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走出韶山冲 3
一、农民的儿子 3
芙蓉国里的韶山冲 3
农家伢仔小石三 6
家分“两党” 11
“六年孔夫子” 17
为造反者抱不平 21
学校来了一名建国才 24
二、书生意气 28
新军中的“秀才”兵 28
“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31
师范生“毛奇” 33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36
师生情 38
三、峥嵘岁月 44
水浴、日浴、风浴、雨浴 44
读“无字之书” 48
二十八画生与新民学会 51
卷二、创建共产党 62
四、竖“主义”、立旗帜 62
北京之行 62
“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 69
人间知己 74
舍家为国 84
五、开天辟地之举 87
共产党的缔造者 87
争取黄爱和庞人铨 89
安源行 93
六、站在国共合作的潮头 102
奉调中央 102
在三大上投了国共合作赞成票 104
在中央局和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09
岸英、岸青、岸龙 119
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23
七、农运王 132
播撒火种 132
红旗卷起农奴戟 134
“糟得很”与“好得很” 138
主办武昌农讲所 140
都府堤的灯光 145
卷三、奔向井冈山 151
八、领导秋收起义 151
在八七会议上 151
秋收暴动 158
文家市定方向 161
党支部建立在连上 165
九、“做红色的山大王” 168
结交绿林朋友 168
朱毛会师 178
我们是穷人的军队 183
闽西的春天 188
坚不可摧的信任 192
与贺子珍 199
十、中央苏区的风云 210
活捉敌师长张辉瓒 210
王明路线进江西 214
横扫千军如卷席 217
“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226
赣南会议受排挤 231
宁都会议被夺兵权 233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38
卷四、遵义掌航向 249
十一、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 249
红军濒临覆灭危险 249
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 253
十二、万水千山巧用兵 258
用兵赤水真如神 258
巧渡金沙江 263
飞夺沪定桥 267
征服草地 269
危急关头脱险巴西 274
同甘共苦度难关 277
十三、不到长城非好汉 282
到陕北 282
为抗战举行奠基礼 287
营救刘志丹 292
“谁真正抗日,我们就欢迎他” 295
卷五、延安奠伟业 303
十四、御敌千里显神威 303
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303
鸿篇巨著论持久战 306
“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310
携手在延安 316
御敌千里显神威 320
十五、把握抗战大局 338
警惕投降危险 338
与王明的新一轮斗争 340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49
针锋相对,刚柔并举 351
质问国民党 357
十六、烽火岁月逞英豪 360
“抗大是一块磨刀石” 360
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 364
会见白求恩 368
泰山与鸿毛 373
十七、在整风运动中 376
“改造我们的学习” 376
领导整风运动 378
主持延安文艺座谈会 381
视察南泥湾 385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389
十八、七大的光芒 395
团结、胜利的大会 395
对侵略者的最后一战 400
卷六、运筹帷幄 一统中华 407
十九、英明的决策 407
针锋相对,寸七必争 407
蒋介石三邀毛泽东 411
枣园会上谈对策 413
告别延安 419
二十、大仁、大智、大勇之举 423
艰难的谈判 423
以谈对谈,以打对打 430
《双十协定》签字 433
白区心脏广交朋友 436
和谈假戏落帷幕 450
马歇尔碰壁 453
笑谈“纸老虎” 455
戳穿美、蒋真面目 459
二十一、掌上千秋 463
“他从南门进,我从东门出” 463
最后一个撤离 466
三战三捷 469
中原逐鹿 472
决不过黄河 475
告别陕北 480
城南庄酝酿大决战 484
二十二、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487
进驻西柏坡 487
指挥大决战 492
辽沈歼灭“瓮中鳖” 499
淮海歼敌“至要至盼” 502
一纸退敌十万兵 505
文韬武略,相得益彰 508
二十三、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514
会见米高扬 514
推心置腹谈功过 521
确定新中国大政方针 526
百万雄师过大江 530
肝胆相照 535
摘编附注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