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人生的重要财富(1925—1941年) 1
家 2
第一次登台表演 3
逃难 4
第一次做奴隶 5
艺术初探 6
生命的转折 7
离别 8
母亲 8
争论 9
踏上征程 11
革命的自修大学(1941—1945年) 13
学习与斗争 14
趣味游戏 16
智斗 17
艺术熔炉 19
《败家子》 20
建立剧场艺术(1945—1947年) 21
初到北平 22
排演大戏——《孔雀胆》 23
排演大戏——《夜店》 24
地下工作点滴(1947—1948年) 27
老黄立功 28
地下读书小组 29
解围 30
闯关 31
找电台 34
回解放区(1948—1949年) 37
血液中毒 38
战斗的集体 39
丧失的记忆力 40
形体动作记忆 41
记忆中的孙维世 43
成立太原接管小组 44
探望刘婶 45
会师良乡 46
抢救沙新 47
北平和平解放 48
建立中央戏剧学院(1950—1957年) 49
中央戏剧学院的建立 50
建立初期的改革 5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教学 53
我与王景愚 55
喜剧与丑角 56
慰问演出 59
高年级教学(1958—1959年) 61
毕业剧目 62
体验生活 63
编排人物性格小品 64
《红色风暴》的激情 65
《孔雀胆》的风波 68
巡回演出 69
新的发现 71
新的任务 72
不平静的教学(1958—1959年) 75
临危受命 76
分组改编剧本 76
简约路线图 78
戏曲与形象思维 79
赴苏留学(1960—1962年) 83
研究生学习点滴 84
莫斯科电台朗诵 87
全俄戏剧家协会 88
关于性格化 89
总导演的热情 90
体验派的魅力 91
体验与体现 92
一堂生动的表演课 93
教学在风浪中航行(1962—1976年) 95
教学工作的波折 96
蒙古族表演班 98
学习焦裕禄 99
参加“劳动改造” 100
进藏 101
从《红灯记》到《南海长城》 103
联合国教科文代表大会 106
发挥余热的晚年(1991年至今) 111
我的家庭 112
离休前往四川 113
为川剧明星演员班授课 116
为成都经济电视台授课 118
离开四川后的教学 120
创办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126
建设之初的工作 127
专业和师资 127
降低入学门槛,保证教学质量 128
教学设施的建立 129
正式开学 130
对学生的培养 130
建立党委,思想先行 132
民办大学,前途无量 132
夕阳无限好 135
附录1 探性格化之路 137
附录2 话剧民族化 140
外部体现技能与民族表演形式 140
重洋轻中的倾向 141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142
地方色彩与民族化 144
学习民族传统精华 147
虚拟动作、写意风格和传统的美学思想 147
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虚拟动作、写意风格 147
话剧为什么要向戏曲学习 148
耳闻目睹 149
话剧演员的形体训练 150
塑造人物的诗段 151
附录3 《黎雅王》导演体会 153
初步设想 153
主题的现实性 154
艺术特色 154
权势对灵魂的腐蚀——从第一场谈起 155
从荒谬中认识黎雅王的性格逻辑——剧目如何开始 155
家天下 157
谄媚的手段与黑色巨人 157
独特的旋律 159
认识萌生,良知复苏 159
理想之光升起 162
演出反响 163
专家鉴定意见 164
附录4 我的良师益友——记冉杰、马彧两位教授在辽宁 167
附录5 满园桃李暗香溢 171
附录6 抹不掉的记忆 175
后记 179
跋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