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创生 3
第一章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 3
一、开放式学校教育的源起 4
(一)相对宽松的教育政策环境 4
(二)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盛行 6
(三)深厚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基础 8
(四)充分而广泛的教师自主权 9
二、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 9
(一)20世纪60年代:立足于学校教育环境改造的时期 9
(二)20世纪70年代: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期 15
(三)20世纪70—90年代:立足于学校教育系统改善时期 21
(四)21世纪初期:立足于学校与社区间的改善时期 29
三、开放式教育本土化的时代背景 30
(一)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31
(二)改革开放“三个面向”的政策环境 34
(三)“坚持实验·自主创新”的办学传统 36
第二章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 38
一、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38
(一)开放式学校教育内涵界定 38
(二)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40
二、“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 43
(一)目的观 43
(二)知识观 48
(三)儿童观 50
(四)时空观 51
(五)课程观 53
(六)教学观 55
(七)教师观 58
(八)管理观 59
(九)评价观 60
第二部分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 65
第三章 打开空间的墙壁,实现环境的多功能性 65
一、开放空间的教育功能 65
二、开放空间的类型 67
三、开放空间的设计与运用 68
(一)开放式教学楼的设计与创建 68
(二)班级教室的规划与利用 70
(三)走廊空间功能的开发 72
(四)专业教室的开发与利用 74
第四章 打开时间的墙壁,促进时间的弹性化 78
一、弹性化时间的意义 78
(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弹性化时间更具人性化 79
(二)根据学科规律和特点,弹性化时间更具科学性 80
二、弹性化时间制度的实施 81
(一)“4.4”学期制度 81
(二)综合“月·周·日”时间制度 82
(三)模块化课时分配制度 85
(四)系数化时间分配制度 88
(五)教学进度的时间弹性化 88
第五章 打开学科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 90
一、课程综合化的意义 90
(一)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91
(二)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 92
(三)适应社会综合化发展的需求 93
二、课程综合化的实施类型 94
(一)学科课程的综合化 94
(二)课程领域的综合化 104
(三)综合实践活动 111
第六章 打开教学的墙壁,实施个性化教学 122
一、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122
(一)适应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122
(二)倡导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123
二、个性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24
(一)关注学生差异,制订多层次教学目标 124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由教向学转变 126
(三)兼顾各种学习组织形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128
(四)加强教师间合作,实现指导的个别化 131
(五)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灵活创设学习环境 132
(六)指向学生发展,进行学习诊断和评价 135
三、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模式 136
(一)集体指导补充模式 137
(二)学习进度模式 139
(三)学习起点模式 141
(四)学习顺序模式 143
(五)课题选择模式 145
四、学习卡片的开发与利用 147
(一)导学卡片 148
(二)学习任务卡片 150
(三)资料卡片 152
第七章 打开组织的墙壁,促进人员的合作性 189
一、开放式学校组织管理的特征 189
(一)自律性与合作性 189
(二)阶层性与同僚性 190
(三)效率性与创造性 191
二、促进人员合作性的策略 192
(一)打开班级间的墙壁,促进异班级学生间合作 192
(二)打开年级间的墙壁,促进异年级学生间合作 196
(三)打开学科年组的墙壁,促进教师的“T T”合作 200
(四)打开部门间的墙壁,促进部门职员间的合作 205
第八章 打开学校的墙壁,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 207
一、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意义 207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08
(二)丰富学校教育的社会资源 208
(三)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 209
二、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原则 209
(一)资源共享原则 210
(二)民主平等原则 210
(三)规范操作原则 210
三、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实施 211
(一)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 211
(二)学校与社区的一体化 227
第三部分 结语 235
第九章 初步成效与未来展望 235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235
(一)办学理念已成为附小人的核心价值观 235
(二)促进了学生自立健全人格的发展 236
(三)培育了研究型教师团队 238
(四)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240
(五)提升了学校品牌与影响力 241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 242
(一)校长的办学理念需要转化为团队的共同信念 243
(二)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具有自主办学的体制 244
(三)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创新完备的管理制度 244
(四)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245
(五)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46
三、今后的课题与展望 246
(一)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与改革试验的力度 246
(二)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教育交流 247
(三)进一步提高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 247
(四)进一步推进弹性时间制度改革 247
(五)进一步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力度 248
(六)进一步加大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248
(七)进一步拓展学校和家庭、社区的合作形式 249
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