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制创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成龙,张丽娜,史红民,石艳蕊,杨冠琼丛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9640937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规制的作用发生了改变。而我国国情特殊,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如今的市场经济,政府规制也要做出相应的创新。本书分为四篇,分别从合同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和农村金融规制四个方面讨论了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每篇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1篇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合同规制 3

第1章 本篇导论 3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

1.1.1 问题缘起 3

1.1.2 研究意义 6

1.1.3 研究目的 7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7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7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9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1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1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11

1.3.2 研究框架 12

1.4 创新之处与局限 13

1.4.1 创新之处 13

1.4.2 研究局限 14

第2章 城市公用事业规制变革与市场化 15

2.1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特征分析 15

2.1.1 概念界定 15

2.1.2 城市公用事业特征分析 16

2.2 发达国家城市公用事业规制历程 19

2.2.1 城市公用事业规制概念 19

2.2.2 发达国家城市公用事业规制历程 20

2.3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实践 25

2.3.1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 25

2.3.2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与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 26

2.3.3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 31

2.3.4 公私合作市场化背景下合同规制问题的提出 32

第3章 合同规制内涵、理论溯源及其实践 35

3.1 合同规制内涵 35

3.1.1 合同规制意味着规制关系的转变 36

3.1.2 合同规制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转变 36

3.1.3 合同规制实施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37

3.2 合同规制理论溯源 39

3.2.1 契约理论 39

3.2.2 规制契约理论 42

3.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45

3.3 国外公用事业公私合作与合同规制实践 48

3.3.1 法国城市水务事业合同规制 48

3.3.2 德国城市水务事业合同规制 50

3.3.3 英国公用事业合同规制 52

3.3.4 美国电力事业合同规制 52

3.3.5 拉丁美洲电力公用事业合同规制 54

第4章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合同规制实施的有效体系 57

4.1 合同规制实施前提 57

4.1.1 政府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57

4.1.2 合同规制成本—收益分析与公私合作方式选择 59

4.2 合同规制实施依据 62

4.2.1 政府规制合同设计中的信息问题 62

4.2.2 信息约束下的规制合同设计 64

4.3 合同规制实施保障 67

4.3.1 政府规制的委托代理问题 67

4.3.2 委托代理约束下的规制机构设置 68

第5章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合同规制实施难题 75

5.1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公私合作实践 75

5.1.1 传统供给机制下的我国城市公用事业 75

5.1.2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公私合作实践 77

5.2 相关案例分析 81

5.2.1 湖北十堰市公交特许经营案例 81

5.2.2 成都自来水厂第六水厂BOT案例 84

5.2.3 沈阳第八水厂的公私合作案例 86

5.3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合同规制问题的提出 89

5.3.1 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89

5.3.2 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89

5.3.3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合同规制趋势 90

5.4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合同规制实施难题 92

5.4.1 公私合作方式选择较随意,缺乏成本收益分析 92

5.4.2 规制合同不完备,合同属性界定不清 93

5.4.3 规制机构缺乏独立性,规制权力分散 95

第6章 以合同规制为基础的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规制体制构建 99

6.1 以合同规制为基础的规制体制设立目标与原则 99

6.1.1 体制设立基本目标 99

6.1.2 体制构建原则 102

6.2 以合同规制为基础的规制体制重构思路 104

6.2.1 树立正确市场化目标,选择高效公私合作方式 104

6.2.2 设计有效规制合同,明确规制合同属性 106

6.2.3 设置独立规制机构,实行权力制衡 109

6.2.4 为规制体制改革提供配套政策支持 112

第2篇 利益集团视角下的质量规制 119

第7章 本篇导论 119

7.1 本篇研究的意义 119

7.1.1 理论意义 119

7.1.2 现实意义 120

7.2 文献综述 121

7.2.1 质量规制相关文献综述 121

7.2.2 利益集团相关文献综述 125

7.3 研究思路和本篇结构 128

7.3.1 研究思路 128

7.3.2 本篇结构 129

7.4 创新和不足之处 129

7.4.1 创新之处 129

7.4.2 不足之处 130

第8章 消费者利益集团与质量规制 131

8.1 消费者群体特征与行为 131

8.1.1 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132

8.1.2 消费者群体的行为及其质量效应 133

8.2 信息不对称下的消费者行为与产品质量 135

8.2.1 产品质量信息与信息不对称 135

8.2.2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问题 138

8.2.3 产品质量信号显示:规避逆向选择 140

8.3 市场力量对比下的消费者行为与产品质量 143

8.3.1 市场力量与产品质量规制 144

8.3.2 集团活动中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模型 145

8.3.3 集团活动中消费者行为的扩展模型 146

8.4 消费者权益保护行为与质量效应 149

8.4.1 消费者自我权益保护行为及其质量效应 149

8.4.2 社会组织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及其质量效应 150

8.4.3 政府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及其质量效应 151

第9章 生产者利益集团与质量规制 153

9.1 规制下的企业的成本收益 153

9.1.1 不考虑政府俘获的企业成本收益 154

9.1.2 引入政府俘获的企业成本收益与质量规制 157

9.2 企业间的质量博弈 163

9.2.1 不同质量的市场需求与企业的策略选择 163

9.2.2 质量竞争与价格竞争 165

9.2.3 企业间质量博弈异化的改进与质量规制 169

9.3 重复博弈与质量信誉 171

9.3.1 质量信誉的定义和特点 171

9.3.2 质量信誉风险下的企业行为选择与质量规制 172

第10章 规制者利益集团与质量规制 179

10.1 产品质量规制的微观解释 179

10.1.1 提高产品质量的激励性规制模型 179

10.1.2 成本收益视角的规制强度分析 183

10.1.3 政府与伪劣产品生产企业的规制博弈 185

10.2 激励扭曲与规制失灵 186

10.2.1 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的激励扭曲 187

10.2.2 信号传递扭曲 188

10.2.3 多任务的委托代理模型替代与互补 189

10.3 我国质量规制机构及其监管方式 191

10.3.1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设置 191

10.3.2 我国产品质量的监管方式 193

10.4 央地政府博弈背景下的质量规制异化 195

10.4.1 政府质量规制的目标 195

10.4.2 央地质量规制博弈的一般分析 196

10.4.3 具体分析:以棘轮效应为例 198

第11章 我国质量规制的案例与实证 201

11.1 三鹿奶粉事件 201

11.1.1 三鹿成本利益函数的异化 203

11.1.2 奶粉企业间质量差异化竞争过度 208

11.1.3 三鹿质量信誉的淡化 208

11.2 黄静诉华硕案 209

11.2.1 信息的极度不对称 211

11.2.2 消费者维权门槛过高 211

11.2.3 对消费者保护的缺失 212

11.3 郑筱萸与GMP认证 212

11.3.1 规制过程存在严重扭曲 214

11.3.2 规制手段与现实脱节 214

11.3.3 对规制者缺少有效约束机制 215

第12章 增进产品质量规制水平的政策建议 217

12.1 从消费者角度改进质量规制的政策建议 217

12.1.1 减少消费维权程序和成本 217

12.1.2 培育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218

12.1.3 积极培育第三方规制组织 219

12.2 从生产者角度改进质量规制的政策建议 219

12.2.1 调整企业的成本收益函数 220

12.2.2 完善企业间质量差异化竞争 220

12.2.3 加强企业的质量信誉建设 221

12.3 从规制者角度改进质量规制的政策建议 222

12.3.1 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222

12.3.2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223

12.3.3 建立公众评议机制 224

12.3.4 形成规制合作机制 224

12.4 完善我国质量规制的保障措施 225

12.4.1 完善质量规制的基础保障 225

12.4.2 充分运用经济手段 226

12.4.3 加强科技、人才、信息、中介和政府服务的保障 228

第3篇 自然垄断产业的激励性规制 233

第13章 本篇导论 233

13.1 本篇研究背景及意义 233

13.1.1 研究背景 233

13.1.2 研究意义 235

13.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36

13.2.1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研究 236

13.2.2 自然垄断产业激励性规制的研究 238

13.3 研究思路和本书结构 242

13.4 创新尝试 243

第14章 自然垄断产业激励性规制的引入 245

14.1 自然垄断产业与政府规制 245

14.1.1 自然垄断理论及产业特性 245

14.1.2 政府规制的内涵和分类 248

14.1.3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理论解释 251

14.2 自然垄断产业引入激励性规制的动因 253

14.2.1 投资回报率规制方式的缺陷 254

14.2.2 新研究对自然垄断理论的挑战 256

14.2.3 规制成本的增加 258

14.3 激励性规制的基本原理 259

14.3.1 激励性规制的意蕴和方式 259

14.3.2 激励性规制的激励强度 261

14.3.3 激励性规制的理论基础 262

第15章 自然垄断产业激励性规制的方式与过程 267

15.1 激励性规制方式理论阐释 267

15.1.1 价格上限规制 267

15.1.2 特许投标竞争 269

15.1.3 标尺竞争规制 271

15.2 激励性规制过程分析 273

15.2.1 激励性规制过程的含义 273

15.2.2 激励性规制过程的内容 274

15.2.3 激励性规制过程中的规制俘获 276

15.2.4 激励性规制过程中的规制承诺 279

第16章 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激励性规制的应用 283

16.1 激励性规制方式的具体应用 283

16.1.1 价格上限规制的应用与效果 283

16.1.2 特许投标竞争的应用与适用性分析 287

16.1.3 标尺竞争规制的应用与适用性分析 289

16.2 激励性规制应用中的相关措施 291

16.2.1 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 291

16.2.2 与普遍服务相结合 293

16.3 激励性规制应用的规制体制基础 294

16.3.1 独立的规制机构 295

16.3.2 规制的司法审查 297

16.3.3 规制的公众参与 299

第17章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引入激励性规制的特殊性 303

17.1 价格规制现状:引入激励性规制的必要 303

17.1.1 现行价格规制方式 303

17.1.2 现行价格规制存在的问题 306

17.1.3 案例和数据分析 307

17.1.4 引入激励性规制的价值 313

17.2 规制体制缺陷:引入激励性规制的矛盾 317

17.2.1 规制机构独立性缺乏 318

17.2.2 规制的公众参与缺失 320

17.2.3 规制法律体系滞后 323

17.2.4 规制体制缺陷带来的阻碍 325

第18章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激励性规制的应用思路 329

18.1 激励性规制应用范围的确定和规制方式的选择 329

18.1.1 激励性规制应用范围的确定 330

18.1.2 激励性规制方式的选择应用 333

18.2 价格上限规制的渐进性应用 338

18.2.1 路径依赖与规制变迁 338

18.2.2 过渡性价格上限规制模型设计 340

18.2.3 模型应用:以电力产业为例 344

18.3 加强激励性规制应用的相关措施 345

18.3.1 严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规制 345

18.3.2 加强普遍服务政策的落实 347

18.4 构建激励性规制应用的规制体制基础 350

18.4.1 建立独立性规制机构 350

18.4.2 强化规制监督机制 354

第4篇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 363

第19章 绪论 363

19.1 选题背景与意义 363

19.1.1 选题背景 363

19.1.2 选题意义 365

19.2 基本概念界定 367

19.2.1 农村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 367

19.2.2 政府规制和金融规制 369

19.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70

19.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370

19.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73

19.4 研究框架 377

19.4.1 本篇分析框架和主要内容 377

19.4.2 创新尝试 378

第20章 农村金融规制的理论基础 379

20.1 农村金融规制理论溯源 379

20.1.1 规制和规制理论的发展 379

20.1.2 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 382

20.1.3 农村金融规制的理论阐释 384

20.2 农村金融规制的机制设计 389

20.2.1 农村金融规制目标和理念的确定 389

20.2.2 农村金融规制的原则要求 391

20.2.3 农村金融规制的主要措施 392

20.3 农村金融规制的边界 395

20.3.1 确定规制边界的意义 395

20.3.2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 396

20.3.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边界 401

第21章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的演变路径 405

21.1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规制 405

21.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金融规制(1949~1957年) 405

21.1.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1958~1978年) 406

21.2 经济转轨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规制 408

21.2.1 重构阶段的农村金融制度(1979~1983年) 408

21.2.2 拓展阶段的金融规制(1984~1995年) 409

21.2.3 调整阶段的金融规制(1996~2002年) 411

21.2.4 改革深化阶段的金融规制(2003年至今) 412

21.3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演变的评价 414

21.3.1 政府效用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414

21.3.2 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着诱致性制度变迁 414

21.3.3 变迁过程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 415

21.3.4 缺乏长期规划,阶段性和临时性特征明显 415

21.3.5 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干预色彩明显 416

21.3.6 行政干预导致农村合作金融发生异化 416

第22章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 419

22.1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419

22.1.1 造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残缺 419

22.1.2 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 424

22.2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对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428

22.2.1 农村金融发展度量指标的选择 428

22.2.2 农村金融发展度量方法的确定 428

22.2.3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 429

22.3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对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影响 435

22.3.1 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规制性因素 435

22.3.2 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渠道 436

22.3.3 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负面影响 440

第23章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存在的问题 443

23.1 中国农村金融进入规制的问题 443

23.1.1 发起人和股权要求偏高 444

23.1.2 规制灵活性不够 445

23.1.3 激励性规制理念没有很好应用 446

23.1.4 进入规制放松暴露基础性矛盾 447

23.2 中国农村金融退出规制的问题 448

23.2.1 对退出规制重视不够 448

23.2.2 市场化退出机制不健全 449

23.2.3 退出保障机制缺乏 451

23.3 中国农村金融价格规制的问题 452

23.3.1 金融扶贫观念和较严的利率管制 452

23.3.2 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455

23.3.3 利率市场化的配套监管制度缺失 455

23.4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问题总体评价 456

23.4.1 规制设计存在矛盾 456

23.4.2 重宏观和微观规制,轻区域协调发展 456

23.4.3 地方政府利益导致规制执行中发生扭曲 457

23.4.4 规制法律建设滞后 457

23.4.5 规制越位与规制缺位并存 458

第24章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459

24.1 中国农村金融进入规制 459

24.1.1 放松进入规制的一些具体要求 459

24.1.2 增强规制执行的灵活性 461

24.1.3 融合激励性规制理念 462

24.2 中国农村金融退出规制 465

24.2.1 设计适合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466

24.2.2 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制的原则 467

24.2.3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 468

24.2.4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退出保障机制 471

24.3 中国农村金融价格规制 474

24.3.1 国内外农村金融实践经验及价格规制原则的确定 474

24.3.2 形成基于市场化的合理利率 477

24.3.3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步骤 479

24.3.4 利率市场化应注意的问题 480

24.4 中国农村金融规制的配套制度 483

24.4.1 农村信用制度的建设 483

24.4.2 农业保险的发展 486

24.4.3 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化 488

附表 493

参考文献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