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焕禄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228787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王焕禄分册,全书继续沿用本丛书的统一体例形式,共分医家小传、专病论治、医案选录及年谱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名医王焕禄的从医之路及学术思想,并通过对专科专病的论治,及对临证验案的分析、总结,生动再现了其行医六十载的所感、所悟。本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可供广大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翻阅、研读,并可从中获益良多。

医家小传 3

一、从医之路 3

二、学术思想 5

专病论治 13

外感咳嗽证治 13

一、辨外邪依据六淫属性 13

二、辨证候参合体质因素 15

三、论治疗强调驱邪为主 16

四、选方药考虑病证结合 17

暑火犯肺型咳嗽证治 18

一、病因病机 18

二、证候特征 20

三、治则方药 21

冠心病心绞痛辨治 23

一、识病 23

二、问症 23

三、辨疑似 24

四、立法方药 24

五、加减化裁 25

益气化瘀降浊论治老年高脂血症 25

一、病因病机 25

二、现代研究 26

三、临床表现 27

四、治则方药 27

脾胃病论治撷要 28

一、狭义脾胃病与广义脾胃病 28

二、辨病辨证结合 28

三、精细辨证,详分证型 30

四、脾胃一虚,百病丛生,从脾论治,诸病易瘥 31

五、脾胃病常用方药及用药精义 32

六、辛散祛风药在脾病中的应用 33

反流性食管炎辨治经验 35

一、关于病名 36

二、辨证 37

三、论治 38

湿热胃痛论治 40

一、病机特点 40

二、辨证要点 40

三、治法 41

四、经验方药 41

慢性便秘论治经验 42

一、病机特点 43

二、治法 44

肾病论治 46

一、辨证论治,细分表里 47

二、治病求本,当辨阴阳 47

三、标本兼顾,权衡虚实 48

四、治肾六方 48

梅核气论治 51

一、历史沿革 51

二、病症结合 52

三、分病论治 52

抑郁症治疗 54

一、气机郁滞,责之于肝 54

二、痰浊内蕴,胆腑被扰 54

三、痰火内扰,心神错乱 55

四、心肺阴虚,心神被扰 56

湿热痹证论治 57

一、历史沿革 57

二、病因病机 57

三、证候表现 58

四、治则方药 58

五、有效验方 59

育龄期月经不调论治 60

一、月经生理 60

二、月经病理 61

三、证候表现 62

四、治则方药 63

五、相兼致病 64

崩漏证治经验 64

一、辨证论治 64

二、治疗崩漏的注意事项 66

带下病论治 66

一、辨证 66

二、治疗 67

小儿厌食症论治 68

一、基本概念 68

二、病因病机 69

三、治则治法 70

四、验方效药 70

五、饮食调护 71

痤疮从肾虚论治 71

一、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72

二、肾阳不足,火不归原 73

三、虚实寒热错杂,多种病因综合作用 73

荨麻疹证治 74

一、风邪为主,兼夹寒热湿等邪气 74

二、证治分清急性、慢性、恢复期 75

三、论治疗“治风”和“治血”并重 75

四、经验用药 76

医案选录 79

外感病 79

感冒(表里俱热) 79

感冒(外寒内热) 80

咳嗽(表邪未尽) 82

咳嗽(暑火犯肺) 84

咳嗽(热邪壅肺) 85

久咳(内饮外寒) 87

咳嗽(痰浊阻肺) 89

咳喘(肺热壅盛) 91

喘证(热邪壅肺) 93

脾胃病 95

胃痛(脾胃虚寒) 95

胃痛(肝胃不和) 97

胃痛(胃阴不足) 99

食管瘅(胆胃不和) 100

食管瘅(脾胃湿热夹瘀阻) 102

心下痞(脾胃湿热兼脾虚) 105

腹痛(湿滞瘀阻) 107

腹胀(脾胃湿热) 110

肠痹(脾虚气滞) 111

肠痈(湿热蕴结) 113

便秘(脾肾阳虚) 115

便秘(脾虚津液不足) 117

心脑病 118

胸痹(心络损伤) 118

胸痹(心阳虚兼血瘀) 120

心悸(心阳不足) 123

头晕(气虚夹痰瘀) 125

眩晕(阴虚肝旺) 127

眩晕(肾虚血瘀) 129

颈动脉狭窄(瘀阻脉络) 131

肝肾病 136

水肿(风水阻遏) 136

水肿(脾肾两虚) 138

鼓胀病(虚实错杂) 140

杂病 143

不寐(心肾不交) 143

不寐(血虚兼湿热) 145

郁病(痰火扰心) 146

汗证(阴阳失调) 149

低热(肝胆郁热) 151

午后低热(阴虚) 152

背冷(阴阳失调) 154

面红(阴虚血热) 157

面痛(风火上扰) 159

燥病(湿热相结) 161

狐?(湿热毒蕴) 164

跗肿(湿邪阻络) 167

流火(热毒蕴结) 168

阳痿(肾虚) 171

癃闭(肝肾两虚) 173

石淋(下焦湿热) 176

水疝(痰瘀阻络) 177

血小板减少症(脾虚毒蕴血证) 17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阴虚火旺) 181

痛风病(湿热痹阻) 184

五官病 186

牙痛(风火相搏) 186

舌痛(心火亢盛) 188

舌干症(上焦郁热) 190

舌干症(瘀血阻络) 192

鼻鼽(表虚营卫不和) 194

头痛(风热鼻渊) 196

口糜(湿热上攻) 197

皮肤病 200

风疹(风热夹湿) 200

唇风(湿热夹风) 202

湿疹(湿热蕴结) 204

湿疹(湿热内蕴) 207

痤疮(热毒炽盛) 208

牛皮癣(湿热内蕴) 211

白疕(湿热相结) 213

风热疮(血热夹毒) 219

蛇串疮(湿热相结) 221

经络筋骨病 223

项痹(痰瘀阻络) 223

项痹(痰瘀互结兼气虚) 225

冻结肩(气虚血弱,寒凝血滞) 226

肩痹病(瘀血痹阻) 228

膝痹(风寒阻络,肝肾不足) 229

尪痹(湿热内蕴) 231

尪痹(肝肾不足,寒滞经络) 233

痿证(气虚湿阻) 235

妇科病 237

月经量多(瘀阻胞宫) 237

月经后期、量少(肝肾不足) 240

崩漏(热扰冲任) 242

崩漏(肾虚瘀阻) 244

经漏(瘀阻胞脉,心脾两虚) 247

痛经(痰瘀阻滞) 249

痛经(寒凝血瘀) 252

痛经(瘀阻胞宫) 254

闭经(肝肾虚损) 258

闭经(阴虚瘀阻) 261

带下病(湿热兼瘀) 264

带下病(脾肾两虚) 266

胎萎不长(气血两虚) 267

产后痹(气虚血瘀,经络痹阻) 269

小产(瘀阻冲任,肝肾两虚) 270

乳痈(热毒蕴结) 273

产后乳少(气血两虚) 275

不孕症(脾肾不足,冲任虚损) 277

经断前后诸症(阴阳失调,肝气郁结) 279

脏躁证(心肺阴虚,阴阳失调) 281

儿科病 282

咳嗽(肺热食滞) 282

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 284

小儿自语症(肝火肺热) 286

泄泻(脾虚湿盛) 288

小儿多动症(肝经蕴热) 290

年谱 295

年谱 295

附录 298

诊法运用 298

一、四诊合参,万举万全 298

二、脉不可轻,亦不可玄 298

三、注重望诊,练就慧眼 299

四、内伤杂症,巧用按诊 300

五、探索量化,力求准确 300

常用对药及角药 301

一、常用对药 301

二、常用角药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