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胡可先 1
绪论 1
一 阐释与认同:中西诗学视野中的杜甫 1
二 诗魂归来:宋代对杜诗价值的发现 8
三 宋代杜诗阐释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第一章 阐释中的建构:杜诗与宋调形成之关联 16
第一节 诗学阐释的相关特性 17
一 阐释的目的性 17
二 阐释的建构性 21
三 阐释的历史性 24
第二节 宋人镜中的杜甫与杜诗 27
一 “一饭未尝忘君”说 28
二 “诗史”说 36
三 “集大成”说 43
第三节 杜诗沉浮与宋调初创 48
一 喧嚣中的蛰伏:杜诗在宋初的命运考察 48
二 天圣尊韩:宋调成型与杜甫浮显的前奏 53
第四节 尊杜、阐杜与宋调典范的建构 59
一 王安石:人格与诗艺的挺立 60
二 苏轼:健与雅的规范 66
三 黄庭坚:杜诗的涅槃与宋调的新生 74
第五节 通向宋诗之路:江西诗派的诗法阐释 84
一 “有孔窍始得”:陈师道的山谷模式 84
二 “工部百世祖”:江西派的诗法建构 90
第二章 千家注杜:一座永远的丰碑 99
第一节 杜诗注释新局的开辟 99
一 宋代注杜概况 100
二 注本形式的完善 105
三 阐释模式的开创 109
第二节 典范选择与注杜高潮的形成 116
一 诗坛尊杜的驱使 116
二 诗话笔记的刺激 120
三 雕版印刷的推动 126
第三节 千家注杜与宋文化之演进 131
一 宋前注释学的文化特征 131
二 诗文注释的历史突破 135
三 注杜勃兴与宋代地域文化渊源 143
第三章 拟经阐释与集注现象 156
第一节 诗圣:诗与经的联结 157
一 “诗圣”溯源 157
二 “老杜似孟子”:诗与经的联结运动 159
第二节 拟经:意义指涉系统的转换 165
一 诗与经的互文 165
二 文学与政治的交织 170
三 物象与比兴的折射 178
第三节 集注杜诗:别集阐释的升格 183
一 集注产生源流考 184
二 宋代杜诗集注之繁荣 186
三 杜诗集注与诗文阐释观念之迁变 193
第四章 杜诗编年:诗学阐释的历史化 201
第一节 诗集编年与历史意识的融合 201
一 宋代编年意识之复归 202
二 诗集编年:诗与史的重新整合 206
第二节 杜集编年与年谱之学 214
一 宋代年谱的产生 215
二 年谱创生与杜诗编年之互动 217
三 诗人年谱的阐释功能 221
第三节 杜诗编年:一种阐释观念的回应 224
一 意义存在语境的确定 224
二 进入阐释循环的起点 231
三 问题与反思:诗与史的悖立与冲突 237
第五章 杜诗伪注现象研究 242
第一节 宋代杜诗伪注考 243
一 伪王注 243
二 伪苏注 246
三 黄庭坚《杜诗笺》 255
四 从十家注到千家注 256
第二节 伪注产生的时代温床 260
一 名人效应:阐释权威的抢占 260
二 商业意识:时代需求的刺激 263
三 元祐党禁:托名他人的隐衷 266
第三节 “伪苏注”与宋学渊源 271
一 “伪苏注”的本质特征 272
二 伪造典故与宋学精神渊源 276
三 “伪苏注”与苏轼之学 284
第六章 刘辰翁与评点阐释 289
第一节 刘辰翁:杜诗评点的开山 289
一 刘辰翁与评点之学 290
二 杜诗评点的开创者 293
三 历代对刘评的褒贬 295
第二节 反对阐释:刘评对传统笺注的颠覆 299
一 笺注存在理论基石的坍塌 299
二 反对阐释的评点革命 304
三 辨味:对言辞与意义的超越 312
第三节 刘氏评点与主体意识的复苏 318
一 刘氏评点的时代背景 319
二 “观诗各随所得”:读者主体意识的复苏 322
三 刘氏评点与遗民阐杜情结 327
结束语 335
主要参考文献 343
后记 360
英文目录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