化参差不齐 137
教学与劳动的比例 139
专业的设置 139
教学改革 141
教改硬性要求 143
正确理解半工半读 144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45
初期师资队伍 147
解决实践不足的措施 149
第十四章 发展阶段的教学 151
分析查找问题 151
提出整改方案 152
整顿师资队伍 153
进行学制调整 154
教学迈上台阶 156
第十五章 走向成熟的教学 158
组队班合一模式 158
立体化办学体系 160
大搞科学实验 162
教学新改革 164
三步走战略 166
教改工作扎实推进 167
第十六章 过渡转制的时期 169
“文革”动态 169
教学情况 170
体制演变 171
转型改制 173
第十七章 共大生活的浪花 175
邵式平雅兴赋诗 175
参观团感怀 177
校园侧记 180
从乞丐到大学生 180
由怀疑到热爱 181
一次现场教学 182
爱人的来信 183
赴京拜访老领导汪东兴 184
共大精神的启示 184
第十八章 共大历史的贡献 186
树起了一种精神 186
解决了农民上学 188
培养了大批人才 189
探索了一条新路 192
第十九章 小斗岭共大分校 195
共大办校的方向 195
精神文化生活充实 197
新的长征 199
团支部书记胡德年 201
打井十勇士 202
深山烧炭磨意志 204
校长开机垦荒忙 205
砍柴中的故事 207
尿暖僵手 208
深山迷路 208
抛柴惊险 210
砍柴遇险之后 210
砍柴丢了面子 212
走夜路的故事 213
挥之不去的记忆 215
难以割舍的情怀 216
永远的情结 217
回首当年无憾事 218
心底珍藏美好的回忆 220
为母亲打针 223
1970年那个早春 224
重返母校小斗岭 225
我的共大之路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