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新世纪宪法释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炎东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2
  • ISBN:9571127469
  • 页数:41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宪法的意涵与必要性 1

第一节 宪法的意义 1

第二节 国家为何需要宪法 5

第二章 宪法的性质与分类 7

第一节 宪法的性质 7

第一项 历史性 7

第二项 最高性 7

第三项 固定性 8

第四项 适应性 8

第五项 政治性 9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10

第一项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10

第二项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10

第三项 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11

第四项 规范性宪法、名目性宪法与字义性宪法 11

第五项 三权宪法与五权宪法 12

第六项 联邦制宪法与单一制宪法 12

第七项 一院制宪法、两院制宪法与三院制宪法 13

第三节 宪法、法律、命令之间的关系 13

第一项 法律层级构造理论 13

第二项 法律概说 15

第三项 命令概说 16

第四项 宪法、法律与命令之关系与区别 18

第三章 宪法思潮的演进 21

第一节 现代宪法的起源 21

第一项 英国宪法的演进 21

第二项 美国宪法的演进 22

第三项 法国宪法的演进 24

第四项 德国宪法的演进 25

第五项 日本宪法的演进 27

第二节 现代宪法的原理原则 28

第一项 个人主义原则 28

第二项 国民主权原则 29

第三项 基本权 利原则 29

第四项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0

第五项 法治主义原则 30

第三节 民主政治、宪政主义与立国精神 31

第一项 宪政主义的意义 31

第二项 民主政治与宪政主义的关联 34

第三项 中华民国宪法的立国精神 35

第四节 我国的宪政发展史 36

第一项 清末立宪运动 36

第二项 民主共和的宪政蓝图与袁世凯的毁宪 37

第三项 军阀的制宪与毁宪 38

第四项 从训政到宪政 38

第五项 从制宪到临时条款的制定与延长 40

第四章 中华民国宪法前言暨总纲 43

第一节 我国宪法及增修条文序言 43

第二节 总纲 45

第一项 国体与政体 45

第二项 主权 46

第三项 国民 46

第四项 领土 47

第五项 民族平等 48

第六项 国旗 48

第五章 基本权利总论 51

第一节 基本权利种类 51

第一项 人权、国民权、公民权 51

第二项 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 51

第三项 被动、消极、积极与主动地位 51

第四项 制度性保障权利与方针性保障权利 52

第二节 基本权利的保障与限制 54

第一项 基本权利的保障 54

第二项 基本权利的限制 57

第六章 基本权利各论 63

第一节 平等权 63

第一项 平等、平等原则与平等权 63

第二项 平等原则司法审查 65

第二节 自由权 67

第一项 人身自由 67

第二项 居住迁徙自由 81

第三项 意见自由 83

第四项 秘密通讯自由 96

第五项 宗教自由 97

第六项 集会结社自由 99

第三节 受益权 104

第一项 经济上的受益权——财产权 104

第二项 行政上的受益权 106

第三项 司法上的受益权 108

第四节 社会权 111

第一项 生存权 112

第二项 工作权 114

第三项 教育权 117

第五节 国家赔偿请求权 121

第一项 国家赔偿的概念与法理基础 121

第二项 国家机关赔偿的机关、方法与时效 122

第六节 参政权 124

第一项 选举权 124

第二项 罢免权 130

第三项 创制权 131

第四项 复决权 132

第五项 公民投票的定位 133

第六项 应考试、服公职权 136

第七章 人民的义务 139

第一节 义务的概念 139

第二节 纳税的义务 139

第三节 服兵役的义务 144

第四节 受国民教育的义务 146

第八章 政府论总论 147

第一节 权力分立理论与五权宪法理论 147

第一项 权力分立理论 147

第二项 五权宪法理论 149

第二节 总统制、内阁制、双首长制与委员制的制度设计 150

第一项 总统制 150

第二项 内阁制 152

第三项 委员制 153

第四项 双首长制 154

第三节 一院制与两院制的法理依据 157

第一项 两院制 157

第二项 一院制 158

第四节 透过修宪建构真正权责相符的中央政府体制 159

第九章 政府论各论(一)—水平的权力分立 165

第一节 国民大会 165

第一项 性质与产生方式 165

第二项 组织 167

第三项 职权 171

第四项 国民大会代表的身分保障 173

第五项 国大延任案之相关争议 176

第二节 总统 179

第一项 地位与产生方式 179

第二项 职权 186

第三项 总统、副总统兼职的限制 199

第三节 行政院 203

第一项 地位 203

第二项 组织 204

第三项 职权 207

第四节 立法院 209

第一项 地位 209

第二项 组织 210

第三项 职权 214

第四项 立法委员身分保障与报酬待遇 236

第五项 国会改革方向 240

第六节 司法院 242

第一项 地位和产生方式 242

第二项 组织 243

第三项 职权 249

第四项 司法独立 261

第五项 军事审判制度的重新定位 263

第七节 考试院 272

第一项 地位 272

第二项 组织 273

第三项 职权 275

第八节 监察院 276

第一项 地位与产生方式 276

第二项 组织 278

第三项 职权 280

第四项 其他相关重要议题 285

第十章 政府论各论 —垂直的权力分立 287

第一节 地方自治的意义、理论基础与要件 287

第一项 意义 287

第二项 理论基础 288

第三项 要件 290

第二节 均权主义与地方自治 291

第一项 均权制度的性质 291

第二项 均权主义的内容 291

第三项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与均权制度的比较 292

第三节 我国宪法关於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97

第一项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297

第二项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原则分析 299

第三项 中央与地方自治监督关系 301

第四节 我国地方制度 303

第一项 省的组织概述 304

第二项 直辖市的自治事项 306

第三项 县(市)自治事项 307

第四项 乡(镇、市)自治事项 308

第五项 我国地方自治法规 310

第五节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分配问题 312

第一项 西方民主国家的划分方式 312

第二项 我国宪法与财政收支划分法的相关规定 315

第六节 我国地方自治之检讨与建议 328

第十一章 基本国策 331

第一节 基本国策的意义 331

第二节 基本国策的内容 331

第一项 国防 331

第二项 外交 332

第三项 国民经济 332

第四项 社会安全 334

第五项 教育文化 336

第六项 边疆地区与原住民之保障 337

第十二章 宪法的修改 339

第十三章 两岸人民关系 341

第一节 现行法条规定 341

第一项 宪法之规定 341

第二项 司法院大法官会议相关解释 341

第二节 两岸关系的定位 342

参考书目 345

附录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