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1.1 城市与区域的核心与灵魂 1
1.2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 3
1.3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方法 5
1.4 数学模型 6
1.5 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应用情况举例 7
1.5.1 概述 7
1.5.2 英国的实例 8
1.5.3 苏联的实例 10
1.6 若干建议 10
1.6.1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容 10
1.6.2 需要学习的规划模型 11
第2章 人口变化预测模型 12
2.1 人口变化的原因 12
2.1.1 现有人口的调查、统计 12
2.1.2 出生人口 12
2.1.3 死亡人口 14
2.1.4 简易生命表 15
2.1.5 迁移 15
2.2 人口变化预测模型 15
2.2.1 人口预测方法 15
2.2.2 趋势外推法 16
2.2.3 分群组合法 26
2.2.4 李伟生人口预测法 37
2.2.5 人口预测的结构法 40
2.3 简要的总结 45
第3章 经济预测模型 49
3.1 什么是经济学 49
3.2 经济基础理论 50
3.3 经济基础分析方法 56
3.3.1 调查法 56
3.3.2 假设法 56
3.3.3 区位商法 57
3.3.4 基本就业人口的估算 58
3.4 转移份额分析模型 59
3.4.1 3个组分 59
3.4.2 用转移份额模型进行经济预测 64
3.4.3 转移份额模型的假设和问题 65
3.5 投入产出模型 65
3.5.1 概述 65
3.5.2 投入产出表 66
3.5.3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68
3.5.4 投入产出模型的用途 72
3.5.5 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讨论 74
第4章 功能空间相互作用及分布模型 75
4.1 概述 75
4.1.1 推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动力主体 75
4.1.2 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78
4.2 重力模型及其应用 79
4.2.1 基本的重力模型 79
4.2.2 瑞利(Reilly)零售重力定律 81
4.2.3 改进的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 83
4.2.4 用于出行分布的双约束重力模型 87
4.2.5 关于重力模型的讨论 90
4.3 组合模型——劳瑞模型(The Lowry Model) 91
4.3.1 概述 91
4.3.2 劳瑞模型及计算过程 92
4.3.3 关于劳瑞模型的讨论 98
4.4 机遇介入模型 99
4.4.1 机遇介入模型的理论 99
4.4.2 机遇介入模型的应用 103
4.4.3 机遇介入模型的一些变体 108
第5章 土地使用及预测模型 110
5.1 概述 110
5.1.1 土地的定义 110
5.1.2 城市的功能与城市的利益攸关者 110
5.1.3 城市用地的属性 112
5.2 城市土地的分类及建设用地指标 113
5.2.1 城市土地分类的意义 113
5.2.2 土地的分类 113
5.2.3 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的确定 115
5.3 不同主要功能空间对用地的要求 117
5.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模型 119
5.4.1 概述 119
5.4.2 八步评价模型(土地适用性八步分析法) 120
5.4.3 综合评价模型 124
5.4.4 门槛评价模型 130
5.4.5 劳瑞(Lowry)土地使用模型 132
第6章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137
6.1 概述 137
6.1.1 交通是城市或区域的血液循环系统 137
6.1.2 交通分析区 138
6.1.3 出行 138
6.1.4 交通规划的任务 140
6.2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构建程序 140
6.2.1 构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步骤 140
6.2.2 四阶段预测法 141
6.3 出行生成量预测模型 142
6.3.1 出行生成率 142
6.3.2 类型分析模型 146
6.3.3 单人类型分析模型 147
6.3.4 回归分析模型 147
6.4 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 148
6.4.1 出行产生量模型的变量 148
6.4.2 回归分析模型 149
6.4.3 类型分析模型 149
6.5 出行吸引量预测模型 151
6.6 出行分布量预测模型 153
6.6.1 概述 153
6.6.2 重力模型 154
6.6.3 增长系数法 156
6.7 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 162
6.7.1 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162
6.7.2 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 163
6.8 出行分配量预测模型 171
6.8.1 概述 171
6.8.2 最短线路模型 172
6.8.3 容量限制-增量加载分配模型 176
6.8.4 转移曲线模型 178
6.9 应用举例 179
6.9.1 标定与证实 179
6.9.2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综合应用算例 179
6.10 评论与总结 187
6.10.1 评论 187
6.10.2 总结 189
第7章 优化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及动态规划模型 191
7.1 概述 191
7.1.1 说明性模型与优化性模型 191
7.1.2 线性规划模型的重要性 191
7.1.3 动态规划模型的重要性 192
7.2 线性规划模型 192
7.2.1 几个涉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线性规划实例 192
7.2.2 二变量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197
7.2.3 线性规划模型存在的问题及限制 201
7.2.4 单纯形法 202
7.3 动态规划模型 209
第8章 模型标定与精度验证 220
8.1 概述 220
8.2 调查研究方法 221
8.3 概率论 225
8.3.1 基本概念 225
8.3.2 样本的数字特征值——平均值、方差、标准差 228
8.3.3 契比雪夫定理 230
8.3.4 概率的运算法则 231
8.3.5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232
8.3.6 大数法则 237
8.4 抽样误差 238
8.5 统计推断 240
8.5.1 概述 240
8.5.2 总体分布和抽样分布 242
8.5.3 参数估计——确定模型的输入数据 245
8.5.4 例题 251
8.6 模型标定 260
8.6.1 最小方差和法 260
8.6.2 最大可能性法 263
8.7 已标定模型精度的验证 266
8.8 模型内函数形式的确定 270
8.9 附注 275
8.9.1 样本平均值的平均值μ- x及方差σ2/x 275
8.9.2 优选法2种 276
第9章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279
9.1 概述 279
9.2 一元回归分析 280
9.3 相关分析 290
9.4 多元回归分析与偏相关分析 296
9.5 补充例题 301
第10章 城市与区域规划全息论 304
10.1 概述 304
10.1.1 全息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04
10.1.2 全息理论的要点 306
10.2 学科之间全息的探索 307
10.2.1 概述 307
10.2.2 运筹学和城市与区域规划 308
10.2.3 经济学和城市与区域规划 308
10.3 从重力模型看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全息 310
10.4 从城市交通规划看部分与整体的全息 312
10.5 从将熵的概念引入城市与区域规划看全息原理 314
10.5.1 热力学中的熵 314
10.5.2 社会科学中的熵 316
10.5.3 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熵 316
10.5.4 小结 318
10.6 简短的结论 318
第11章 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的发展简史 319
11.1 概述 319
11.1.1 城市与区域规划中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319
11.1.2 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建模 320
11.1.3 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的推广及应用的曲折道路 324
11.2 一部分模型的开发简史 326
附录 数表 328
附表1 随机数字表(一) 328
附表2 随机数字表(二) 329
附表3 标准正态分布概率表 330
附表4 t分布单侧临界值表(一) 331
附表5 t分布双侧临界值表(二) 332
附表6 二项分布累积概率表 333
附表7 正态分布概率表 336
附表8 正态分布双侧临界值表 339
参考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