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理论来源 1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才能给我们提供科学的经济观和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法论 2
(二)邓小平在新时期明确地坚定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4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的现实基础 6
(一)对于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6
(二)对现时代特征的准确判断 7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7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 8
(一)寻求中国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的现实课题 9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丰富内涵 11
四、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历史定位 18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历史发展 18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历史地位 21
五、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23
(一)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的方法论 23
(二)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25
第一章 关于经济发展在当代中国的中心地位问题 29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9
(一)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30
(二)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 32
(三)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34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7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8
(二)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基础 41
(三)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阶段的决定条件 43
三、在当代中国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45
(一)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45
(二)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是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 47
(三)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49
四、一定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新时期最大的政治 51
(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是新时期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52
(二)搞好经济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53
(三)一切工作都要自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6
第二章 关于经济发展在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和运行机制问题 58
一、为了发展经济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58
(一)我国原有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59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64
二、坚决把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和分配制度调整到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上来 74
(一)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 74
(二)坚决把所有制结构改革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77
(三)对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必须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81
(四)坚决把我国的分配制度调整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83
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5
(一)邓小平关于“两个不等于”的思想,是结合新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 85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9
(三)建立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92
第三章 关于经济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内在动力问题 95
一、要重视从物质利益、政治权益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5
(一)从物质利益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96
(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充分信任、依靠、发挥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98
(三)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都要坚决贯彻权、责、利三者相统一的原则 10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04
(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04
(二)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09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我国经济生产和经济管理迅速转变到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化生产和科学管理上来 115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的重大决策 11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必须采取的重大措施 120
第四章 关于经济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国内外环境问题 126
一、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126
(一)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政治稳定 127
(二)城乡改革的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 131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35
二、高度重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136
(一)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137
(二)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140
(三)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现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43
三、中国现代化要取得成功,还有一个国际环境就是争取和平 146
(一)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 146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49
(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151
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54
(一)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54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57
(三)正确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性质和作用 160
第五章 关于经济发展在当代中国的辩证法问题 163
一、“先富、后富、共同富”的辩证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164
(一)“先富、后富、共同富”是一项伟大的政策创新 164
(二)“先富、后富”思想的现实、理论依据 165
(三)在目前情况下,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问题 166
(四)避免两极分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68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辩证法思想 170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171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 173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 174
(四)“三大产业”及产业内部结构要协调发展 176
三、高度重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80
(一)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认识 180
(二)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体现了人对自身发展的全新认识 183
(三)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185
四、重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法思想 187
(一)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 188
(二)在巩固、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谋求数量的增长 190
(三)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192
第六章 关于经济建设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问题 196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经济建设价值取向的基本依据 196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96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界定了社会主义,突破了以往人们仅注重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局限性 199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和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统一 203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经济建设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 206
(一)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206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的辩证关系 208
(三)运用唯物史观,全面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210
(四)人民利益标准及其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性 211
三、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经济建设的现实目标和长远价值追求 214
(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214
(二)共产主义是我们的长远价值追求 219
第七章 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 223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 223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223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 226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是一个发展的科学体系 228
二、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 229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需要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 230
(二)提高全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努力探索中国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231
(三)要善于从总结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中丰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 233
三、要善于从总结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经验中丰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 235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群众呼声的产物 236
(二)要善于从总结人民群众新的实践经验中丰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 239
(三)当前应当着重总结探索的几个问题 242
四、要勇于从国内外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中,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 246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一定意义上是在“三个面向”中建构起来的经济哲学 247
(二)知识经济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247
(三)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为丰富、发展邓小平经济哲学提供了新契机、新天地 248
附:主要参考书目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