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换内在资源与机制的探讨 1
一、文学“现代性”的思想来源、内涵及认知尺度 5
二、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及其独特性 13
三、本土文化资源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影响和作用 49
上编 积淀与躁动——本土文化资源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孕育 65
第一章 传统文化的转折与文学革新意识的滋长 65
一、传统文学观念失范引发的文学变革征兆 65
二、“雅”与“俗”的转换与文学结构的调整 79
三、“情”向“理”的冲击隐含着文学观念的质变 85
四、“器”对“道”的消解形成了文学思想的解放 97
第二章 传统文化母体中新人文精神的胎动 106
一、传统生活方式变化与文学世俗化倾向的扩张 106
二、个人生活地位的上升与个性意识的朦胧 116
三、欲望的张扬及权利要求的增长 127
四、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变化 141
五、文化内涵变化与新兴题材模式的形成 151
第三章 文学人文精神变化催动下的艺术追求 165
一、艺术形式的变化和文学格局的调整 165
二、词与曲的艺术革新对古典诗歌的影响 173
三、发生在散文领域的艺术变革 183
四、小说、戏曲的兴盛与抒情文学变革的艺术走向 193
第四章 人文精神的变化对文学主体人格的重构 206
一、传统知识分子的分化与新人文精神的形成 206
二、新人文精神影响下文学主体人格的变化轨迹 215
三、文学主体人格的重构方式及历史特征 231
四、文学主体人格重构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 241
第五章 明代以后文学变迁与停滞的历史原因 262
一、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263
二、规范的松弛与异端的突起 269
三、撕不破的“网”与扯不断的“线” 281
四、破坏性暴力对文化及文学的摧残 292
下编 调整与萌生——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孵化 305
第六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305
一、文化环境的变化与文学观念的调整 305
二、众声喧哗中的高亢主调 321
三、西方文化思潮冲击下的文学“现代性”诉求 332
四、“言文合一”与语体化文学的倡导 348
第七章 文化改良与文学精神内涵的变化 359
一、社会变革要求与文化革新意识的高涨 359
二、民主主义思想的输入与国民意识的产生 371
三、“现代性”追求驱动下的民族意识及民族国家想象 382
四、传统的羁绊与对新的人生价值的寻求 396
五、缺乏理性引导的感性生命觉醒 414
第八章“过渡时代”文学模式下的艺术改革 427
一、西方文学素质渗透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变通 428
二、“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歌改革尝试 440
三、大众传播方式的兴盛与散文文体改革 454
四、小说地位的上升与“新小说”的艺术变革 467
五、戏剧改良和早期话剧对传统戏曲的冲击 484
第九章 文化的转型与文学主体人格的转变 497
一、文化危机对知识分子的冲击与人格重塑 497
二、启蒙与救亡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人格转型 510
三、传统与现代艰难选择中的超越之路 522
四、走向“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洗礼 533
第十章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现代性”转换的动因 548
一、文化资源变化对文学的根本性影响 548
二、文学作为社会改革“利器”的夸大性使用 566
三、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新的文学需求 574
四、文学作为民族精神承载方式的内在要求 591
主要参考文献 602
后记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