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情商新概念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国,赵树仁,何曙光主编
  • 出 版 社: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1212587
  • 页数:5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创新学生情商培养新概念 1

第一章 情商概述 3

第一节 情商理论的提出 3

一、“情绪智力”的产生和来源 3

二、戈尔曼和他的《情绪智商》 5

三、《情绪智商》的内容 7

第二节 情商的结构 9

一、情商与心理素质 9

二、情商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1

三、情商与性格 13

四、情商与情绪 14

五、情商与意志力 16

六、情商与调适能力 17

七、情商与自信心 19

八、情商与人际交往 20

第三节 健康情商的要素与特点 22

第四节 情商的生理基础 25

一、杏仁核 25

二、大脑与情绪 26

第五节 人生成功的双翼——情商和智商的关系 34

一、智商的内容需要修正 34

二、理智与感情 38

三、情商培养极为重要 41

四、新世纪的全面教育 44

五、矫枉勿过正 47

第二章 提高学生情商,优化人才素质 48

第一节 心理素质特点及其结构 48

第二节 心理素质在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50

第三节 EQ(情商)与素质教育 53

第四节 插上EQ翅膀,腾飞于新的世纪 55

第三章 国外学生情商教育掠影 57

一、自我科学班 57

二、合作训练 58

三、争论焦点 59

四、事后分析:一场没有打起来的架 60

五、日常烦恼 61

六、情感技能的启蒙 62

七、贫民区的情感教育 62

八、隐藏的情感教育 64

九、情绪发展进程 65

十、循序渐进 67

十一、情感教育的干预功能 68

十二、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 69

十三、学校教育使命的扩大 70

附录 72

情商论坛 72

当代智力理论中的“EQ”内涵 72

试析情感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76

情绪智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80

试说情绪觉悟力 85

智商与情商 93

情商教育杂谈 96

应注重孩子情感智力的培养 96

幼儿情商的培养 98

影响情商培养的因素 101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 103

提高感情智商的捷径 106

教师的情商在教学中的作用 108

在活动中培养情商 118

改进教师评语,完善学生心理——评语改革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25

评语,写给孩子,又送给家庭 136

教师即时评语一束 137

第二篇 创新学生健康情感教育新观念 141

第一章 情感理论 143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143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143

二、情绪、情感和需要 144

三、情绪、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145

四、情绪的两极性 146

五、关于情绪、情感的几种学说 147

六、情感的品质 151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155

一、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155

二、情绪的中枢机制 160

第三节 情绪状态和社会性情感 165

一、情绪状态 165

二、社会性情感 167

第四节 情感的民族性与民族情感的特点 171

一、什么是民族情绪情感 171

二、民族情绪情感的表现 171

三、不同民族的情绪情感表现特点 178

四、民族的相属相爱情感 178

五、民族自尊感 179

第二章 健康情感的意义 180

第一节 情绪的功能 180

一、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180

二、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181

三、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181

四、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 182

第二节 情绪与健康 183

一、中国古代的七情学说 183

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184

第三节 情感对人才发展的作用 187

一、情感的感染作用 187

二、情感与智力开发 189

三、情感与思想品德发展 191

四、理智感与成才 193

五、美感与成才 194

六、道德感与成才 195

第四节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199

一、情绪紧张与“愉快教育” 199

二、学习中冷漠厌恶感的形成与对策 199

三、教学中的理智感与创设“问题情境” 200

四、学科美 201

五、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02

第五节 情感在工商业中的作用举例:广告与情感 203

一、广告对消费者情绪、情感的渲染 203

二、情感诱发策略 204

三、对广告的情感反应 209

四、广告元素的情感诉求 213

第三章 学生情感教育 217

第一节 情感教育概述 217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 217

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 217

三、情感教育的意义 220

第二节 当代国内外情感教育介绍 226

一、国外情感教育概况 226

二、国内情感教育概况 228

第三节 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240

一、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 240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分阶段要求 245

三、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 248

第四节 不同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251

一、小学生的情感发展 251

二、初中生的情感发展 255

三、高中生的情感发展 262

第四章 学生情绪情感教育指南 264

第一节 根据学生的情感特征,加强情感教育 264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 264

二、中学生情感的培养 266

三、班级工作的情感诱导 270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友情 272

第二节 积极情感的培养策略 274

一、端正认识,以理育情 275

二、提高能力,以智育情 275

三、加强引导,以导育情 277

四、优化性格,以性育情 278

五、感染学生,以情育情 279

六、加强实践,以行育情 280

七、改进教学,以教育情 280

八、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281

第三节 消极情感的调控 282

第四节 学生情感的表达培养 288

一、表达情感要坦率真诚 288

二、情感的自我封闭和保护 289

三、学会释放深埋的情感 290

第五节 良好态度的培养 295

一、态度概述 295

二、态度的改变与优化 299

第六节 影响情绪的不良心理表现 306

一、空虚 306

二、焦虑 308

三、孤独 309

四、抑郁 311

五、浮躁 312

六、恐惧 314

七、嫉妒 315

第七节 调整心态 控制情绪 317

一、升华情感、转换心境 317

二、适当疏泄、化害为利 318

三、幽默风趣、扭转情绪 322

四、合理化情绪、抑弊趋利 323

五、心理补偿、逆境奋进 325

六、情绪转移、排忧消气 326

七、充实生活、适应紧张 327

八、情志相胜、独具特色 329

九、情趣高雅、怡然自待 331

十、话到肺腑,情结自开 335

第八节 紧张情绪的放松训练 337

一、紧张情绪 337

二、放松训练 345

第九节 学会快乐 357

一、转移法 357

二、认知法 365

第十节 几种不良情绪状态的调节与克服 369

一、悲伤 369

二、怒气 372

三、克服急躁情绪 382

四、克服嫉妒情感 387

第十一节 新世纪对高情感的呼唤 389

一、高科技需要高情感 389

二、新世纪寻求新的人性和完满的人生 391

三、情感的世纪要求高品位高水平的情感教育 393

第五章 学生幽默感的培养 396

第一节 幽默概述 396

一、幽默的定义 396

二、关于幽默的各种学说 396

三、幽默审美过程 403

四、幽默的功能 407

第二节 幽默的意义 408

一、人类需要幽默的力量 408

二、幽默使生活充满快乐 409

三、幽默能消除紧张 411

四、幽默能改善心情 412

五、幽默能增强人的社交能力 412

六、幽默对工作和事业的促进作用 413

七、幽默与创造过程的关系 414

第三节 幽默的培养和训练 416

一、幽默的一般技巧 416

二、语言幽默的技巧 421

三、情景幽默的技巧 431

第四节 触类旁通——幽默示例 442

附录 456

情感论坛 456

情绪的大脑半球功能的单侧化 456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187例个案研究 463

情绪与动机——情绪心理学家的动机理论 466

情绪的非言语交流 472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 474

关于情绪跨文化的研究 478

论孔子的心理平衡法 487

爱国情感心理成份的三维结构和中学生爱国情感的调查 494

论情感的认识论意义 502

情感教育园地 508

情感是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因素 508

情感递进效应 509

情感陶冶法 511

情感漫话 515

笑一笑十年少——笑的心理剖析 515

请注意你的“情感肖像” 517

不可忽视“感情伤损” 518

获得愉快的方法 519

情感的修饰 522

孩子的启示 527

梦幻成真 530

九岁时的那封信 532

趣话幽默 534

幽默的级别 534

幽默高招 536

角度与幽默 537

“趣说”不难 539

餐桌上的应急幽默 541

幽默是无形的“保护阀” 542

第三篇 创新学生完美个性教育新概念 547

第一章 个性概述 547

第一节 个性及其特性 547

一、个性的语源 547

二、个性概念的定义 547

三、个体和个性 548

四、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 549

五、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51

六、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552

第二节 个性心理结构 554

一、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般概念 554

二、个性结构的理论 557

第三节 个性倾向性 562

一、动机 562

二、兴趣 572

三、世界观、信念和理想 579

第四节 个性倾向性中的自我意识 585

一、自我意识在个性心理结构系统中的地位 585

二、自我意识对需要的导向与控制 586

三、自我意识对动机体系及系统的作用 590

第二章 心理学诸学派的个性理论 597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597

第二节 R.B.卡特尔的因素体系 600

第三节 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 606

第四节 H.A.默里的人格学 611

第五节 罗杰斯的自我论 615

第六节 存在主义与个性理论简说 619

第七节 行为主义与个性 622

一、华生和赫尔 623

二、社会学习论 624

三、治疗程序与行为矫正 625

四、行为矫正 625

第八节 类型论 628

一、远古时代对个性类型的划分 629

二、近代关于个性类型的研究 630

第九节 特质论 637

一、什么是个性特质 637

二、个性特质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639

第三章 个性的意义 645

第一节 个性积极性的理论 645

一、本能说 645

二、需要说 647

第二节 个性与心理成熟 651

一、时代与个性 651

二、心理成熟与个性 653

第三节 个性与创造 660

一、开放型的个性 660

二、影响创造的个性特点 673

第四节 个性与人才 679

一、人才的个性特点 679

二、人才形成的因素与条件 687

第五节 个性与机遇 692

第四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699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动力 699

一、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99

二、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700

三、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701

四、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701

第二节 个性形成的标志 702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702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703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704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704

五、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705

第三节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705

一、婴幼儿个性的发展 705

二、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709

三、初中生的个性发展 710

四、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712

第四节 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理的因素 716

一、遗传因素 716

二、身体方面的因素 719

第五节 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 720

一、家庭的影响 721

二、学校教育 724

三、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 726

第六节 个性形成的年龄因素 727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728

二、道德意识的发展 731

第五章 学生个性教育的途径 735

第一节 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735

一、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735

二、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与教育 736

第二节 以品德教育促个性形成 745

一、品德是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745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746

三、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752

第三节 以劳动教育促个性形成 753

一、劳动的社会意义 753

二、学生劳动活动的发展 754

三、劳动教育的组织 756

第四节 在集体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757

一、集体与个性的关系 757

二、个人对集体的态度 760

三、个性在集体中形成的阶段 760

第五节 独生子女个性教育的途径 762

一、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 762

二、独生子女个性成因 767

三、独生子女的个性教育 769

第六章 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与塑造 773

第一节 个性塑造的心理学指针 773

一、丰富感知,树立自信 774

二、调整情感、反省信念 775

三、消除压抑,宁静致远 778

四、坚定信念,正确认识 780

五、勇于实践,触类旁通 780

六、转变性格,养成习惯 781

七、不要奢望,心安理得 782

八、讲究方法,纠正习惯 782

九、性格的塑造 790

第二节 开启心智 塑造个性 790

一、生命的极光 791

二、在行动中确认自己的优势 794

三、以发展的眼光重塑自己的品格 797

四、随波逐流地创新 801

五、开启右脑天赋 804

六、愉快、自然地成长 811

七、好奇心的可贵 814

第三节 自我完善个性 816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816

二、形成合理的兴趣体系 818

三、有效利用个体的气质优势 820

四、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823

五、完善个人的品德 826

六、培养健康自尊心 827

七、培养审美个性 831

第四节 完善个性操作集成 841

一、当好学生干部 841

二、严格自我管理 842

三、行为的选择 843

四、学校生活的礼仪 845

五、改变不良的习惯 845

六、通过了解,增进友谊 847

七、同宿舍人之间的融洽相处 848

八、初次的交谈 848

九、真诚地赞赏别人 849

十、倾听与反馈 850

十一、避免言谈中的失礼 852

十二、善于坦率地提要求 852

十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853

十四、调解纠纷的艺术 855

十五、学习动机分析 856

第五节 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矫正 857

一、偏执 857

二、狭隘 858

三、嫉妒 858

四、神经质 859

五、依赖 860

六、自卑 860

七、孤独 861

八、暴躁 862

九、敌对 863

十、自负 863

十一、猜疑 864

十二、怯懦 865

附录 866

研究采风 866

个性结构之管见 866

个性学——个性的理论与实践 870

列昂节夫活动——个性理论述评 881

心理状态与个性特征的相互联系 888

论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 889

论心理能力的个性差异 895

文化与个性的形成 903

出生顺序与个性之谜 909

毛泽东论个性——兼谈改革对人的个性影响 913

个性教育园地 920

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 920

保证基础 发展个性 服务社会 923

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趋势及其教育策略 929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935

论责任心及其培养 939

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 945

发展幼儿的创造个性 951

试论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953

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960

培养幼儿健全的自信心——幼儿园心理教育活动设计实例 961

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及个性发展 967

第四篇 创新学生健康气质培养新概念 973

第一章 气质概述 973

第一节 气质概念 973

一、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 973

二、气质的天赋性 973

三、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974

第二节 气质类型及其生理基础 975

一、气质的类型 975

二、气质的生理基础 976

第三节 气质学说 979

一、气质的体液说 980

二、阴阳五行学说 980

三、体型说 980

四、血型说 981

五、激素说 981

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982

第四节 气质类型的结构及其鉴定 983

一、气质类型的结构 983

二、气质类型鉴定 984

第五节 气质的差异性 986

一、气质的民族地域差异性 986

二、气质的性别差异 994

第二章 气质的意义 1003

第一节 气质在生活实践领域中的意义 1003

一、气质本身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1003

二、气质特征是选拔人材的依据之一 1003

三、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1004

四、气质和身心健康 1005

五、气质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006

第二节 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1008

第三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011

一、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1011

二、气质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1011

三、气质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012

四、气质与人生成败 1013

第三章 学生气质培养与教育 1017

第一节 我国儿童青少年气质分布与发展状况 1017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气质分布与发展变化的年龄趋势 1018

二、十二种社会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气质发展的影响 1024

第二节 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措施 1030

一、气质类型与“量才为教” 1030

二、三种气质特征的判定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1030

三、不同气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措施 1036

第三节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自我教育 1039

一、多血质人的自我教育 1039

二、胆汁质人的自我教育 1041

三、抑郁质人的自我教育 1043

四、粘液质人的自我教育 1045

第四节 确立和完善自己的气质 1047

一、完善仪表仪容 1047

二、注重文明礼貌 1049

三、提高文化和艺术修养 1050

四、升华境界 塑造成熟美 1052

附录 1055

气质散论 1055

儿童气质危险因素报告 1055

浅谈儿童气质 1065

现代人才的气质特征与学前教育 1066

如何改善自己的气质 1068

第五篇创新学生健康性格教育新概念 1073

第一章 性格理论概述 1073

第一节 性格的含义 1073

一、性格的定义 1073

二、性格的社会性 1074

三、性格与气质 1074

第二节 性格的生理基础及结构、类型 1076

一、性格的生理基础 1076

二、性格的结构 1077

三、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 1079

四、性格的类型 1081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 1082

一、生活环境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1082

二、性格形成中的主观因素 1084

三、性格形成过程的理论 1085

第四节 血型与性格 1086

一、“性”由“血”定——血型决定性格模式 1086

二、“性”变不离其“血”——血型控制性格演变 1089

三、“血”异“性”不同——血型决定人的性格差异 1092

第五节 性格的民族性及其成因 1108

一、信仰影响民族性格 1110

二、自然环境影响民族性格 1112

三、社会制度影响民族性格 1117

第六节 性格的表现及其鉴定 1119

一、性格的外部表现 1119

二、性格鉴定 1120

三、性格表现面面观 1123

第二章 性格的意义 1136

第一节 性格对人生的意义 1136

一、拥有良好性格,使你变得更聪明 1136

二、良好性格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 1136

三、良好性格促进个人事业成功 1137

四、良好性格助你营造一个好的人际关系 1137

五、拥有良好性格,使你的生活更幸福 1138

六、良好性格维护你的身心健康 1138

第二节 性格与思维 1139

一、性格对观察力的影响 1139

二、性格对记忆力的影响 1140

三、性格对思维的影响 1141

第三节 性格与意志 1145

一、性格的自觉性意志特征 1146

二、性格的独立性意志特征 1146

三、性格的主动性意志特征 1147

四、性格的自制性意志特征 1147

五、性格的坚韧性意志特征 1148

六、性格的勇敢性意志特征 1148

七、性格的果断性意志特征 1148

第四节 性格与健康 1149

第三章 学生的性格教育 1156

第一节 学生性格教育的要求与实施 1156

一、性格教育的要求 1156

二、性格教育的实施 1157

第二节 良好性格培养的目标与原则 1163

一、培养良好性格对学生的重要性 1163

二、性格培养的目标与原则 1164

三、性格培养的途径 1166

四、积极交往,参与活动 1168

第三节 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方法 1168

一、加强教育,以理育性 1168

二、培养集体,以群育性 1170

三、热爱学生,以情育性 1171

四、改进教学,以教育性 1172

五、以身作则,以性育性 1173

六、付诸实践,以行育性 1174

七、友伴交往,以友育性 1175

第四节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性格教育 1175

一、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与性格培养 1175

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培养 1179

第五节 良好性格的自我培养方法 1182

一、严于律己 1182

二、座右设铭 1183

三、多读好书 1184

四、逃离自我禁锢,积极投身社会 1185

五、勤奋是快乐之源,成才之本 1185

六、诚实永远是一种美德 1186

七、礼貌是一种财富 1187

八、嫉妒要不得 1187

九、要学会宽容 1189

十、克服虚荣心 1192

十一、要培养自信 1193

第六节 不良性格的危害与矫正 1195

一、不良性格的含义 1195

二、不良性格的危害 1197

三、不良性格的类型及其矫正 1198

四、几种常见不良社会性格的分析 1204

附录 1235

学术研究动态 1235

关于社会性格的跨文化研究 1235

中国人性格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1240

《中国学生性格问卷》(11—18岁)的编制 1258

智力与性格因素影响汉族和白族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研究 1266

母亲养育方式对子女性格影响的回归分析 1275

性格散议 1280

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差异及其成因初探 1280

山西人性格特质的初步研究 1288

试论湖南人的性格 1294

A型性格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分析 1298

“狂”到适度是潇洒 1301

成也性格 败也性格 1302

毛泽东的性格对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影响 1304

性格教育园地 1311

关于健康性格的疑难解答 1311

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特征及教育措施 1313

初中生性格培养 1316

第六篇创新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新概念 1327

第一章 学生意志培养的基础理论 1327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念 1327

一、什么是意志 1327

二、意志和认识 1328

三、意志和情感 1329

四、“意志自由”问题 1330

五、意志的社会历史性 1331

六、意志的品质 1331

七、意志的特征 1333

第二节 意志过程的生理素质透视——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 1337

一、皮层运动区 1337

二、神经系统的内导机制 1339

三、大脑皮层的整体性活动 1341

四、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1341

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动机 1342

一、动机与需要 1343

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 1343

三、动机体系 1346

第四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346

一、动机斗争 1346

二、确定行动的目的 1347

三、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1347

四、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1348

五、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1348

第二章 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 1350

第一节 学生成长与成功的基石——坚强的意志 1350

一、克服困难,应有一定的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 1350

二、自制力强 1351

三、富于坚持精神 1351

四、果断性强 1351

第二节 学生坚强意志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1352

一、意志培养的途径 1352

二、意志培养的原则 1354

第三节 学生意志培养方法 1357

一、认知引导法 1357

二、情感激励法 1360

三、活动锻炼法 1364

四、习惯促进法 1367

五、矫正辅助法 1370

第四节 学生意志薄弱分析 1375

一、不堪重负的心理基石——心理脆弱的分析 1375

二、无志者常立志——无恒心的分析 1377

三、娇子不远游——独立性差的分析 1380

第三章 学生意志磨炼之路——挫折教育 1383

第一节 认识挫折 1383

一、什么是挫折和耐挫能力 1383

二、耐挫能力培养的意义 1384

三、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1386

第二节 挫折产生之源 1389

一、需要、动机与挫折 1389

二、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 1392

三、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 1394

四、挫折源与挫折体验 1397

五、自身心理状态不佳是产生挫折感的根源 1398

六、挫折的性格原因 1400

第三节 学生耐挫能力的基础——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415

一、树立远大志向 1415

二、进行知识教育 1416

三、要从小事做起 1417

四、严格制度、纪律 1417

五、改进教学方法 1418

六、坚持体育锻炼 1419

七、注意因人而异 1420

八、进行自我教育 1420

九、引导学生与意志的敌人——惰性作斗争 1422

十、通过班会进行意志教育 1423

十一、根据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培养意志 1426

第四节 强化耐挫教育提高耐挫能力 1430

一、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 1430

二、认真梳理耐挫教育的基本内容 1430

三、在历史教育中渗透耐挫折教育 1431

四、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 1431

五、通过分析形势进行耐挫折教育 1431

六、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挫折教育 1432

七、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 1432

八、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耐挫折教育 1433

第五节 掌握挫折反应增强耐挫能力 1433

一、对待挫折的消极反应方式 1434

二 对待挫折的积极反应方式 1439

三、挫折防卫机制的合理运用 1440

四、挫折防卫的自我调适 1443

第六节 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方法 1444

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1445

二、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 1445

三、发展学生的内部控制点 1446

四、创设挫折情境 1447

五、角色扮演 1447

六、情绪疗养 1448

第七节 学生常见挫折及教育指导 1449

一、学习、考试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 1449

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 1452

三、情感发展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 1455

四、学生意志品质发展中的挫折问题及教育指导 1459

第八节 学生挫折教育指导实例 1462

一、学习、考试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 1462

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 1470

三、学生情感发展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 1476

四、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中的挫折教育指导实例 1481

附录 1486

意志论坛 1486

蒙台梭利论幼儿意志的教育和培养 1486

怎样提高意志力 1493

试论意志与认知活动 1495

意商:一个全新的概念 1501

意志训练 1503

初中生意志品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1504

挫折教育杂谈 1512

论中小学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1512

中小学“耐挫折教育”论略 1516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 1522

挫折与逆境是走向成功的人生驿站 1524

中日友好夏令营的故事 1525

凡人絮语 1528

决不低头 1528

石头小路 1532

趟过泥沼 1533

世说新语 1535

有钱难买少年苦 1535

日本、美国对中小学生的独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536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1544

嚼得菜根 百事可做 1545

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1546

第七篇 创新学生??? 1551

第一章 人格理论概述 1551

第一节 人格的多种定义 1551

一、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1551

二、中世纪教会神职所采用的意义 1553

三、历史上的哲学的意义 1553

四、法律学的意义 1555

五、社会学的意义 1556

六、生物社会的意义 1556

七、心理学的意义 1558

八、现代的定义及我们自己的看法 1561

第二节 东方古老的理想人格 1563

一、儒家的人格理论 1563

二、道家的人格理论 1572

三、关于气质分类的学说 1576

第三节 国外人格理论 1580

一、人格特质论 1580

二、人格的心理力学理论 1584

三、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1592

四、人格的学习理论 1594

五、人格的认知理论 1596

第二章 人格的境界 1597

第一节 人格基本要素与境界 1597

一、人格的基本要素 1597

二、人格的三重境界 1600

三、人格境界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603

第二节 自觉人格 1604

一、人格的双重规定:个体性与社会性 1604

二、人格的本质规定在于其社会性 1607

三、自觉人格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1611

四、自觉人格的一般界定:“集体我” 1615

第三节 道德人格 1619

一、道德人格的认识 1619

二、道德人格的实践 1632

第四节 审美人格 1648

一、审美人格的认知 1648

二、审美人格与“审美我” 1661

三、审美人格的理想与实现 1674

第三章 健康人格 1695

第一节 健康人格的类型 1695

一、“此时此地”型 1696

二、成熟型 1698

三、自我实现型 1700

四、机能充分发挥型 1704

五、新人型 1706

第二节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 1708

一、健康人格的标准 1708

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 1709

三、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剖析 1711

四、青少年人格特点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719

第三节 克服人格障碍,培养健康人格 1720

一、克服神经衰弱 1720

二、克服抑郁症 1727

三、克服恐惧症 1732

四、克服强迫症 1735

五、克服疑病症 1737

六、克服嫉妒 1740

七、克服自卑 1744

八、克服羞怯 1750

第四章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1754

第一节 人格形成的条件 1754

一、人格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1754

二、家庭环境与人格的形成 1754

三、学校教育与人格的形成 1757

四、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实践与人格的形成 1758

第二节 人格的早期发展 1759

一、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1760

二、婴幼儿时期 1761

三、后期的发展 1765

第三节 人格完善的四个方面 1767

一、个人智力和认识能力的持续发展 1767

二、个人感情的稳定展示和丰富 1770

三、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 1773

四、寻求自己与世界的统一 1775

第四节 学生人格培养与辅导 1776

一、健康人格的培养 1776

二、人格辅导 1777

三、学生人格障碍的排除 1784

第五节 学生人格差异的表现与教育 1786

一、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的差异 1787

二、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等关系的差异 1791

三、人格差异的鉴别与教育中的个别对待 1793

第六节 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800

一、创造性人格的一般概念 1800

二、不同实践领域创造性人物的人格 1802

三、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1805

四、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809

第七节 学校独生子女人格教育观 1816

一、世上没有坏孩子 1816

二、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1817

三、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 1817

四、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 1818

五、把分数看作学生的隐私 1819

六、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 1819

七、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1820

八、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1821

九、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 1821

十、人才: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 1822

十一、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1823

十二、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 1823

十三、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1824

十四、勇于探索是现代教师的天职 1825

第八节 家庭独生子女人格教育观 1826

一、向孩子学习 1826

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1827

三、尊重孩子的权利 1828

四、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1828

五、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 1829

六、“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 1830

七、让孩子依赖自己 1830

八、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1831

九、以群治独 1832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 1832

十一、教子应有平常心 1833

十二、为确保小学生10小时睡眠而奋斗 1834

十三、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 1835

十四、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1835

第九节 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1836

一、人格再塑 1836

二、人格自我完善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