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建设再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坤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4075934
  • 页数:243 页
图书介绍: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显著标志,开放大学的主体作用,开放大学的建设思路,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关系,开放大学的质量理念、保障制度等。

上篇 3

第一章 阶段跨越——开放大学成立以后的主要任务 3

一、开放大学全面建设的新起点 3

二、开放大学整体推进的新任务 8

三、开放大学深化探索的新特征 12

第二章 重大变化——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显著标志 19

一、强化了国家战略的实施 19

二、坚定了新型大学的目标 21

三、明确了办学主体的责任 22

四、加大了地方政府的统筹 24

五、重视了发展环境的创设 25

六、加强了大学体系的建设 26

七、推进了终身教育的实践 28

八、促进了教育的整体开放 29

第三章 正能积聚——开放大学持续建设的推动合力 32

一、尊重实践与增进共识 33

二、相信群众与消除疑虑 35

三、完善方案与制订规划 37

四、政策支持与鼓励探索 40

五、转变职能与加强指导 42

六、社会协同与优化环境 44

第四章 走向自觉——开放大学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47

一、总结经验与增强自信 48

二、服务公众与升华情感 50

三、有效作为与珍惜机遇 52

四、勇于反思与自我超越 55

五、责任担当与建立规范 57

六、接受考验与提高能力 60

中篇 65

第五章 深度解读——在实践探索中创新开放大学的建设思路 65

一、立足国家战略,拓宽认识视野 68

二、立足规律遵循,把握成长过程 72

三、立足类型创新,打破身份限制 75

四、立足新的常态,防止短期行为 78

五、立足难题突破,丰富建设内涵 81

第六章 注重内涵——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彰显新型大学的优势 85

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以大学为新型载体 86

二、服务终身教育开放大学必须发挥大学优势 88

三、开放大学完善服务功能必须强化实体建设 90

四、开放大学的创建必须强化改革的目标意义 92

五、新型大学的建设必须加快实体内涵的创新 94

六、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是重建大学实体 97

第七章 和而不同——在比较中把握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关系 100

一、形态上的异派同源 102

二、发展上的殊途同归 104

三、服务上的异曲同工 106

四、实体上的同分异构 108

五、创新上的求异存同 110

六、价值上的同梦异彩 113

第八章 坚定不移——在特色发展中实现开放大学的创新价值 116

一、坚持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定位 117

二、坚持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原则 120

三、坚持融入所有的社会发展区域 122

四、坚持相对优势有效整合的策略 125

五、坚持开放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 128

下篇 133

第九章 思维创新——确立全民学习的质量理念 133

一、质量理念更新的三个定位 135

二、学习质量观测的四个维度 141

第十章 突出重点——深化质量保障的模式探索 148

一、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基本原则 148

二、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主要措施 153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方向选择 158

第十一章 强化环节——完善质量保障的实施策略 164

一、注重学习的过程性 164

二、坚持资源的适用性 169

三、提高服务的精准性 173

第十二章 宽学严教——健全学习质量的保障制度 178

一、宽学严教的制度内涵 179

二、宽学严教的主要特征 182

三、宽学严教的基本策略 186

四、宽学严教的实践难题 190

附录 193

基于整体思维的开放大学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视点 193

一、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基础——远程教育发展的思维创新和认识深化 193

二、开放大学建设的主体设计——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 200

三、开放大学建设的实体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任务和现实途径 207

发扬“三创”精神 建设江苏开放大学 215

一、建设江苏开放大学,探索学有所教的新途径 215

二、建设江苏开放大学,完善终身教育的新举措 217

三、建设江苏开放大学,促进民生改善的新工程 219

四、建设江苏开放大学,构建开放教育的新模式 220

五、建设江苏开放大学,实现教育强省的新跨越 222

开放大学服务社会教育的九大功能 224

一、推动社会教育研究 224

二、制定社会教育规范 226

三、总结社会教育经验 227

四、推广社会教育模式 228

五、培训社会教育人员 230

六、开展社会教育咨询 231

七、拓展社会教育领域 233

八、完善社会教育体系 234

九、提供社会教育示范 235

参考文献 237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