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
1.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1
1.1.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1
1.2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2
1.2.1石油短缺 2
1.2.2环境污染 3
1.2.3气候变暖 5
1.3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5
1.3.1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6
1.3.2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
1.4新能源汽车车型分析 13
1.5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21
第2章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 24
2.1概述 24
2.1.1电池分类 24
2.1.2电池的性能指标 25
2.1.3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 28
2.2铅酸蓄电池 30
2.2.1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的发展动态 30
2.2.2铅酸蓄电池的分类与结构 31
2.2.3铅酸蓄电池的特点 32
2.2.4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33
2.2.5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34
2.2.6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 35
2.2.7铅酸蓄电池SOC估计 37
2.3镍氢电池 40
2.3.1电动汽车用镍氢电池的发展动态 40
2.3.2镍氢电池的分类与结构 41
2.3.3镍氢电池的特点 42
2.3.4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43
2.3.5镍氢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43
2.3.6镍氢电池SOC估计 44
2.4锂离子电池 46
2.4.1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动态 46
2.4.2锂离子电池的分类与结构 49
2.4.3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51
2.4.4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52
2.4.5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52
2.4.6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 53
2.5燃料电池 54
2.5.1电动汽车用燃料电池的发展动态 54
2.5.2燃料电池的分类 57
2.5.3燃料电池的特点 58
2.5.4燃料电池系统 58
2.5.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61
2.5.6碱性燃料电池 64
2.5.7磷酸燃料电池 65
2.5.8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67
2.5.9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68
2.5.10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70
2.5.11微生物燃料电池 71
2.5.12再生型燃料电池 71
2.6太阳能电池 71
2.6.1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72
2.6.2太阳能电池的特点 72
2.6.3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 73
2.6.4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 73
2.7其他动力电池 75
2.7.1镍镉电池 75
2.7.2锌镍电池 76
2.7.3空气电池 78
2.7.4铁电池 81
2.7.5超级电容器 83
2.7.6飞轮电池 85
第3章 电动汽车用电动机 88
3.1概述 88
3.1.1电动机的分类 88
3.1.2电动机的额定指标 89
3.1.3电动汽车对电动机的要求 90
3.2直流电动机 90
3.2.1直流电动机的分类 90
3.2.2直流电动机的结构与特点 92
3.2.3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93
3.2.4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方程 94
3.2.5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96
3.2.6直流电动机的控制 98
3.3无刷直流电动机 100
3.3.1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分类 100
3.3.2无刷直流电动机结构与特点 101
3.3.3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02
3.3.4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102
3.3.5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 106
3.4异步电动机 112
3.4.1异步电动机的结构与特点 113
3.4.2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14
3.4.3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115
3.4.4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116
3.4.5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118
3.5永磁同步电动机 121
3.5.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与特点 121
3.5.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与特性 124
3.5.3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125
3.5.4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 127
3.5.5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仿真 130
3.6开关磁阻电动机 136
3.6.1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与特点 136
3.6.2开关磁阻电动机工作原理与运行特性 137
3.6.3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138
3.6.4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控制 143
第4章 纯电动汽车 150
4.1概述 150
4.1.1纯电动汽车的分类 150
4.1.2纯电动汽车的组成与原理 150
4.1.3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152
4.1.4纯电动汽车的特点 153
4.1.5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154
4.1.6纯电动汽车主要技术指标 155
4.2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156
4.2.1电动机参数设计 157
4.2.2传动系统传动比设计 158
4.2.3电池组参数设计 159
4.2.4设计实例 160
4.2.5性能仿真 160
4.3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 165
4.3.1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模型 165
4.3.2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166
4.4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168
4.4.1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 168
4.4.2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实现 169
4.4.3电池管理系统的软件实现 173
4.5纯电动汽车经济性评价指标及行驶能耗 175
4.5.1纯电动汽车能耗经济性评价指标 175
4.5.2纯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率 176
4.5.3纯电动汽车的能耗 177
4.6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178
4.6.1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 179
4.6.2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 179
4.6.3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180
4.6.4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仿真 183
4.7电动汽车网络管理系统 185
4.7.1车载网络技术概述 185
4.7.2电动汽车网络信号分析 190
4.7.3电动汽车网络结构 190
4.7.4动汽车网络性能评估 191
4.7.5 OSEK网络管理策略 193
4.7.6 OSEK网络管理实现 201
4.7.7网络管理系统的测试 206
第5章 增程式电动汽车 212
5.1概述 212
5.1.1增程式电动汽车结构 212
5.1.2增程器的分类 213
5.1.3增程式电动汽车原理 215
5.1.4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特点 215
5.1.5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主要技术指标 217
5.2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18
5.2.1驱动电动机的参数匹配 218
5.2.2蓄电池参数的匹配 219
5.2.3增程器的参数匹配 220
5.2.4设计实例 221
5.2.5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方法 221
5.3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 223
5.3.1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概述 223
5.3.2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设计 225
5.4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230
5.4.1 Cruise平台整车建模 230
5.4.2联合仿真模块 232
5.4.3仿真结果 234
第6章 混合动力汽车 239
6.1概述 239
6.1.1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239
6.1.2混合动力汽车的组成与原理 239
6.1.3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 243
6.1.4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245
6.1.5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技术指标 247
6.2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设计 248
6.2.1发动机 248
6.2.2电动机 250
6.2.3储能装置 252
6.2.4动力分配装置 256
6.2.5整车仿真模型 257
6.2.6控制策略 257
6.2.7仿真实例 258
6.3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260
6.3.1混合动力汽车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260
6.3.2混合动力汽车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的实现 263
6.4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 266
6.4.1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266
6.4.2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 268
6.4.3混合动力汽车模糊逻辑能量管理策略 269
第7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277
7.1概述 277
7.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 277
7.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特点 280
7.1.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对燃料电池的基本要求 281
7.1.4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281
7.1.5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主要技术指标 284
7.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285
7.2.1燃料电池发动机 286
7.2.2辅助动力源 289
7.2.3 DC/DC转换器 289
7.2.4驱动电动机 290
7.2.5动力电控系统 291
7.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292
7.3.1驱动电动机 292
7.3.2传动系统传动比 294
7.3.3燃料电池 295
7.3.4辅助动力源 296
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