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莉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30486097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具体包括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与疏离感、自尊与自我妨碍、学习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生活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内容。其次,基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对高职院校如何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传统的病例诊断式消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包括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途径与效果评估等。

上篇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 3

第一章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3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 4

一、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阴阳颉颃 4

二、有界自我:消极心理的社会文化根源 5

三、关系自我:积极心理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 9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 10

一、心理学:从反映论到建构论 11

二、心理是长期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 12

三、消解心理危机与冲突的有效方式 13

思考题 14

第二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5

第一节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概述 16

一、对消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超越 16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17

第二节 积极的心理过程 17

一、积极的认知 18

二、积极的体验 19

三、积极的意志行动 20

第三节 积极的人格特质 21

一、人格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21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22

第四节 积极的团体环境 23

一、积极的家庭环境 23

二、积极的学校环境 24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 26

思考题 26

第三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7

第一节 心理过程教育 28

一、积极认知:学习沉浸体验与认知风格 28

二、积极体验:自尊、生活满意度与希望感 32

三、积极行动: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自我妨碍 35

第二节 积极人格教育 37

一、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 38

二、高职生的角色社会化 38

第三节 积极心理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建构 41

一、高职生的人际关系 42

二、高职生的社会支持 43

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 44

思考题 46

第四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47

第一节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形式 48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48

二、校园活动 50

三、团体辅导 52

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53

五、个体心理干预 54

第二节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55

一、集体教育 55

二、个体教育 55

第三节 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56

一、组织与人员保障 56

二、制度与经费保障 58

三、环境与氛围保障 58

思考题 59

第五章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 60

第一节 由结果性评估到综合性评估 61

一、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内涵 61

二、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 62

第二节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原则与内容 63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原则 63

二、评估的维度、内容与方式 64

第三节 评估过程及对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66

一、系统评估的组织与开展 66

二、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68

思考题 68

下篇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71

第六章 高职生的学习沉浸度 71

第一节 沉浸体验研究概述 72

一、沉浸体验与沉浸度 72

二、沉浸体验产生的条件与特征 73

三、有关沉浸体验的理论模型 75

四、学习过程中的沉浸体验 78

第二节 高职生学习沉浸度的特点 79

一、学习沉浸度总体高于本科生 80

二、挑战与技能的匹配度较高 82

三、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具体 82

四、对外在评价的敏感度较低 83

五、任务专注力较弱 84

第三节 高职生学习沉浸度的提高 84

一、在挑战任务与学生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84

二、设置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学习任务 85

三、培养自向性人格 86

四、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任务的专注 86

思考题 87

第七章 高职生的自尊体验 88

第一节 自尊心理研究概述 89

一、自尊的概念与分类 89

二、自尊的结构模型 91

三、自尊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93

四、自尊的功能与作用 95

第二节 高职生自尊的特点 97

一、高职生的自尊水平总体低于本科生 97

二、对高职生自尊的性别差异研究 98

三、高职生自尊发展的年级曲线 98

第三节 如何提升高职生的自尊 99

一、提供机会帮助高职生实现自我价值 100

二、以赏识教育帮助高职生摆脱消极自我 101

三、通过归因训练促进心理成长 102

思考题 103

第八章 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 104

第一节 生活满意度研究概述 105

一、生活满意度的概念与分类 105

二、生活满意度的理论模型 106

三、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估 107

四、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109

第二节 高职生生活满意度的特点 110

一、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总体比本科生高 111

二、高职生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低 112

三、高职生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112

四、高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年级发展曲线 113

第三节 高职生生活满意体验的强化 115

一、多种途径缓解高职生的经济压力 115

二、考试形式的改革与人际沟通训练 115

三、针对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16

思考题 116

第九章 高职生的希望感 117

第一节 希望感研究概述 118

一、希望感的概念与分类 118

二、希望感的理论模型与测量评估 119

三、希望感的作用和影响 121

第二节 高职生希望感的特点 122

一、高职生的希望感低于本科生 122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希望感的比较 123

三、不同生源地高职生的希望感比较 124

四、高职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 124

第三节 高职生希望感的激发 125

一、激发高职生希望感的可行性 125

二、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解释风格 125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希望感的干预 126

思考题 127

第十章 高职生的情绪调节 128

第一节 情绪调节研究概述 129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与分类 129

二、情绪理论与情绪调节 130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132

四、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133

第二节 高职生情绪调节的特点 134

一、高职生情绪调节的年龄特点 134

二、高职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 136

三、高职生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 137

第三节 高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140

一、基于年龄特点的情绪健康教育 140

二、高职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141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142

思考题 143

第十一章 高职生的心理韧性 144

第一节 心理韧性研究概述 145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 145

二、心理韧性发展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146

三、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148

四、心理韧性的测量评估 150

第二节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152

一、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韧性的比较 152

二、高职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153

三、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154

第三节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保护与培养 155

一、对压力和挫折的早期心理免疫 156

二、加强对处境危险儿童的心理保护 156

三、通过应对方式和拓展训练提高自我效能感 157

四、人生重要转折阶段的心理支持 157

思考题 158

第十二章 高职生的自我妨碍 159

第一节 自我妨碍研究概述 160

一、自我妨碍的概念与分类 160

二、自我妨碍的动机 161

三、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 162

四、自我妨碍的后果 165

第二节 高职生自我妨碍的特点 166

一、高职生的自我妨碍多于本科生 167

二、高职男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多于女生 167

三、行为式自我妨碍随年级增长而递减 168

四、学习成绩与自我妨碍存在负相关 169

第三节 高职生自我妨碍的教育对策 170

一、认识自我妨碍的危害性 170

二、提升自尊以减少自我妨碍 171

三、改变消极防御型的归因模式 172

思考题 172

第十三章 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 173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 174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74

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危机 176

三、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178

四、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评估 179

第二节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点 182

一、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同辈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 182

二、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不容乐观 183

三、高职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领先于男生 184

四、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波动性特点 186

第三节 如何促进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187

一、理性看待过去的危机 188

二、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188

三、乐观面对未来的挑战 189

思考题 190

第十四章 高职生的人际关系 191

第一节 人际关系研究概述 192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192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192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93

四、高职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194

第二节 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98

一、高职生师生关系的特点 199

二、高职生亲子关系的特点 201

三、高职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203

四、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系统性与迁延性 204

第三节 高职生的人际关系教育 206

一、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系统性与教师责任 206

二、关注高职男生的人际冲突问题 206

三、促进高职生人际关系的亲密和融洽 207

思考题 208

第十五章 高职生的社会支持 209

第一节 社会支持研究概述 210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210

二、社会支持的分类 211

三、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212

第二节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214

一、高职生获得的支持显著低于本科生 215

二、家庭是高职生第一位的支持源 216

三、教师支持相对乏力 217

四、高职生社会支持平衡度的特点 217

第三节 高职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教育 219

一、强化教师对高职生的社会支持 219

二、认识提供支持与获得支持的双重意义 220

三、重构支持者与受助者的关系 221

思考题 222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