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 写作缘起 3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8
1.2.1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8
1.2.2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 9
1.2.3 Ⅰ、Ⅱ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 10
1.2.4 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划分 12
1.3 本书的结构 14
2.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17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21
2.1.1 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 21
2.1.2 理论概括一: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矛盾激化 22
2.1.3 理论概括二: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23
2.1.4 理论概括三:从“霍夫曼定理”到“重化工业化阶段” 29
2.1.5 理论概括四: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31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33
2.2.1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革命性转变 33
2.2.2 现代经济增长 37
2.2.3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看新型工业化道路 40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41
2.3.1 “苏联现象”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42
2.3.2 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从“奇迹”到危机 44
3.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51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53
3.1.1 现代技术(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 54
3.1.2 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化 59
3.1.3 革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 65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67
3.2.1 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67
3.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 74
3.2.3 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够对提高效率起重大作用? 78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81
3.3.1 信息技术创新的三次浪潮 81
3.3.2 计算机生产率悖论:ICT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 88
3.3.3 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 90
4.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97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99
4.1.1 早期增长模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99
4.1.2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在中国 101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109
4.2.1 1979年和1981年的两次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 109
4.2.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除 110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114
4.3.1 经济整体效率下降 114
4.3.2 稀缺资源高度紧张 120
4.3.3 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122
4.3.4 服务业发展受到抑制 124
4.3.5 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126
4.3.6 结构扭曲导致金融系统风险累积 128
5.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出口导向战略 133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 135
5.1.1 从进口替代全面转向出口导向 136
5.1.2 出口导向政策支持了高速增长 142
5.2 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问题 143
5.2.1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支持了粗放增长模式 143
5.2.2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145
6.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53
6.1 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155
6.1.1 鼓励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155
6.1.2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160
6.1.3 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效率 166
6.1.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168
6.2 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169
6.2.1 以技术进步为例 170
6.2.2 以发展服务业为例 179
6.2.3 以信息化为例 181
6.3 改革攻坚,建立健全集约增长的制度基础 183
6.3.1 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183
6.3.2 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的环境 185
6.3.3 注重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建设 185
6.3.4 改革科学和教育体制 187
6.3.5 坚持信息化与改革同行 188
6.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189
6.4.1 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 189
6.4.2 履行政府应有职能,建设有效政府 190
6.4.3 建设有限和有效政府需要配套进行财政改革 195
附录 199
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2004) 201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 209
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32
人名索引表 237
名词索引表 239
初版后记 242
修订版附记 244
增订版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