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第1章 方剂学概论 1
一、从“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制汤液”——方剂的形成 1
二、先秦两汉——方剂学的萌芽与形成 2
三、魏晋隋唐宋——方剂学的发展与繁荣 2
四、金元明清——方剂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3
五、民国时期——方剂学在逆境中的徘徊与变革 4
六、新中国成立之后——方剂学的复苏与腾飞 5
第2章 方剂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7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治法的关系 7
一、从源流发展来看,法出于方 7
二、从临床实践来看,以法统方 7
三、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和验证治法的工具 7
第二节 方剂学与中药化学的关系 8
一、中药化学的研究阐明了方剂疗效的物质基础和配伍关系 8
二、方剂学的研究为中药复方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中医药理论指导 9
第三节 方剂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 10
一、中药药理学研究阐明了方剂的治法、功用机制 10
二、方剂学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1
三、方剂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11
第四节 方剂学与中药药剂学的关系 12
一、方剂的临床疗效为药物剂型的选择提供依据 12
二、药物的剂型工艺影响方剂疗效的发挥 13
三、生物药剂学及药动学的研究阐明了方剂的体内过程 13
第3章 方剂的组成 16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16
二、方剂组成的变化 17
第4章 方剂的剂型 20
第一节 方剂剂型的发展简况 20
第二节 方剂的常用剂型及研究进展 21
一、汤剂的研究进展 21
二、合剂的研究进展 22
三、糖浆剂的研究进展 23
四、煎膏剂的研究进展 24
五、药酒的研究进展 24
六、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25
七、散剂的研究进展 25
八、丸剂的研究进展 26
九、片剂的研究进展 27
十、胶囊剂的研究进展 27
十一、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28
十二、外用膏剂的研究进展 28
十三、栓剂的研究进展 29
十四、气雾剂的研究进展 29
十五、膜剂的研究进展 30
第5章 方剂的煎服方法 31
第一节 方剂的煎法 31
一、方剂群药共煎对有效成分及药效的影响 31
二、影响方剂煎煮质量的因素 32
三、方剂煎法的研究进展 34
第二节 方剂的服法 34
一、服药时间 34
二、服药方法 34
第三节 方剂的药后调护 35
一、饮食的调护 35
二、药后呕吐的解除 35
三、服药不必尽剂 36
四、服补药要顾护脾胃,谨防留邪 36
五、增强药力的调护 36
六、服药后的精神调护 36
七、皮肤用药的调护 36
八、肛门、阴道用药的调护 37
第6章 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 38
一、原药材质量因素对方剂疗效影响 38
二、加工炮制因素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39
三、方剂的调配方法因素对其疗效的影响 40
四、剂型、辅料及制备工艺因素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40
五、临床应用因素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41
第7章 20世纪方剂学的发展 48
第一节 20世纪方剂学在中国的发展 48
一、方剂学的文献研究进展 48
二、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55
三、复方药理实验的研究进展 61
四、方剂学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68
五、方剂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70
第二节 20世纪方剂学在国外研究的进展 75
一、亚洲地区的方剂学发展概况 75
二、欧洲地区的方剂发展概况 76
三、美洲地区的方剂学发展概况 78
四、其他地区的方剂学发展概况 79
第三节 20世纪国外方剂剂型工艺的发展 80
一、中药剂型的发展 80
二、工艺技术、设备、辅料的研究发展 80
三、质量控制的研究 81
第四节 20世纪国外方剂药物制剂的研究 82
一、方剂药物剂型的研究 82
二、方剂制剂技术的研究 82
三、天然药物研究开发 82
第8章 方剂学目前亟需加强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84
一、方剂学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问题 84
二、方剂学的文献研究问题 86
三、方剂学的临床研究问题 88
四、方剂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8
五、方剂学的教学模式问题 89
六、方剂学的教材建设问题 89
七、关于方剂学科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 89
第9章 21世纪方剂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 91
一、21世纪方剂学发展的趋势 91
二、对21世纪方剂学发展的前景预测 92
三、方剂剂型工艺研究发展的趋势及前景 95
下篇 各论 98
第10章 解表剂 98
一、辛温解表剂 98
二、辛凉解表剂 111
三、扶正解表剂 121
第11章 泻下剂 125
一、寒下剂 125
二、温下剂 129
三、润下剂 131
四、逐水剂 133
五、攻补兼施剂 134
第12章 和解剂 136
一、和解少阳剂 136
二、调和肝脾剂 145
三、调和肠胃剂 158
第13章 清热剂 163
一、清气分热剂 163
二、清营凉血剂 165
三、清热解毒剂 168
四、清脏腑热剂 177
五、清热解暑剂 187
六、清虚热剂 190
第14章 温里剂 194
一、温中散寒剂 194
二、回阳救逆剂 198
三、温经散寒剂 204
第15章 表里双解剂 207
第16章 补益剂 214
一、补气剂 214
二、补血剂 222
三、气血双补剂 228
四、补阴剂 229
五、补阳剂 234
第17章 固涩剂 238
一、固表止汗剂 238
二、涩肠固脱剂 241
三、涩精止遗剂 243
四、固崩止带剂 244
第18章 安神剂 247
一、重镇安神剂 247
二、滋养安神剂 248
第19章 开窍剂 251
一、凉开剂 251
二、温开剂 255
第20章 理气剂 256
一、行气剂 256
二、降气剂 262
第21章 理血剂 267
一、活血剂 267
二、止血剂 279
第22章 治风剂 283
一、疏散外风剂 283
二、平熄内风剂 286
第23章 治燥剂 293
一、轻宣外燥剂 293
二、滋润内燥剂 295
第24章 祛湿剂 299
一、芳香化湿剂 299
二、清热祛湿剂 301
三、利水渗湿剂 307
四、温化寒湿剂 310
五、祛风湿剂 313
第25章 祛痰剂 316
第26章 消导、驱虫剂 322
第27章 痈疡剂 325
一、治外痈剂 325
二、治内痈剂 331
第28章 外用剂 334
参考文献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