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曼琪主编;梅国强,李赛美,郝万山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38680
  • 页数:10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伤寒论》临床、教学、科研以及文献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原文部分,设原文、词解、提要、释义、选注、评述、治法、方药、方义、方论选、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下篇论述类证辨析、类方辨析、用药辨析、专题研究等。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汲取前人 研究成果的同时,充分反映现代研究新进展、新成果,并对本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全书内容有深度、有广度,切合临床与教学需要,很有参考价值。

绪论 1

上篇 19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9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1~11) 19

一、太阳病提纲(1) 19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2、3、6) 20

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 25

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8、10) 27

五、太阳病欲解时(9) 29

附:其他五经病欲解时(193、272、275、291、 328) 30

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7) 32

七、辨寒热真假(11) 34

第二节 桂枝汤证(12、13) 36

第三节 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及禁忌证(14~27) 45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14、18、20) 45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14) 45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8) 48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20) 50

二、桂枝汤证的辨证(15、21、22、24、25、26) 54

三、坏病处理原则与桂枝汤禁忌证(16、17、19) 61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 63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28~30) 70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8) 70

二、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9) 74

三、证象阳旦(30) 84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87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辨证(31~34) 87

第二节 麻黄汤证(35~37) 101

第三节 麻黄汤证兼证(38~41) 109

一、大青龙汤证(38、39) 109

二、小青龙汤证(40、41) 114

第四节 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42~57、95) 121

一、辨宜用桂枝汤解外的脉证(42~45) 121

二、辨可不可发汗与小发汗(46~52) 124

(一)辨麻黄汤证与衄乃解(46、47) 124

(二)二阳并病与小发汗(48) 125

(三)辨可不可发汗(49~52) 127

三、桂枝汤的灵活应用(53、54、57、95) 130

四、表证衄血之辨(55、56) 134

第五节 太阳病汗吐下后的变证(58~74、76~82、162) 136

一、汗吐下后邪去正虚欲愈(58、59) 136

二、辨汗吐下后变证的虚寒与实热(60~70) 138

(一)虚寒变证的脉证、病机(60) 138

(二)干姜附子汤证(61) 139

(三)桂枝新加汤证(62) 141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162) 143

(五)桂枝甘草汤证(64) 149

(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 151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66) 153

(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 155

(九)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 161

(十)茯苓四逆汤证(69) 163

(十一)误汗后的虚实辨证(70) 165

三、五苓散证(71~74) 166

四、栀子豉汤证76~81) 176

五、真武汤证(82) 182

第六节峻汗禁例(83~89) 186

第七节 表里先后辨(90~92) 190

第八节 小柴胡汤证(96~101) 197

第九节 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102、103、104、105、107、108、109) 217

一、小建中汤证(102) 217

二、大柴胡汤证(103) 222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4、105) 229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7) 233

五、肝邪乘脾肺证(108、109) 238

第十节 太阳病火逆变证(110~119) 243

第十一节 太阳病吐后变证(120~123) 250

第十二节 太阳蓄血证(106、124~127) 252

一、蓄血轻证(106) 252

二、蓄血重证(124~127) 259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67

第一节 结胸与脏结的比较(128~130) 267

第二节 结胸证治(131~141) 268

一、大结胸证治(131137) 268

(一)大结胸的病机与证治(131、134、135) 268

(二)大结胸危重证(132、133) 273

(三)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证的区别(136、137) 274

二、小结胸证治(138) 275

三、寒实结胸及文蛤散证(139~141) 280

(一)寒实结胸的成因与主证(139) 280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 281

(三)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140) 287

第三节 结胸疑似证(142~148) 289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142~145) 289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 296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 300

四、阳微结证(148) 306

第四节 痞证证治(149~151、153~158) 309

一、痞证的病因病机(151、153) 309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154、155) 311

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149、157、158) 319

四、痞证的鉴别(150、156) 335

第五节 痞证的辨证与兼变证(159、161、163~167) 339

一、痞证误下后的变证与赤石脂禹余粮汤证(159) 339

二、旋覆代赭汤证(161) 341

三、桂枝人参汤证(163) 347

四、瓜蒂散证(166) 351

五、痞证的辨证(160、164、165、167) 355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152、168~170、172、173、176) 360

一、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70、176) 360

二、黄芩汤证(172) 366

三、黄连汤证(173) 370

四、十枣汤证(152) 374

第七节 风湿证(174、175) 379

第八节 炙甘草汤证(177、178) 389

太阳病篇小结 399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02

第一节 阳明病概论(179~202) 402

一、阳明病提纲(180) 402

二、阳明病外症、主脉、来路(179、182、186) 403

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181、183、184、185、187、188) 405

四、阳明病中风、中寒辨(189~194) 407

五、阳明发黄及其他证候(195~202) 409

第二节 阳明病不可攻下(203~206) 412

第三节 阳明病三承气汤用法比较(207~209) 414

第四节 谵语辨证及白虎汤证(210~220) 435

一、谵语辨证(210~218、220) 435

二、白虎汤证(219) 442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221237) 453

一、阳明病攻下与多汗的辨证(221~224) 453

二、阳明病攻下后寒热之辨(225~228) 459

三、阳明兼少阳证治(229、230) 461

四、阳明中风发黄(231、232) 462

五、导法(233) 463

六、阳明兼太阳证治(234、235) 466

七、阳明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236、237) 467

第六节 燥屎辨证(238~242) 470

第七节 辨转属阳明与脾约证(243~247) 472

一、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243~246) 472

二、脾约证(247) 475

第八节 各种攻下法的比较(248~258) 480

第九节 阳明发黄辨(259~262) 487

阳明病篇小结 499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01

第一节 少阳病概论(263266) 501

一、少阳病提纲(263) 501

二、少阳病禁忌及其辨证(264~266) 502

第二节 少阳病的转归(267~272) 505

少阳病篇小结 508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09

第一节 太阴病概论(273~275、277) 509

一、太阴病提纲(273) 509

二、太阴中风(274、275) 510

三、太阴病治则(277) 511

第二节 太阴病兼证(276、279、280) 512

第三节 太阴寒湿发黄(278) 518

太阴病篇小结 519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21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281286、293、294) 521

一、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281~283) 521

二、少阴病治禁(285、286) 526

三、少阴病火劫伤阴变证(284) 528

四、少阴病动血变证(293、294) 529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292、295~300) 532

一、阳回自愈可治证( 287~289、292) 532

二、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290、291) 535

三、少阴不治证(295~300) 537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301~303) 542

一、太少两感证(301、302) 542

二、少阴热化证(303) 552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559

第五节 辨少阴便脓血、吐利证(306~309) 565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 565

二、少阴吐利证(309) 571

第六节 少阴咽痛证(310~313) 573

第七节 少阴下利证(314~319) 585

一、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14、315) 585

二、真武汤证(316) 593

三、通脉四逆汤证(317) 600

四、四逆散证(318) 605

五、猪苓汤证(319) 612

第八节 少阴三急下证(320~322) 616

第九节 少阴病温法提要(323~325) 621

少阴病篇小结 630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632

第一节 厥阴病概论(326~330) 632

第二节 辨厥(331~357) 636

一、厥的概念(337) 636

二、厥热胜复(331~334、336、341、342) 637

三、厥的危重证(343~346、348) 645

四、厥证辨治(335、338~340、347、349~357) 648

(一)蛔厥(338) 648

(二)寒凝下焦之厥(340) 658

(三)亡血之厥(347) 659

(四)阳郁寒厥(349) 659

(五)热厥(335、339、350) 660

(六)血虚寒厥(351、352) 663

(七)寒厥(353、354) 672

(八)痰厥(355) 674

(九)水厥(356) 675

(十)上热下寒之厥(357) 679

第三节 辨下利(358~375) 688

一、下利辨治(358、359、370~375) 688

(一)欲作自利(358) 688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 689

(三)通脉四逆汤证(370) 691

(四)白头翁汤证(371、373) 692

(五)严重虚寒下利兼表证(372) 699

(六)小承气汤证(374) 700

(七)下利后余热证(375) 702

二、下利辨脉(360369) 702

第四节 辨呕与哕(376~381) 710

一、呕吐辨治(376~379) 710

二、哕的辨治(380、381) 718

厥阴病篇小结 720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723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382~384) 723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385~391) 726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385) 726

二、五苓散证与理中丸(汤)证(386) 729

三、四逆汤证(388、389) 736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390) 738

五、病后调理(387、391) 740

霍乱病篇小结 741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743

第一节 阴阳易证治(392) 743

第二节 差后病证治(393~398) 744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小结 755

下篇 759

第十一章 类证辨析 759

第一节 证候辨析 759

一、中风、伤寒与温病 759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759

三、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 760

四、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760

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小青龙汤证 761

六、干姜附子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 761

七、麻黄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762

八、桂枝加桂汤证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762

九、五苓散证与抵当汤证 763

十、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 763

十一、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 764

十二、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 764

十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765

十四、热实结胸证、脏结证、痞证 765

十五、热实结胸证与寒实结胸证 766

十六、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766

十七、小陷胸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767

十八、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767

十九、葛根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 768

二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768

二十一、茵陈蒿汤证、桅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769

二十二、桅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770

二十三、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 771

二十四、小建中汤证与桂枝加芍药汤证 771

二十五、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772

二十六、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 773

二十七、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麻黄汤证 773

二十八、真武汤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774

二十九、半夏泻心汤证、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775

三十、蛔厥证与脏厥证 775

三十一、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白头翁汤证 776

三十二、四逆加人参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 777

第二节 症状辨析 777

一、恶寒 777

二、背恶寒 779

三、发热 779

四、头痛 781

五、项强 783

六、头眩 784

七、汗出 785

八、口渴 787

九、面色赤 788

十、喘 789

十一、咳嗽 790

十二、短气 791

十三、鼻鸣 791

十四、身重 792

十五、悸 793

十六、心下痞 794

十七、心下满(硬) 796

十八、胸胁满痛 797

十九、呕吐 799

二十、哕 802

二十一、腹痛 803

二十二、腹满 805

二十三、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 809

二十四、不能食(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 810

二十五、能食(消谷善饥、欲食、饮食如故) 813

二十六、欲寐与嗜卧 815

二十七、不得卧 816

二十八、不得眠 817

二十九、烦躁 818

三十、懊? 820

三十一、谵语 821

三十二、发黄 823

三十三、鼻衄 824

三十四、便血 825

三十五、便脓血 826

三十六、下利 827

三十七、下重 832

三十八、利止 832

三十九、便秘 834

四十、小便不利 835

四十一、咽干 840

四十二、咽痛 841

四十三、四肤关节疼痛 843

四十四、厥 844

第三节 脉象辨析 847

一、浮脉 847

二、沉脉 853

三、迟缓脉 856

四、紧脉 858

五、洪大脉 860

六、微弱脉 861

七、促结代脉 864

八、数脉 866

九、细脉 867

十、弦脉 868

十一、滑脉 870

十二、涩脉 870

第四节 舌象辨析 872

第十二章 类方辨析 874

第一节 桂枝汤类 874

桂枝汤 874

桂枝加葛根汤 874

桂枝加附子汤 87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87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874

桂枝加桂汤 874

桂枝加芍药汤 874

桂枝加大黄汤 874

小建中汤 874

桂枝甘草汤 87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874

桂枝去芍药汤 87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875

桂枝附子汤 875

去桂加白术汤 87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87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875

桂枝麻黄各半汤 875

桂枝二麻黄一汤 875

桂枝二越婢一汤 875

桂枝人参汤 875

第二节 麻黄汤类 876

麻黄汤 876

大青龙汤 876

小青龙汤 876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87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876

麻黄细辛附子汤 876

麻黄附子甘草汤 876

麻黄升麻汤 876

第三节 葛根汤类 877

葛根汤 877

葛根加半夏汤 877

葛根黄芩黄连汤 877

第四节 抵当汤类 877

桃核承气汤 877

抵当汤 877

抵当丸 877

第五节 桅子豉汤类 878

桅子豉汤 878

桅子甘草豉汤 878

桅子生姜豉汤 878

桅子干姜汤 878

桅子厚朴汤 878

桅子柏皮汤 878

枳实桅子豉汤 878

第六节 陷胸汤类 878

大陷胸丸 878

大陷胸汤 878

小陷胸汤 879

白散(三物小白散) 879

十枣汤 879

第七节 泻心汤类 879

大黄黄连泻心汤 879

附子泻心汤 879

半夏泻心汤 879

生姜泻心汤 879

甘草泻心汤 879

旋覆代赭汤 879

黄连汤 88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880

第八节 桂枝甘草汤类 880

桂枝甘草汤 88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880

桂枝去芍药汤 88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88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880

炙甘草汤 881

第九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88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88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881

茯苓甘草汤 881

第十节 五苓散类 882

五苓散 882

猪苓汤 882

第十一节 黄芩汤类 882

黄芩汤 882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882

黄连阿胶汤 882

第十二节 白虎汤类 883

白虎汤 883

白虎加人参汤 883

竹叶石膏汤 883

第十三节 承气汤类 883

调胃承气汤 883

小承气汤 883

大承气汤 883

麻子仁丸 884

第十四节 柴胡汤类 884

小柴胡汤 884

大柴胡汤 885

柴胡加芒硝汤 885

柴胡桂枝汤 885

柴胡桂枝干姜汤 88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885

四逆散 885

第十五节 芍药甘草汤类 886

芍药甘草汤 886

芍药甘草附子汤 886

第十六节 理中丸(汤)类 886

理中丸(汤) 886

桂枝人参汤 886

甘草干姜汤 886

第十七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886

赤石脂禹余粮汤 886

桃花汤 886

禹余粮丸 886

第十八节 四逆汤类 887

四逆汤 887

四逆加人参汤 887

干姜附子汤 887

茯苓四逆汤 887

通脉四逆汤 88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887

白通汤 887

白通加猪胆汁汤 887

真武汤 887

附子汤 887

第十九节 杂方类 888

瓜蒂散 888

蜜煎导方(附猪胆汁方) 888

猪肤汤 888

甘草汤 888

桔梗汤 888

苦酒汤 888

半夏散及汤 888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888

乌梅丸 888

茵陈蒿汤 889

白头翁汤 889

文蛤散 889

牡蛎泽泻散 889

吴茱萸汤 889

烧裈散 889

第十三章 用药辨析 890

甘草 890

桂枝 891

大枣 893

生姜 894

芍药 896

干姜 897

附子 898

人参 899

半夏 900

黄芩 900

茯苓 901

麻黄 902

大黄 902

黄连 903

白术 904

杏仁 904

桅子 905

柴胡 905

石膏 905

枳实 906

细辛 906

芒硝 907

牡蛎 907

厚朴 907

蜜 908

香豉 908

当归 908

葛根 909

粳米 909

栝楼根 909

泽泻 909

龙骨 910

阿胶 910

桃仁 910

甘遂 910

知母 911

黄柏 911

五味子 911

桔梗 911

葱白 912

猪胆汁 912

猪苓 912

通草 912

蜀漆 912

吴茱萸 913

虻虫、水蛭 913

赤小豆 913

麦门冬 913

赤石脂 913

苦酒 914

栝楼实 914

麻子仁 914

葶苈子 914

酒 914

第十四章 专题研究 915

张仲景其人其事 915

《伤寒论》流传沿革及其版本 920

伤寒学及其发展史略 924

《伤寒论》文法举要 928

《伤寒论》六经排列 936

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研究 940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研究 944

《伤寒论》中的方法论研究 947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 952

关于三纲鼎立学说 95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960

《伤寒论》中的体质学说 964

《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968

《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974

《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 978

关于伤寒是寒与伤寒非寒的争议 981

关于六经提纲的争议 984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 988

关于厥阴病的争议 992

对热入血室的认识 1000

关于六经病经证、腑证 1002

关于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 1006

《伤寒论》中的脉诊 1009

《伤寒论》中的腹诊及其客观化研究 1012

《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1019

《伤寒论》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1023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 1027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1030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 1034

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 1045

伤寒论方化学成分研究述评 1049

中国台湾地区《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概况 1053

1842年以来中国香港地区伤寒学术发展述略 1057

关于寒温统一的研究 1060

近10年《伤寒论》研究概述 1070

方剂索引 1079

条文索引 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