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 1
第一章 新能源基地的规划背景与建设条件 1
第一节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 1
一、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正在掀起一场深刻的新能源技术革命 2
二、中国政府决定把新能源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5
三、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陆续出台 6
四、科技部批准新余建设第一个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 7
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力促发展新能源产业 8
六、社会公众强烈呼唤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产业 9
第二节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与意义 10
一、缓解国家能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11
二、抢抓国家新能源战略先机,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12
三、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能源增长极的战略需要 13
四、实现新余市产业结构“由刚变柔”战略性转变的客观需要 14
五、改善新余民生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需要 15
第三节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机遇与优势 16
一、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机遇 17
二、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优势 20
第四节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与风险 27
一、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 27
二、快速转型和快速崛起暗含的潜在风险 31
第二章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实践模式与经验借鉴 37
第一节 国际新能源之都建设的经验模式 37
一、苏格兰模式:欧洲可再生能源之都,欧洲风能发电中心 38
二、阿布扎比模式:中东新能源之都 41
三、加利福尼亚模式:美国可再生能源之都 45
四、北威州模式:德国可再生能源中心 49
五、弗莱堡模式:欧洲太阳能首都 51
六、其他模式:威尔士、达拉斯、托科、拉塔瑞罗 53
第二节 国内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经验模式 55
一、保定模式:中国电谷 55
二、德州模式:中国太阳城,中国太阳谷 61
三、南阳模式:中国新能谷 65
四、成都模式:中国新能源城 69
五、酒泉模式:中国风谷,西部三峡 74
六、其他模式:大连的中国新能源基地和昆山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基地 77
第三节 对新余建设新能源基地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80
一、实施国家战略,率先建设“中国新能源之都” 80
二、创新体制机制,设立新能源基地建设专项基金 80
三、依托特色优势,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81
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及优势产业集群 81
五、强化技术创新,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研发机构及人才培养机构 82
六、重视品牌推动,设立奖励机制,举办新能源国际峰会及高端展会 82
第三章 新能源基地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84
第一节 新能源基地发展现状及在国家的地位 84
一、发展势头迅猛强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84
二、经济结构正在实现“由刚到柔”的战略性转变 86
三、新余在国家新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开始显现 88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89
五、示范应用快速推进,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92
第二节 新能源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93
一、顶层设计不到位,在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亟待提升 93
二、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和人才瓶颈亟待突破 94
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94
四、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暗含的一系列潜在风险亟待化解 95
第三节 新能源产业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 96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 96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阶段的初步判断 99
第四章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战略重点 102
第一节 战略定位与总体战略 102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102
二、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 103
三、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总体战略 105
第二节 战略目标与战略思路 107
一、突出一个战略目标 107
二、实现五大战略转变 108
三、建成五大新能源示范基地 113
第三节 战略重点与产业方向 120
一、重点做大做强两大新能源主导产业 121
二、积极培育壮大五大新能源战略产业 126
三、兼顾提升发展五大新能源配套产业 131
第四节 战略布局与战略路线 133
一、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 133
二、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路线图设计 137
第五章 新能源主导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139
第一节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与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 139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139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53
三、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征及前景分析 158
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162
五、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延伸与培育 164
六、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区建设 169
七、太阳能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重点 171
第二节 动力储能产业发展与国家动力储能产业基地建设 176
一、动力储能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与前景分析 176
二、动力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81
三、动力储能产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185
四、动力储能产业链的培育延伸及重点产品发展方向 187
五、动力储能产业集聚区建设 190
第六章 新能源战略产业发展与产业基地建设 193
第一节 节能减排产业与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193
一、节能减排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194
二、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97
三、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198
四、节能减排产业链的培育延伸及重点产品发展方向 199
五、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 202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区建设 203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概况 203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09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3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对新余的启示 215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22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 225
第三节 风电产业发展与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226
一、风电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27
二、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36
三、风电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40
四、风电产业链的延伸 241
五、风电产业集聚区建设 242
第四节 沼气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与沼气发电基地建设 244
一、沼气综合利用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44
二、沼气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46
三、沼气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48
四、沼气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延伸 249
五、沼气发电基地建设 249
第五节 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与地热基地建设 251
一、地热综合利用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51
二、地热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54
三、地热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56
四、地热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延伸 256
五、地热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 258
第七章 新能源配套产业发展方向与布局重点 259
第一节 做优钢铁产业 259
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分析 259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62
三、发展目标与方向 264
四、钢铁产业链的延伸 265
五、钢铁基地建设 268
第二节 做大新材料产业 272
一、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72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73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 274
四、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 275
五、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 276
第三节 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277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77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80
三、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81
四、节能环保产业链的延伸 282
第四节 做活物流产业 284
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84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88
三、发展目标与方向 293
四、物流产业链的延伸 294
五、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 295
六、综合物流中心建设 296
第五节 做好再生循环利用产业 299
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前景 299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00
三、发展目标与方向 302
四、再生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延伸与加快发展的措施 304
第八章 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与新能源科技城建设 307
第一节 新能源科技城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07
一、新能源科技城建设现状 307
二、新能源科技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第二节 新能源科技城建设思路与模式 312
一、构建新余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312
二、新能源科技城的建设思路 314
三、新能源科技城的建设模式 317
第三节 新能源科技城建设目标与重 318
一、新能源科技城的建设目标 318
二、新能源科技城的建设重点 320
第四节 重要新能源创新主体:筹建中国科学院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研究所 328
一、筹建中国科学院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的必要性分析 328
二、筹建中国科学院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的可行性分析 329
三、筹建中国科学院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的建议方案 332
第五节 重要新能源创新主体:筹建中国新能源大学 334
一、筹建中国(江西)新能源大学的必要性分析 334
二、筹建中国(江西)新能源大学的可行性分析 336
三、筹建中国(江西)新能源大学的建议方案 339
第六节 重要新能源创新主体——重点创新企业 341
一、全面实施企业创新的激励措施 341
二、分类选择新能源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342
第七节 新能源科技城重大建设项目谋划 343
第九章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与政策建议 345
第一节 保障体系建设 345
一、突破物流瓶颈,构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通道保障体系 345
二、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新能源基地建设的融资保障体系 347
三、突出先行先试,完善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348
四、引进高端人才,创新新能源基地建设的人才保障体系 350
五、重视品牌推动,营造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宣传保障体系 351
六、调整行政区划,优化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空间保障体系 353
七、依托生态资本,做好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环境保障体系 355
八、强化示范应用,建设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示范保障体系 356
第二节 对策措施 358
一、科学编制规划 358
二、加大技术创新 359
三、开展全球合作 359
四、整合两类资源 360
五、高端链式推进 360
六、重大项目带动 361
七、加强政府采购 362
第三节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363
一、关于把新余建成“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议 363
二、关于在新余设立“新能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建议 364
三、关于在新余筹建“中国科学院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的建议 366
四、关于在新余筹建“中国(江西)新能源大学”的建议 367
附件:关于把新余市建成国家新能源基地的建议 370
一、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370
二、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71
三、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372
主要参考文献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