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绪论 1
一、药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1
二、药理学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2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2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2
(一)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2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3
(四)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3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4
(一)受体学说 4
(二)其他机制 5
第三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6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6
(一)被动转运 6
(二)主动转运 7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7
(一)吸收 7
(二)分布 8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 9
(四)排泄 9
三、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10
四、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10
(一)药物的消除 10
(二)半衰期 11
(三)蓄积 11
(四)稳态血药浓度 11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2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2
(一)剂量 12
(二)剂型 13
(三)药物的化学结构 13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3
(一)年龄 13
(二)性别 14
(三)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14
(四)病理状态 14
(五)心理因素 14
三、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14
(一)给药途径 14
(二)给药时间和次数 15
(三)反复用药 15
(四)联合用药 16
第二章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17
第一节 概述 17
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17
(一)传出神经解剖学分类 17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 17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布和效应 18
(一)胆碱受体 18
(二)肾上腺素受体 18
三、传出神经递质的体内过程 19
(一)乙酰胆碱 19
(二)去甲肾上腺素 19
四、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21
(一)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方式 21
(二)传出神经药物的分类 21
第二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 22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22
(一)直接激动胆碱受体药 22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间接激动胆碱受体药) 23
二、胆碱受体阻断药 24
(一)M受体阻断药 24
(二)N受体阻断药 27
第三节 有机磷酸酯类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27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9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9
(一)α、β受体激动药 29
(二)α受体激动药 31
(三)β受体激动药 32
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3
(一)α受体阻断药 33
(二)β受体阻断药 34
第三章 麻醉药 35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 35
一、概述 35
二、常用局麻药 36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37
一、吸入麻醉药 38
二、静脉麻醉药 38
三、复合麻醉 39
第四章 镇静催眠药 40
第一节 苯二氮?类 40
第二节 巴比妥类 42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43
第五章 抗癫痫药 44
一、乙内酰脲类 44
二、巴比妥类 45
三、其他类 46
四、临床用药原则 47
第六章 抗精神失常药 49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49
一、吩噻嗪类 49
二、硫杂蒽类 52
三、丁酰苯类 52
四、其他类 53
第二节 抗抑郁症药 53
第七章 抗帕金森病药 55
一、拟多巴胺类药 55
二、胆碱受体阻断剂 57
第八章 镇痛药 58
第一节 镇痛药的作用机制 58
第二节 常用镇痛药 59
一、阿片生物碱类 59
二、其他镇痛药 61
第九章 解热镇痛药 65
第一节 概述 65
第二节 常用药物 66
一、水杨酸类 66
二、苯胺类 67
三、其他类 67
四、常用的复方制剂 70
第三节 临床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70
第十章 中枢兴奋药 71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71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72
第三节 大脑功能恢复药 73
第十一章 抗高血压药 75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75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76
一、利尿药 7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77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77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77
三、钙拮抗药 78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79
(一)β受体阻断药 79
(二)α1受体阻断药 79
(三)α及β受体阻断药 80
五、交感神经抑制药 80
(一)中枢性降压药 80
(二)神经节阻断药 81
(三)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递质的药物 81
六、血管扩张药 81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83
第十二章 抗心绞痛药 84
第一节 硝酸酯类 84
第二节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药 86
第三节 钙拮抗药 87
第十三章 抗心律失常药 88
第一节 概述 88
一、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88
二、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 88
(一)心肌电生理 88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89
(三)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 89
第二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90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90
(一)ⅠA类药物(适度阻滞钠通道的药物) 90
(二)ⅠB类药物(轻度阻滞钠通道的药物) 91
(三)ⅠC类药物(重度阻滞钠通道的药物) 92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 93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93
四、Ⅳ类——钙拮抗药 94
第十四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95
第一节 概述 95
第二节 强心苷 96
第三节 其他类 98
第十五章 调血脂药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第二节 常用调血脂药 100
一、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100
二、苯氧酸类 101
三、其他药物 101
第十六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03
第一节 利尿药 103
一、概述 103
二、常用利尿药 104
(一)高效利尿药 104
(二)中效利尿药 105
(三)低效利尿药 105
第二节 脱水药 106
第十七章 抗过敏药 108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 108
一、组胺 108
二、H1受体阻断药 108
第二节 钙剂 110
第十八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 112
第一节 平喘药 112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12
二、茶碱类 113
三、糖皮质激素 114
四、其他 114
(一)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114
(二)M受体阻断药 115
第二节 镇咳药 115
一、中枢性镇咳药 115
二、外周性镇咳药 116
第三节 祛痰药 117
一、痰液稀释药 117
二、粘痰溶解药 117
三、痰液调解药 118
第十九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119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119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 119
二、常用药物 119
(一)抗酸药 119
(二)H2受体阻断药 120
(三)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122
(四)M受体阻断药 123
(五)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123
(六)粘膜保护药 123
(七)抗幽门螺杆菌药 124
第二节 泻药和止泻药 124
一、泻药 124
(一)容积性泻药 124
(二)接触性泻药 125
(三)润滑性泻药 126
(四)泻药的临床应用及用药注意 127
二、止泻药 127
第三节 助消化药 127
第四节 利胆药 128
第五节 肝炎、肝硬化辅助治疗用药 129
一、保护肝细胞药 129
二、祛肝脂药 130
三、其他肝炎、肝硬化辅助治疗用药 131
第二十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133
第一节 抗贫血药 133
一、铁制剂 133
二、叶酸 134
三、维生素B12 134
第二节 止血药和抗凝血药 135
一、止血药 136
(一)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 136
(二)促进血小板生成药 136
(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137
(四)收缩血管药 137
二、抗凝血药 138
(一)抑制凝血过程药 138
(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药 140
(三)抗血小板药 141
第三节 促白细胞增生药 141
第四节 血容量扩充药 141
第五节 调节酸碱平衡药 142
第二十一章 子宫兴奋药 144
一、垂体后叶素类 144
二、麦角生物碱类 145
三、前列腺素类 146
第二十二章 激素类药物 147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147
一、糖皮质激素 147
二、盐皮质激素 151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51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152
一、甲状腺激素 152
二、抗甲状腺素药 153
(一)硫脲类 153
(二)碘及碘化物 154
(三)放射性碘 155
(四)β受体阻断剂 155
第三节 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155
一、胰岛素 155
二、口服降血糖药 157
(一)磺酰脲类 157
(二)双胍类 158
第四节 性激素类药和避孕药 158
一、雌激素类 158
二、孕激素类 159
三、雄激素类和同化激素 159
(一)雄激素类 159
(二)同化激素 160
四、计划生育用药 160
(一)避孕药 160
(二)抗早孕药 161
第二十三章 维生素类药物 163
第一节 水溶性维生素 163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165
第二十四章 抗微生物药 167
第一节 概述 167
一、常用术语 167
二、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168
第二节 抗生素 168
一、β-内酰胺类 168
(一)青霉素类 169
(二)头孢菌素类 172
(三)新型β-内酰胺类 174
二、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其他抗生素 175
(一)大环内酯类 175
(二)林可霉素类 178
(三)其他抗生素 178
三、氨基苷类和多粘菌素类 179
(一)氨基苷类 179
(二)多粘菌素类 181
四、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181
(一)四环素类 182
(二)氯霉素 183
第三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184
一、喹诺酮类 184
二、磺胺类药物 186
三、其他抗菌药 189
第四节 抗结核病药 191
附:抗结核病药临床应用原则 194
第五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195
一、抗真菌药 195
二、抗病毒药 197
第六节 消毒防腐药 199
一、酚类 199
二、醇类 199
三、醛类 200
四、酸类 200
五、卤素类 200
六、氧化剂 200
七、表面活性剂 201
第七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1
一、严格根据适应证选药 201
二、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203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203
第二十五章 抗寄生虫药 205
第一节 抗疟药 205
一、疟原虫生活史及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205
(一)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 205
(二)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增殖阶段 206
二、常用抗疟药 206
(一)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药物 206
(二)主要用于控制疟疾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207
(三)主要用于疟疾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208
第二节 抗阿米巴原虫药、抗滴虫药 208
一、抗阿米巴原虫药 208
(一)肠内肠外抗阿米巴原虫药 208
(二)肠内抗阿米巴原虫药 209
(三)肠外抗阿米巴原虫药 209
二、抗滴虫药 209
第三节 抗血吸虫药和抗丝虫药 210
一、抗血吸虫药 210
二、抗丝虫药 210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210
第二十六章 抗恶性肿瘤药 213
第一节 概述 213
一、细胞增殖周期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213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214
三、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214
第二节 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214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14
二、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216
(一)烷化剂 216
(二)破坏DNA的抗生素 217
三、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217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218
五、影响激素功能的药物 219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合理应用 219
第二十七章 调节免疫功能药 221
第一节 免疫抑制剂 221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222
第二十八章 解毒药 224
第一节 金属和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 224
一、金属和类金属的中毒机制 224
二、常用解毒药物 224
(一)金属螯合剂 224
(二)含巯基化合物 225
第二节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226
一、高铁血红蛋白形成药 226
二、供硫剂 227
第三节 其他解毒药 227
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解毒药 227
二、含氟农药中毒解毒药 228
第二十九章 诊断用药 229
第一节 X线造影剂 229
一、钡造影剂 229
二、碘造影剂 229
第二节 器官功能检查用药 231
第三十章 处方知识及处方分析 232
第一节 处方知识 232
一、处方概念及意义 232
二、处方的结构 232
三、处方规则及注意事项 232
四、处方的书写方法 233
(一)单量法 233
(二)总量法 234
五、处方示例 234
第二节 处方分析 235
一、处方分析示例 235
二、处方分析 236
实验 242
实验一药理学基础实验概述 242
实验二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243
实验三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46
实验四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47
实验五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48
实验六传出神经药物对瞳孔的影响 249
实验七传出神经药物对平滑肌的作用 249
实验八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 251
实验九传出神经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251
实验十有机磷酸酯的中毒及解救 253
实验十一普鲁卡因与丁卡因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较 253
实验十二普鲁卡因与丁卡因毒性的比较 254
实验十三普鲁卡因的传导麻醉作用 254
实验十四苯巴比妥的抗惊厥作用 255
实验十五氯丙嗪的降温作用 256
实验十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257
实验十七强心苷的强心作用 259
实验十八普萘洛尔的抗缺氧作用 260
实验十九呋塞米的利尿作用 260
实验二十可待因的镇咳作用(浓氨水引咳法) 261
实验二十一硫酸镁的导泻作用 261
实验二十二链霉素的毒性反应及钙剂的解救 262
附录 264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理常数 264
二、常用生理溶液的成分和配制 264
三、实验动物的常用非挥发性麻醉药 265
四、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 265
中文药名索引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