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我们该如何认识旅游 1
第一篇 旅游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7
第一章 关于旅游的本质问题 7
第一节 本质是什么? 7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吗? 11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人诗意地栖居 15
第四节 认识旅游本质的路径 19
第二章 关于旅游真实性问题 23
第一节 旅游真实性问题研究的回顾 23
第二节 关于真实性问题的结构构建及其解析 25
第三节 结语 31
第三章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 33
第一节 旅游的“符号化”现象 33
第二节 符号化旅游的内涵 35
第三节 旅游的“符号化”的路径解析 38
第四章 前台、帷幕、后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模式 41
第一节 背景分析 42
第二节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 43
第三节 基于“前台、帷幕、后台”的丽江古城保护与开发思路 47
第二篇 从凝视到对话:丽江古城主客关系研究 53
第五章 研究背景 53
第一节 选题背景 53
第二节 选题意义 56
第三节 研究方法 58
第六章 关于凝视理论的探讨 60
第一节 主客关系基本概念 60
第二节 对凝视理论的反思 64
第七章 主客对话理论的构建 72
第一节 主客对话理论 72
第二节 对话对主客关系的影响 76
第三节 对话对主客文化的意义 79
第八章 从凝视走向对话——丽江古城的案例分析 82
第一节 从陌生人到旅居者的变迁 84
第二节 游客凝视与主客关系 94
第三节 约瑟夫·洛克从凝视到对话的转向 102
第四节 对话型主客关系的发展历程 112
第五节 结语 129
第三篇 旅游场域:西藏手工艺品、手工艺人与游客 137
第九章 西藏手工艺品 137
第一节 以八廓街为中心的旅游手工艺品市场的形成 137
第二节 西藏本土手工艺品 139
第三节 外来手工艺品 143
第四节 仿冒的手工艺品 144
第十章 西藏手工艺人 145
第一节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手工业与手工艺人 145
第二节 本土手工艺人在当代的艰难选择 148
第三节 两个手工业古村镇引出的思考 162
第十一章 手工艺品市场上的游客 170
第一节 调查思路与方法 170
第二节 游客购买手工艺品的动机 172
第三节 旅游真实性问题 175
第十二章 旅游场域的建构 180
第一节 西藏民族手工艺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性 180
第二节 地域性资源的资本化 183
第三节 场域视角下的西藏手工艺人与游客 194
第四节 旅游场域概念的提出 203
第十三章 旅游场域的动力与结构 208
第一节 旅游场域的动力 208
第二节 旅游场域的结构 213
第十四章 基于场域视角的西藏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开发 219
第一节 地域性资源的资本化: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质 219
第二节 西藏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多方参与主体 221
第三节 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分配 225
第四节 结语 226
第四篇 舞台的表演者: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调查 235
第十五章 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概况 235
第一节 调研对象的确定 235
第二节 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的产生 240
第三节 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的现状 241
第四节 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主体 249
第十六章 “为你们表演的我们”——表演者的“舞台化真实”和“日常生活真实” 263
第一节 表演者来九寨沟之前的生活真实 263
第二节 符号化消费背景下的“舞台化真实” 275
第三节 表演者在九寨沟的“日常生活真实” 306
第四节 表演者放假回家后的生活真实及其影响 326
第十七章 游客、表演者、当地藏民眼中的表演 331
第一节 游客眼中的表演文化 331
第二节 表演者眼中的文化真实性 346
第三节 九寨沟当地藏民眼中的文化真实性 353
第十八章 当地藏民的日常生活及表演者、当地藏民对藏传佛教的共同信仰 360
第一节 当地藏民的日常生活 360
第二节 表演中的藏传佛教信仰 367
第三节 表演者的藏传佛教信仰 369
第四节 当地藏民的宗教信仰 371
第五节 结语 375
附录 九寨沟旅游演艺团体的表演内容(部分) 377
第五篇 羌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空间重构:关于茂县样本的考察报告 385
第十九章 茂县:一个样本地的选择 385
第一节 文化版图中的茂县 386
第二节 区域经济版图中的茂县 390
第三节 羌文化旅游开发 393
第二十章 旅游开发进程中的空间塑造 400
第一节 传统文化空间 400
第二节 新空间的诞生 411
第三节 空间塑造中的驱动力 420
第二十一章 空间冲突与重构 426
第一节 羌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空间冲突 426
第二节 旅游空间的重构 427
第三节 旅游开发中的政府定位 428
第四节 关于茂县调查的几点启示 430
后记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