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骨质疏松症概述 3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概念 3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概况 3
第二章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6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分类 6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共同发病因素 7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14
第三章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一) 18
第一节 骨骼的正常构造 18
第二节 正常骨量的保持——骨重建 36
第三节 正常骨量的保持——骨重建的调控 41
第四节 骨的“力学调控系统” 93
第四章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二) 104
第一节 骨量降低的共同机制 104
第二节 骨质量与骨强度 111
第三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制 115
第五章 骨质疏松症的后果 118
第六章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20
第七章 骨质疏松症中医学认识 122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中医学概念 122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中医症候学 122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中医学病因病机 123
第二篇 检查技术 129
第八章 实验室检查 129
第一节 与骨矿有关的生化检查 129
第二节 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检查 134
第三节 与骨形成有关的检查 138
第四节 与骨吸收有关的检查 142
第五节 其他实验室检查 147
第九章 普通X线检查 149
第一节 骨皮质改变的检测 149
第二节 骨小梁类型的改变及其检测 150
第三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X线征象 151
第四节X线的鉴别诊断 154
第十章 骨量检测技术 156
第一节 常用骨密度测量技术 156
第二节 骨密度测量的适用范围 161
第三节 骨密度测量的临床价值 162
第四节 骨密度变化的实际含义 165
第五节 双能X线吸收法 167
第六节 定量CT与定量MR 184
第十一章 骨质量检测 187
第一节 定量超声骨测量技术 187
第二节 骨显微成像检测技术 191
第十二章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194
第一节 骨活检 194
第二节 实验动物取材 197
第三节 切片制备 197
第四节 骨组织计量学参数的测量 199
第五节 临床应用 204
第十三章 骨生物力学检查 207
第一节 力学基本试验及其注意事项 207
第二节 质构仪的应用 212
第三节 力学试验的动物模型选择、样品保存与检测注意事项 214
第十四章 基因多态性分析 216
第一节 基因多态性标记物与分类 217
第二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218
第三节 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的基因多态性评价 221
第十五章 骨骼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230
第一节 成骨细胞体外培养、鉴定与功能检测技术 230
第二节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鉴定与功能检测技术 236
第三节 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鉴定与功能检测技术 244
第三篇 临床诊断 251
第十六章 骨质疏松症的病史采集与诊断程序 251
第一节 病史采集 251
第二节 诊断程序 254
第十七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255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程度诊断 255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分型诊断 260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诊断 261
第四节 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263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诊断 266
第四篇 临床治疗 271
第十八章 治疗概况与治疗原则 271
第一节 治疗概况 271
第二节 一般治疗原则 271
第十九章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274
第一节 各种干预措施的证据分级 274
第二节 营养疗法 274
第三节 药物治疗 278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 283
第五节 运动疗法 286
第六节 脉冲电磁场疗法 289
第七节 针灸与推拿 290
第二十章 治疗时机、策略与监测 297
第一节 治疗时机 297
第二节 治疗策略 297
第三节 治疗监测 298
第二十一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301
第一节 治疗难点与目标 301
第二节 治疗原则 301
第三节 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 302
第四节 骨质疏松椎体强化治疗 302
第五篇 药物应用 309
第二十二章 药物的种类与特点 309
第二十三章 骨转换与药物的选择 312
第二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物的应用 315
第一节 概述 315
第二节雌、孕激素 315
第三节 雌激素类似物 323
第四节 雄激素 324
第二十五章 降钙素的应用 328
第一节 概述 328
第二节 常用制剂及其应用 328
第二十六章 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第二节 临床上常用的二膦酸盐 335
第二十七章 钙剂的应用 343
第一节 概述 343
第二节 几个基本概念 343
第三节 常见钙制剂评述 345
第四节 钙制剂选用标准 347
第五节 钙剂的合理使用 348
第六节 不良反应 349
第七节 补钙的可能益处 349
第二十八章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351
第一节 概述 351
第二节 维生素D的代谢与生理作用 351
第三节 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及需要 352
第四节 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 354
第二十九章 其他药物的应用 358
第一节 异丙氧黄酮 358
第二节 氟化物 358
第三节 同化类固醇 359
第四节 甲状旁腺素 359
第五节 雷奈酸锶 360
第三十章 中药的临床应用 361
第一节 常用古方 361
第二节 常用今方 363
第三节 常用中药 367
第四节 植物雌激素 379
第六篇 诊疗指南 385
第三十一章 性腺功能减退性骨质疏松 385
第一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386
第二节 雄激素部分缺乏性骨质疏松症 392
第三节 高泌乳素血症 399
第四节 成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01
第五节 神经性厌食症 404
第三十二章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408
第三十三章 营养障碍性骨质疏松症 416
第三十四章 内分泌性骨质疏松症 420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20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23
第三节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425
第四节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432
第五节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435
第六节 皮质醇增多症与骨损害 439
第三十五章 骨软化症 445
第三十六章 药物性骨质疏松 448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448
第二节 抗癫痫药性骨病 452
第三节 肝素性骨质疏松症 454
第三十七章 肾性骨质疏松 456
第一节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456
第二节 肾小管酸中毒性骨病 462
第三十八章 伴有骨质疏松的其他临床情况 467
第一节 肝性骨营养不良症 467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骨质疏松症 471
第三节 器官移植后骨质疏松症 477
第四节 类风湿病性骨质疏松症 478
第三十九章 先天性骨质疏松 484
第一节 成骨不全症 484
第二节Fanconi综合征 486
第四十章 局灶性骨质疏松 489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 489
第二节 骨转移癌 493
第三节 畸形性骨炎 497
第四十一章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501
第一节 特发性幼年骨质疏松 501
第二节 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 503
第三节 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 505
第四十二章 其他骨骼疾病 508
第一节 骨硬化症 508
第二节 氟骨症 510
第四十三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 514
第一节 脊柱骨折 514
第二节 髋部骨折 517
第三节 桡骨远端骨折 519
第七篇 临床研究 525
第四十四章 骨质疏松症循证研究 525
第一节 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 525
第二节 诊断性研究开展与应用 526
第三节 药物试验的设计与应用 533
第四节 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539
第五节 循证医学 544
第四十五章 骨密度的测量误差与质量控制 551
第一节 骨密度的测量误差 551
第二节 骨密度测量的质量控制 552
第三节 骨密度测量的精确度 555
第四十六章 骨质疏松症遗传学研究 559
第一节 基因定位方法和评价 559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基因治疗 568
第八篇 预防与护理 573
第四十七章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573
第一节 获得最佳峰骨量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 573
第二节 防止骨量快速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核心 575
第三节 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方面 576
第四十八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护理 579
第一节 护理观察 579
第二节 心理护理 579
第三节 饮食与生活方式指导 580
第四节 常见的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581
第四十九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 589
第一节 急性期的康复 589
第二节 慢性期的康复 590
第三节 全面康复计划 591
第四节 康复禁忌与注意要点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