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一、课程史研究的意义 1
二、我国课程史研究概况 7
三、美国课程史的译介与研究 9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3
一、课程史研究领域的兴起 13
二、课程史与教育史:关于独立性的辩论 16
三、研究内容的限定 18
第三节 “多重记忆”:题解 20
一、课程领域的集体记忆 20
二、交叠的多重:分类的困局 21
三、话语变迁:回忆和讲述的方式 26
第一章 进步主义者的独白 29
第一节 维系传统的努力 30
一、“危机”中的课程领域 31
二、承袭进步主义传统 33
第二节 坦纳夫妇的课程史观及《学校课程史》 35
一、“可用的过去”:课程史的效用及其书写方式 36
二、“冲突—进步”:课程历史的发展脉络 40
三、以“进步主义”为轴线的课程思想演变 46
第三节 在历史中寻找专业共同基础 58
一、一部“课程开发”教科书 58
二、对单一范式的坚守 64
第二章 思想的四重奏:专业群体的斗争 75
第一节 反思的年代 76
一、挑战泰勒原理 77
二、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影响 80
第二节 课程史中的经典:克利巴德的《美国课程斗争》 83
一、重探“进步教育”的意义 84
二、舞台与角色:20世纪初的四大课程群体 87
三、核心情节:“斗争” 95
第三节 理论与历史之间 105
一、批判性:检视理论局限 106
二、象征性:关注符号世界 110
第三章 “嘈杂”的现场音:社会力量的角逐 117
第一节 课程社会史研究兴起的背景 118
一、教育中的“新社会史”与“学校黑箱” 118
二、审视学校知识的来源:新教育社会学与批判性课程理论 120
第二节 《学校科目与课程演变》:古德森的课程史研究 124
一、学校科目社会史:方法与定位 126
二、案例研究:围绕学校科目的斗争 130
三、古德森科目史研究的影响 139
第三节 美国课程史中的科目史与案例研究 143
一、美国的学校科目史 143
二、地方与学校课程项目的案例研究 153
三、课程研究的社会史路径 157
第四章 对声音的反思:语言学转向与课程史 162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课程史的学术土壤与话语资源 162
一、语言学转向 163
二、“新文化史” 167
三、汉密尔顿“词源学”式的课程史探究 169
第二节 波普科维茨的课程史研究 174
一、“当下的历史”:课程的社会认识论 176
二、课程与社会控制问题:生产性的视角 191
三、美国课程:清教传统、美国例外论与社会改造 200
第三节 “不停歇的舞动”:贝克的课程史研究 213
一、“历史的舞剧”:研究策略 214
二、“儿童”与“权力”之舞:别样的课程思想史 224
第四节 波普科维茨学派:“教育学中的福柯” 232
第五章 另一半故事:打破女性的缄默 237
第一节 课程与历史领域中的女性声音 238
一、课程领域对边缘群体的关注 238
二、经验与记忆:课程与历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 241
第二节 女性主义之《课程史的生成》 247
一、后结构女性主义对传统课程史的批判与解构 248
二、重书女性主义的课程历史 260
第三节 从“谁的课程史”到历史中的“谁” 276
一、补充新的主体? 276
二、遭遇他者 280
结论 283
参考文献 306
附录1 课程史的边界:关于独立性的辩论 326
附录2 《美国课程文献史》文献目录 330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