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赵磊 1
01 尽可能在设计中创造“意外之地”&冯果川 2
02 在筹划造个房子,建个院子,养个孩子&唐克扬 8
03 在闹市悄悄做立面改造挺happy&庄慎 12
04 至今都没读懂生活&刘珩 17
05 最近在琢磨材料复合的逻辑&朱竞翔 22
06 最大的烦恼是“找人”&徐千禾 27
07 旅行是一辈子的事&李以靠 31
08 不做点无趣的事务,怎能叫“事务所”呢?&刘宇扬 39
09 在做的项目到底能走多远?&张斌 46
10 观察与思考珠三角地区的文化生长&何健翔 54
11 关注材料与建造工艺的创新&车飞 59
12 是建筑师看不上业主,还是业主理解不了我们?&张之杨 64
13 总是忍不住在建筑中引入庭院&祝晓峰 70
14 我的项目无趣的不在少数&朱雄毅 76
15 有趣是一种超出平淡的愉悦&冯路 81
16 做一个会种菜的好“厨子”&穆钧 87
17 时间和自然可以赋予建筑生命之感&李兴钢 94
18 最烦眼高手低&张应鹏 100
19 期待自己的作品:有目标、不做作、有完成度、能接入市场&张鹏举 106
20 美的东西不在乎大小,而在乎是否用心&傅筱 112
21 半亩塘和黄声远改变传统建筑师的定义&李晓东 117
22 小城镇不应成为大城市的“殖民地”&倪阳 121
23 世俗化的建筑最有趣&杨旭 126
24 怀着谦逊的姿态,将建筑恰当安放在环境里&胡宪 132
25 走向数字化建构&袁烽 138
26 无趣是我们的工作标准之一&众建筑 145
27 建筑除了遮风蔽雨,深层的意义是什么?&陈屹峰 153
28 不敬畏自然,就谈不上城镇化&张佳晶 159
29 设计的第一步应是解除认知的“布帘”&刘艺 165
30 我们的烦恼大多是体制性的&朱亦民 170
31 文字和建筑一样有生命力&罗松 178
32 没有难受就没有好设计&曾群 183
33 “刺猬”越来越多,“狐狸”越来越少&李涵 189
34 把无趣变成有趣是我们的专长&黄声远 194
35 最讨厌有钱到处贴花岗岩,没钱给设计费的甲方&曹晓昕 199
36 音乐、文学、电影和建筑有何种关联?&李伟 204
37 睡觉是个体力活儿&徐浪 210
38 “深双”主场馆改造让我收获颇丰&陈泽涛 219
39 反腐是否有利于改善建筑师的生存环境&陈海津 225
40 现在设计拼的不是技法,是世界观&李涛 231
41 建筑师只关注同类会越来越迷茫&胡如珊 239
42 乡土不仅是用于瞻仰的化石,它也有发展的权利&魏浩波 246
43 把使用者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往往带来不寻常的解决方案&钟文凯 255
44 中国建筑离质量到位总差一口气&刘家琨 260
45 把建筑不能实现的理想放到家具中&宋刚 265
46 我的设计离不开历史这一主题&刘克成 271
47 建筑界“圈子”现象明显,圈子间又缺少交流&于雷 279
48 期待设计行业改变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态度&阮昊 283
49 后房地产时代是建筑师的好日子&汤桦 290
50 阐释“书法建筑”&王永刚 294
51 当水泥、骨料和水混合凝结成混凝土,才能知道水灰比的真正意义&孔锐 300
52 多想少做&冼剑雄 305
53 设计是一种思维和经验的建构&王硕 309
54 “不做奇奇怪怪的建筑”,然后呢?&赵扬 316
55 评论不是吹捧&凌克戈 322
56 学好建筑史是做好设计的最佳途径&孙一民 329
57 政府项目常忽略建筑师的作用&陶磊 335
58 设计让别人理解自己,教学让自己理解别人&王方戟 342
59 手法或形式会过时,思考方式不会&杨小荻 349
60 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韩涛 357
61 想建立一种“鄙视平庸”的团队文化&沈驰 366
62 没有城市层面思考,怎能做出好建筑?&薄宏涛 373
63 不沾泥巴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王彦 381
64 期待每个建筑都能独一无二&冯国安 388
65 主要“卖艺”,偶尔“卖身”&刘阳 395
66 有些“绿色建筑”是先悄悄地制造问题,再隆重地予以解决&李保峰 403
67 有个项目现场跑过一百多次&李立 409
68 结构为何&柳亦春 415
69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教会我很多事&陆轶辰 422
70 只做方案的人不能被称为“建筑师”&陈浩如 431
71 大部分甲方比建筑师更有全局观&杨宇振 438
72 烦恼都来自对自己业务水平不满意&韩冬青 442
73 要把自己的团队改造成跨界设计师团队&吴海龙 447
74 如何形成“研究课题”,是设计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事&褚冬竹 454
75 多关注些“匠人”和“匠气”&魏春雨 462
76 对与社区有关的项目最有兴趣&郝琳 468
77 如何创造中国人喜爱的城市?&吴钢 474
78 建筑最终是要关照人的情感&华黎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