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速成宝典 教育学 最新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利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4162823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教师招聘考试华图名师讲义系列教材中的重要品种之一,是为参加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编写的复习指导用书。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教育学的考点知识,借助新颖实用的体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考点知识。本书内容讲解透彻、全面,不仅涉及考纲中的考点知识,而且还对考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此外,本书在考点知识讲解的同时,穿插了真题讲解和记忆的策略,真正让考生随堂理解知识,随堂记忆考点;每章后必做必会题的模拟训练,使考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考点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真正掌握。

第一章 教育与育学 1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

一、教育的概述 1

二、教育的起源 4

三、教育的发展过程 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7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2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发展趋势 12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6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16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6

二、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7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8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8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8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 19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9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20

三、学校文化 21

四、学生文化 22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 23

一、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23

二、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4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5

一、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5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5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29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29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内涵 29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29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30

一、遗传及其作用 30

二、环境及其作用 32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34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35

第三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35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5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6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6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7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7

第四章教育目的 4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42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42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43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 44

四、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5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6

一、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46

二、在确立教育价值取向时应注意的问题 48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8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48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49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50

第四节 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 53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53

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53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57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57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57

二、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 57

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57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58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59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9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60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 62

第三节 义务教育 65

一、义务教育概述 65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66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66

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66

第四节 终身教育 67

一、终身教育概述 67

二、终身教育的特点 6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70

第一节 学生 70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70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70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70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72

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73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73

二、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74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77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78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79

第三节 师生关系 83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作用 83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83

三、师生关系的构成 84

四、师生关系的模式 84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85

第七章 课程基本理论 90

第一节 课程概述 90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90

二、课程类型 90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94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94

第二节 课程目标 96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96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96

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97

第三节 课程资源 98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开发 98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 99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02

第四节 课程设计 104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104

二、课程设计模式 104

三、我国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105

第五节 课程实施 106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106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06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107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08

第六节 课程评价 108

一、课程评价概述 108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08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 110

第八章 教学基本理论 115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15

一、教学的概念 115

二、教学的意义 115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116

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117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17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22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122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122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24

四、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25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 127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29

一、教学原则 129

二、教学方法 133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137

一、个别教学制 137

二、班级授课制 138

三、分组教学制 139

四、国外几种典型教学组织形式 139

第五节 教学评价 141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141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141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142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44

第六节 教学模式 145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145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145

第七节 教学策略 150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50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50

第八节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151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51

二、说课 154

三、教学智慧 160

第九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 161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 161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63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64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65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67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69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71

第九章德育 178

第一节 德育概述 178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78

二、德育功能 179

三、德育目标 179

四、德育内容 180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82

一、德育过程概述 182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83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与模式 185

一、德育原则 185

二、德育方法 187

三、德育途径 188

四、德育模式 189

第四节 师德与师德规范 190

一、师德的内涵 190

二、师德规范 191

第五节 师德教育 194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94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95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20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202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202

二、班主任的意义和作用 202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203

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204

第二节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204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204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06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208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209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09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10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210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210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211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212

第四节 班级管理 212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 212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214

三、班级管理模式 215

四、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6

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217

第十一章 课外活动 221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 221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 221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222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223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223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223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 223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223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223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225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225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25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226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227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228

一、学前教育 228

二、初等教育 228

三、中等教育 228

四、高等教育 229

第三节 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229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229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230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230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231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231

一、全民教育 231

二、教育民主化 232

三、教育信息化 232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32

五、教育的个性化 232

第十三章素质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 234

第一节 素质教育思想 234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34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235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237

四、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38

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239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 239

一、新课程概述 239

二、课程目标改革 241

三、课程结构改革 242

四、课程内容改革 242

五、课程实施改革 243

六、课程评价改革 244

七、课程管理改革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