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厘清中国的文化古籍 1
论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有多长 1
中国文化“四书五经”考 9
“我国少信史可读”析 17
诸子中孔孟和管子对中国官学文化影响最大 24
论中国历代诗文和学者的官学身份和特征 32
第二章 搜索中国古代社会的轨迹 39
我国古代社会“分”与“合”的怪圈 39
质询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 45
“汉承秦制”考 52
唐朝是中国极盛时代的否证 58
宋朝社会“积贫积弱”辩 65
明朝延误了中国文化的升华 72
我国文化的“中体”主要是清朝的文化传统 76
避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劣根性 83
第三章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150年社会文化的主线 91
西学东渐的前百年索隐 91
中国古文化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农耕文明败绩已定 92
西方文化从器物、典制到观念的渐次引入和碰撞 94
中国传统的暴力意识压倒了西方的立宪民主 97
晚清新学和民初新文化,第一次社会启蒙的历史效应和断裂 102
五四运动令我思潮涌动又无话可说 104
八十年代文化热回瞻 109
第四章 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宏观思考 117
引擎,还是货载? 117
传薪,还是资源? 123
国学是智慧,还是权谋? 126
国学要复兴,还是改造? 130
中国文化处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十字路口 133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对抗,还是融入? 142
中国文化是守残,还是启蒙? 148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中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与翻译 153
口号翻译差一厘,中国社会谬千里 153
中国近代名人姓名地名不能译错 159
没有韵律不是诗,百年新诗当回头?(一) 161
没有韵律不是诗,百年新诗当回头?(二) 167
当代中国文坛的喧闹和美感的失落 172
第六章 当代中国的法制与伦理 176
立法,从政治宣誓到考量失度 176
实体法的可操作性和司法的独立性应当改善 179
暴力行为损害社会 182
第七章 社会人物的命运和文化归宿 186
慈禧太后辩 186
中国晚清一代的改革开放和慈禧太后的文化定位 193
“七七”2周年,怎能忘了吉星文 199
悼程海果先生 201
先父人生九十,有悲歌三曲 202
第八章 当代社会经济忧思录 212
关于目前高房价的思考 212
解读城市化建房的五个概念上的误区 215
国人行路与日用的高价迷局 218
分光镜下看富士康“十三连环跳” 224
第九章 中国教育忧思录 230
反思我国的基础教育 230
高校的官本位和衙门化 234
高校的格式化的管理违反科学精神 241
学而优则仕和权力崇拜,高职院校顾影自怜 243
反思我国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249
社会轻视知识,政学难互通,评价系统标签化 255
教育的社会正义比遴选特优生更重要 261
第十章 国人的国际视野有待矫正 267
没读懂英国(一) 267
没读懂英国(二) 273
没读懂英国(三) 278
没读懂美国(一) 285
没读懂美国(二) 292
没读懂美国(三) 299
没读懂美国(四) 305
没读懂美国(五) 313
贵族社会与平民社会的分野 320
卢武铉,亚洲政要闻人第一人 324
金大中堪为韩国的民主之父 327
第十一章 王权和等级文化传统导致当代社会的民风庸俗和消费失宜 331
迷信风水,社会消费心理反科学 331
盲目攀比,生活方式铺张而不节俭 334
燃放鞭炮不能减慢春节文化的淡化速度 336
端午节感言:我喜欢民俗的端午,厌弃与屈氏捆绑销售 338
春晚已是暮年,不改则应取消 342
圣诞节感言:洋节日空有其表 346
附录 350
在1979级英语专业班“三十周年重聚”盛会上的致词 350
君健建博的缘由 352
热血写博客,道义铸文章 353
我给宜登文法学校师生的回信 353
亲情正义难忘怀 355
最后离岗的亲历者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