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与证据法全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巡龙著
  • 出 版 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9866729782
  • 页数:72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美国对刑事诉讼两造对抗制度之修正 证据开示程序 1

一、前言 2

二、美国刑事诉讼两造对抗制度的主要缺点 4

三、美国对刑事诉讼两造对抗制度的修正—揭示程序 12

四、结语 18

第二章 由义大利改革刑事诉讼制度之经验检讨我国的修法方向 21

一、前言 22

二、义大利修法之背景及原因 23

三、义大利主要修法内容 24

四、修法实施结果及检讨 32

五、由义大利修法经验检讨我国之修法方向 37

六、结语 43

第三章 检察独立与检察一体 兼评检察官未经检察长核定迳行起诉事件 45

一、前言 46

二、大陆法系与美国检察制度之比较 47

三、我国检察官定位 57

四、我国应如何改进检察一体制度 60

五、检察官未经检察长核定迳行起诉事件之评析 62

六、结语 65

第四章 侦查不公开与得公开之界限 兼评高雄高分院95年抗字第154号裁定 67

一、前言 68

二、侦查不公开目的 69

三、侦查不公开与得公开之分际 75

四、「南回搞轨案」之检讨 81

五、结语 85

第五章 检察官传讯方式及任意侦查 87

一、前言 88

二、检察官侦查中之传讯 89

三、任意侦查 95

四、声请法院调查证据 100

五、结语 104

第六章 「相当理由」与「合理怀疑」之区别 兼评大法官会议释字第535号解释 107

一、前言 108

二、美国法下「相当理由」与「合理怀疑」之意义 109

三、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 117

四、结语 121

第七章 得通讯一方同意窃听录音之证据能力 兼评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2949号判决 123

一、前言 124

二、美国法「合理的隐私期待」 125

三、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131

四、评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2949号判决 140

五、结语 141

第八章 监听偶然获得另案证据之证据能力 143

一、前言 144

二、美国、德国另案监听的证据能力 146

三、我国另案监听的证据能力 153

四、结语 157

第九章 紧急搜索之要件及违法搜证之证据排除 159

一、前言 160

二、紧急搜索之心证门槛 161

三、紧急搜索之急迫性要件 168

四、违法搜证之证据排除 172

五、结论 181

第十章 私人不法取得证据应否证据排除 兼评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677号判决 183

一、问题的提出 184

二、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677号判决之事实及要旨 186

三、理论的探讨 187

四、私人不法取得的证据应否排除 191

五、结论 201

第十一章 以不诚实方法取得自白之证据能力 203

一、前言 204

二、我国关于以不诚实方法取得自白之法律规定与学说 206

三、美国以不诚实方法取得自白之证据能力 207

四、以不诚实方法取得自白宜否有证据能力 214

五、结语 219

第十二章 论诱捕侦查 兼评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4558号判决 221

一、前言 222

二、国外之诱捕侦查 223

三、我国的诱捕侦查 228

四、结语 238

第十三章 侦查中声请羁押的管辖问题与即时抗告 兼评台北地方法院93年度声羁字第151号刑事裁定 241

一、前言 242

二、台北地方法院93年度声羁字第151号刑事裁定事实及要旨 244

三、侦查中有无管辖权问题 245

四、法院认为对声请羁押之案件无管辖权时之处理方式——对本案的评析 249

五、即时抗告制度的必要性与建议 254

六、结语 259

第十四章 论刑诉程序之限制出境 261

一、前言 262

二、限制出境的性质 264

三、我国限制出境规定之缺失 277

四、结语 281

第十五章 我国应如何妥适运用缓起诉制度 283

一、前言 284

二、我国现行制度下检察官起诉裁量之情形 285

三、缓起诉制度 289

四、对我国实施缓起诉制度之建议 298

五、结论 302

第十六章 刑事举证责任与幽灵抗辩 303

一、前言 304

二、美国关于刑事举证责任的规定 306

三、我国的刑事举证责任 318

四、我国关于「幽灵抗辩」举证责任的实务见解 323

五、结语 326

第十七章 新法施行后录音(影)有瑕疵时被告笔录证据能力的判断及自白之证明 327

一、前言 328

二、录音有瑕疵时被告笔录证据能力的学说与实务见解 331

三、得否以其他证据方法证明同一自白 338

四、证明被告自白任意性的心证门槛 341

五、结语 346

第十八章 论记者拒绝证言权与对新闻媒体搜索扣押 349

一、前言 350

二、美国记者拒绝证言权 351

三、我国相关法律之解释 358

四、台北地院94年瞩诉字第1号裁定评析 365

五、结语 367

第十九章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亲属身分拒绝证言权范围的检讨 369

一、前言 370

二、拒绝证言权的理论基础 373

三、美国因亲属身分关系赋予之拒绝证言权 375

四、我国的亲属身分拒绝证言权 383

五、我国亲属身分拒绝证言权规定的缺失及建议 386

六、结语 390

第二十章 交互诘问制度下品格证据的提出方式 393

一、前言 394

二、美国被告及被害人的品格证据 396

三、美国证人的品格证据 400

四、我国新法下的品格证据 406

五、结语 411

第二十一章 我国采传闻法则必要性之探讨 对刑事诉讼法有关传闻法则修正草案的检讨 413

一、前言 414

二、美国联邦证据法下的传闻法则 417

三、我国应否采传闻法则的检讨 429

四、传闻法则修正草案的检讨 436

五、结语 447

第二十二章 我国传闻法则实务问题的探讨 453

一、前言 454

二、传闻证据的意义 455

三、美国联邦证据法传闻法则的例外 458

四、我国有关传闻法则的若干实务问题 465

五、结语 472

第二十三章 对质诘问权的保障与限制 释字第582号解释评析 473

一、前言 474

二、释字第582号事实及解释理由摘要 475

三、美国法关于共同被告审判外陈述的相关规定 476

四、我国共同被告审判外陈述的证据能力 481

五、释字第582号解释之评析 485

六、结语 489

第二十四章 对质诘问权合宪限制与违宪限制的分际 评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812号判决 491

一、前言与本件判决要旨 492

二、美国对质诘问权之限制方式 493

三、我国得取代对质诘问权的传闻例外 499

四、结论 503

第二十五章 对质诘问权与传闻例外 美国与我国裁判发展之比较与评析 505

一、前言 506

二、美国对质诘问权之限制方式 508

三、我国对质诘问权对传闻例外应有的影响 514

四、我国实务对质诘问权与传闻例外关系之见解 521

五、未经具结对证据能力的影响 526

六、结语 529

第二十六章 科学证据与测谎的证据能力 531

一、前言 532

二、美国法关于科学证据的规定 534

三、我国鉴定制度 540

四、我国测谎的证据能力 543

五、结语 546

第二十七章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物证、书证调查方式修法之检讨 547

一、前言 548

二、美国联邦法下物证的调查方式 549

三、我国修法前物证及书证的调查方式 559

四、我国关于物证、书证调查方式的修法 562

五、结语 566

第二十八章 审判外指认之证据能力与「门山指认法则」(Manson Test) 兼评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2978号判决 567

一、前言 568

二、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2978号判决事实及要旨 569

三、美国法庭外指认之证据能力 571

四、我国关于审判外指认的法律规定 579

五、对本案之评析 582

六、结语 584

第二十九章 被告不到场的审判程序及被告与证人间如何隔离讯问 587

一、前言 588

二、美国被告不到场的审判程序 590

三、我国被告不到场的审判程序 594

四、隔离讯问被告与证人之程序 600

五、结语 604

第三十章 我国宜否扩大采用认罪协商制度以减轻司法负荷 607

一、前言 608

二、美国的认罪协商制度 609

三、义大利及德国的相关制度 620

四、我国扩大采用协商制度的可行性 625

五、结语 633

第三十一章 我国协商程序实务问题的探讨 635

一、前言 636

二、我国的协商程序新制 637

三、认罪协商对有罪心证门槛的改变 646

四、检察官协商裁量权之节制 650

五、结语 652

第三十二章 审判范围 655

一、前言 656

二、我国审判范围实务见解 657

三、对于我国审判范围的检讨 666

四、公诉时减缩起诉之审判范围 670

五、结语 673

第三十三章 美国的量刑公式化 675

一、前言 676

二、美国量刑公式化之原因 677

三、量刑公式表之适用 678

四、对量刑指导法则之批评 686

五、我国量刑客观化之需要——代结论 690

第三十四章 从美国上诉制度检讨我国刑事诉讼上诉审修正草案 693

一、前言 694

二、刑事诉讼上诉制度之立法例 695

三、美国刑事诉讼之上诉制度 698

四、我国刑事诉讼上诉审修正草案 706

五、对我国刑事诉讼上诉审修正草案的意见 715

六、结语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