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菊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2198630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有经济法体系作为本书的基本框架,分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以及与经济法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均选择当前农村市场经济改革中有代表性的也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这样不但避免了因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而失去本书体裁主线性,也合理提出了农村经济改革中从市场主体的资格、准入到市场行为微观和宏观监督调控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各个环节中的重要法律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和措施。

第一章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及制度创设 1

第一节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1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 2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特征 5

第二节 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和法律地位 6

一、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 6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11

第三节 市场经济环境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形式的基本要求 16

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16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形式的基本要求 17

第四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 18

一、股份合作制 18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18

三、有限责任公司 18

第五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设 19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立法 19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法人地位的确定 20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安排 22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条件和程序 22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及运行 27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28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缺陷与补足 31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 32

一、合作社治理的必要性 32

二、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 34

第二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的设计缺陷与补足 34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的性质 35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的设计缺陷 36

三、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设计缺陷的补足 38

第三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的设计缺陷和补足 40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的基本理论 40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的设计及其缺陷 42

三、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缺陷的补足 45

第四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补足 54

一、法律责任制度与合作社治理的关系 54

二、合作社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补足 54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59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概念分析 59

一、“农产品”和“食品”的概念界定与区分 59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 66

三、小结 73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其主要成因 73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74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 76

第三节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82

一、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 83

二、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 85

三、英国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 88

四、法国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 89

五、德国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 90

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 91

七、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 92

八、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构建的意义 93

第四节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96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 96

二、我国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98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法律问题 108

第五节 完善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法律策略 117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117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制度 118

三、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120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制度 120

五、充分赋予执法部门权力,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125

第四章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127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概述 127

一、宅基地使用权之概念界定 127

二、宅基地使用权之特征分析 130

三、宅基地使用权之性质探讨 131

四、宅基地使用权之权能研究 134

五、宅基地使用权之沿革 136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必要性与可能性 138

一、关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几种观点 138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必要性 140

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可能性 144

第三节 国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现状评析 148

一、国内有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148

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考察 149

三、改革试点地区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探索 153

第四节 国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立法探讨 157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立法理念 157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原则 162

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条件 163

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范围 165

五、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 166

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 171

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配套措施 172

第五节 物权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条款之评析与完善 175

一、物权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条款之简要评析 175

二、物权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条款之完善建议 176

第五章 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构造 181

第一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法律环境的关系 181

一、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产生基础 182

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法律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185

第二节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立法原则 188

一、平衡金融创新中风险和效率的关系 189

二、平衡金融创新中自由和秩序的关系 190

三、平衡金融创新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93

四、平衡金融创新中产业和资本的关系 194

第三节 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制因素 195

一、金融价格管制是制约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 196

二、政策试点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撑是制约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的首要因素 198

三、市场竞争的法制状况是制约金融深化的因素 200

四、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制约金融开放程度的重要因素 202

五、法律救济的公信力不足是制约农村金融生态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 203

第四节 农村地区与金融发展有关的法律环境建设建议 204

一、农村金融法律环境的目标 205

二、农村金融法律环境建设的评价标准 207

三、区域金融法律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208

第六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较研究 213

第一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背景研究 213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213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产生背景 223

三、小结 229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比较 229

一、目标与实施情况的比较 229

二、原则的比较 230

三、参保范围的比较 231

四、筹资标准的比较 231

五、保障水平的比较 233

六、组织管理机构的比较 233

七、基金管理的比较 234

八、服务管理的比较 235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证比较 236

一、医保待遇的比较 236

二、医保缴费的比较 242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共同难题 244

一、非强制性问题 244

二、参保范围问题 244

三、年度统筹与续保问题 245

四、新农合与居民医保的对接问题 245

第五节 共同难题的解决方案 246

一、主要方案的设计 246

二、配套措施的设计 246

第七章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机制建设与路径选择——以宁波市为例 249

第一节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机制要素 250

一、经济、文化宗教因素 250

二、社会救助对象及标准确定 251

三、社会救助对象的激励和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机制 252

四、社会救助管理水平 252

五、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建设 253

六、社会救助立法建设 253

七、相关社会保障配套制度 253

第二节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的现状及困境 253

一、经济、文化宗教因素 253

二、社会救助对象及标准的确定 255

三、与就业扶持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与劳动力市场融合机制建设 258

四、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 259

五、社会救助“破窗效应”屏蔽设计与执行中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260

六、多元化福利主体与公益性社团组织建设 261

七、社会救助立法建设 262

八、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城乡一体化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263

第三节 国外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的路径与经验 264

一、经济、文化宗教因素对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推动 264

二、社会救助对象与标准确定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265

三、社会救助就业激励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融合机制 266

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 267

五、完善的社会救助立法 268

第四节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路径选择与完善 269

一、清除农村社会保险发展障碍,促进社会救助真正城乡一体化建设 269

二、趋同多元化的救助价值观,实现社会救助认知和表达机制的创新 270

三、加大财政投入,实现社会救助资金筹措和转移机制的创新 270

四、加强社会救助对象与标准确定,在提高专项制度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创新 272

五、进一步深化就业激励机制,在劳动力市场融合机制上创新 273

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在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上创新 273

七、严防“破窗效应”,建立健全低保监督机制 274

八、进行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建设,在政策扶持和管理制度上创新 275

九、加强国家法律的本地化和跟踪评估,在法律制度建设上创新 275

参考文献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