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行政诉讼制度概论 2
本编导论 2
第一章 行政诉讼制度的历程 3
第一节 外国行政诉讼的经验 3
一 法国式行政诉讼制度的确立 3
二 英国式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 5
三 西方各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 6
第二节 中国行政监督的现代转型 7
一 传统行政监督方式的衰亡 7
二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诉讼 9
三 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沉浮 12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 15
一《行政诉讼法》的制定过程 15
二《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内容 17
三《行政诉讼法》的实施成效 19
四 行政诉讼制度的问题和展望 21
第二章 行政诉讼制度的功能 28
第一节 解决纠纷的功能 29
一 现行解决行政纠纷的体系 30
二 行政诉讼在法律上的局限 35
三 行政诉讼在事实上的局限 38
第二节 监督行政的功能 40
一 现行监督行政的体系 40
二 司法监督的机制 45
三 司法监督的限度 46
第三节 发展法律的功能 49
一 行政诉讼发展法律的方式 49
二 行政诉讼发展法律的内容 52
三 行政诉讼发展法律的正当性和局限性 53
第三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56
第一节 行政法的渊源 56
一 行政法的成文法源 56
二 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64
三 立法、行政和司法先例 69
第二节 制定法的解释和适用 73
一 制定法的适用效力 73
二 制定法的解释方法 81
三 法院对法规、规章和行政规定的选择适用 86
第三节 行政裁量的司法审查 95
一 行政裁量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96
二 法院对行政裁量行为的尊让 98
第二编 行政诉讼的受理条件 106
本编导论 106
第四章 受案范围 109
第一节 受案范围概述 109
一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性质 109
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 110
三 受案范围在实践中的扩张 114
四 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概况 116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范围 118
一 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行使公共职能 119
二 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 126
三 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行为 129
四 不同性质行为的混合 135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类型 140
一 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141
二 具体行政行为 147
三 外部行政行为 151
四 单方行政行为与行政合同问题 159
五 国家行为和行政终局行为 161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形态 163
一 尚未完成的行政行为 163
二 行政行为的解释、补正和改变 166
三 行政执行行为 168
四 行政不作为 169
第五章 原告、被告和法院 173
第一节 适格的原告 173
一 原告的类别 173
二 权利的类型 179
三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191
四 行政公益诉讼 195
第二节 适格的被告 201
一 以机构为被告 201
二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机构 202
三 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208
第三节 有管辖权的法院 215
一 专门法院的管辖 215
二 级别管辖 216
三 地域管辖 218
四 管辖移转和“异地管辖” 220
第六章 复议前置、诉讼时效和重复起诉 223
第一节 复议前置 223
一 救济选择与复议前置 223
二 规定复议前置的法律 224
三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 228
第二节 诉讼时效 230
一 行政诉讼时效的一般规定 230
二 行政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 232
第三节 重复起诉 235
一 排除重复起诉的既有程序 235
二 排除重复起诉的既决事项 238
第三编 司法审查的标准 244
本编导论 244
第七章 行政职权 249
第一节 行政职权概述 249
一 行政职权的性质 249
二 行政职权的来源 251
三 授予行政职权的方式 253
四 行政职权的内容 255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管辖权 259
一 行政部门管辖 259
二 行政级别管辖 264
三 行政地域管辖 270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适用条件 272
一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 272
二 行政许可的适用条件 277
三 行政裁决的适用条件 282
四 政府信息公开的条件 287
第四节 行政机关的处理方式 291
一 法定处理方式 292
二 行政裁量处理 293
三 行政不作为 299
第八章 行政程序 305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305
一 行政程序的范围、价值和原则 305
二 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 308
三 正当程序原则的司法适用 310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要求 312
一 行政执法资格 312
二 行政决定的形式 321
三 行政行为的步骤 324
四 行政行为的时限 332
第三节 外部行政程序 334
一 预先告知 335
二 听取意见 341
三 行政听证的特别要求 343
四 禁止不正当接触 347
五 说明理由 347
第四节 内部行政程序 353
一 行政机关内部的决定程序 354
二 上下级机关的审查、批准和备案 359
三 专家评议、评审和评定 362
第九章 行政证据 368
第一节 行政证据的合法性 368
一 证据形式的合法性 369
二 取证方式的合法性 372
三 证据使用的合法性 375
第二节 行政证据的关联性和真实性 378
一 证据的关联性 378
二 证据的真实性 381
第三节 待证事实、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 384
一 待证事实 385
二 举证责任 387
三 证明标准 389
第四编 司法救济的手段 400
本编导论 400
第十章 临时性救济 401
第一节 停止执行 401
一 停止执行的情形 402
二 法院裁定停止执行的程序 406
三 停止执行的效果 406
第二节 先予执行 407
第十一章 行政判决 408
第一节 支持行政机关的判决 408
一 维持判决 408
二 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409
三 确认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412
四 补正判决 412
第二节 撤销类判决 413
一 撤销判决 413
二 责令重作 417
三 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421
四 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426
五 变更判决 428
第三节 履行判决和禁止判决 431
一 责令履行判决 431
二 禁止判决 435
第四节 赔偿判决 435
一 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 436
二 行政赔偿责任的减免 446
三 行政赔偿的方式与标准 451
第十二章 判决之外的处理方式 457
第一节 诉讼成本的分配 457
一 诉讼费用的分配 457
二 其他诉讼成本的分配 459
第二节 协调处理 460
一 行政诉讼协调处理的来历 460
二 行政诉讼协调处理的规定 461
三 协调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462
第三节 司法建议 463
一 司法建议的适用场合 464
二 司法建议的形式和程序 466
三 司法建议的效力 467
第五编 行政诉讼程序 470
本编导论 470
第十三章 第一审程序 471
第一节 起诉和受理 471
一 起诉的基本要求 471
二 诉讼的提起 477
三 受理和告知 480
四 被告答辩 482
第二节 庭外事项 484
一 诉的变更和合并 484
二 证据问题的处理 487
三 停止执行、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 490
四 诉讼的中止、终结、移送和撤回 491
第三节 开庭审理 495
一 审判组织和诉讼参与人 495
二 开庭审理的确定 498
三 开庭审理的步骤 500
四 法庭礼仪和诉讼秩序 506
第四节 一审裁判 508
一 裁判内容的作出 508
二 裁判文书的写作 513
第十四章 二审、再审与重审 520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 520
一 二审终审与上诉 520
二 二审的审理程序 521
三 二审裁判的方式 524
四 二审程序的实施状况 527
第二节 再审程序 529
一 再审的申请 530
二 检察抗诉 532
三 再审的审理 535
四 再审裁判 539
五 再审程序的实施状况和可能的改进 541
第三节 重新审理 546
一 发回重审的事由和重审法院 546
二 重审的审理 546
三 重审裁判 547
第十五章 强制执行 549
第一节 行政裁判的强制执行 549
一 对公民一方的强制执行 549
二 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 551
第二节 非讼案件的强制执行 554
一 申请法院执行的条件 555
二 执行申请的受理、审查和裁定 558
三 非讼执行的实施 562
图1全国历年一审行政案件的案件数量与结案方式 23
图2判决结案与非判决结案的比例 24
图3被告改变被诉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的比例 26
图4全国历年行政复议申请、受理和审结的数量 31
图5全国历年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结情况 31
图6几类主要行政案件占全国一审行政案件的比例 117
图7全国历年一审公安行政案件的数量和所占比例 117
图8全国历年一、二审行政案件的数量和上诉率 528
图9全国历年二审行政案件的结案方式 529
图10全国历年再审行政案件的数量和再审比例 542
图11全国历年再审行政案件的结案方式 543
图12全国历年行政执行案件的数量 554
表1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信访案件数量的对比 33
表2中国的法律监督体制 86
表3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要素和审查依据的关系 247
表4两个不同审查根据体系下违法情形对照 248
表5全国历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日)平均工资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