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篇 3
第一章 生死学的领域&作者:林绮云 3
前言 5
第一节 社会体系与人类知识的发展 6
第二节 宗教知识与初民社会的生死观 12
第三节 哲学知识与农业社会的生死观 19
第四节 科学知识与科技社会的生死观 26
第五节 生死学的领域 28
教育发展篇 41
第二章 死亡教育&作者:曾焕棠 41
第一节 死亡教育的定义、目的与发展 43
第二节 死亡教育对护理专业的重要性 48
第三节 死亡教育的课程内容 50
第四节 生死态度的研究 55
第五节 生死学教学的成效 60
第六节 如何提升生死教育的教学成效 66
第七期 学生对生死学课程的反应 69
第八节 未来展望 72
第三章 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作者:林慧珍 79
前言 81
第一节 为何要对儿童做死亡的相关说明与教育 82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阶段与特性 83
第三节 成熟的死亡概念 87
第四节 儿童面对死亡的反应 88
第五节 儿童期死亡事件的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 90
第六节 影响儿童对死亡的了解与态度的因素 91
第七节 宠物的死亡 98
第八节 父母的死亡 102
第九节 手足的死亡 104
第十节 重病病童面对自己的死亡 105
第十一节 与孩童谈论死亡的原则 109
第十二节 协助孩子面对死亡的方法 113
神话宗教篇 129
第四章 解读神话中的生死观&作者:方蕙玲 129
前言 131
第一节 水的解读——「死亡」与「不朽」的过渡 133
第二节 土的解读——「不朽」追求的活动舞台 140
第三节 火的解读——生命的转化 144
结论 150
第五章 佛教与生死&作者:陈锡琦 153
前言 155
第一节 佛教的生死观 156
第二节 佛教的生死教育 163
第三节 结论 178
第六章 基督徒的生死观&作者:曾焕棠 185
第一节 基督徒信仰的来源及内容:认识圣经与诗歌 187
第二节 基督信仰的基本教义 189
第三节 基督徒信仰追求的方式 197
第四节 基督徒生活中的生死观 205
第五节 灵性关怀的经文 210
第六节 安息聚会及参考事项 212
仪式礼俗篇 219
第七章 生命与死亡仪式&作者:林慧珍 219
前言 221
第一节 仪式的定义与形式 221
第二节 与节庆相关的仪式及其意义 223
第三节 生命过程仪式 226
第四节 宗教与死亡相关仪式 239
第五节 仪式的意义与功能 241
第六节 现代人对仪式的态度及运用 246
第八章 信仰与丧葬角色功能&作者:曾焕棠 255
第一节 本土文化的生死观 257
第二节 台湾民间的丧葬礼俗 263
第三节 丧葬的定义与功能 269
第四节 台湾丧葬的现况 271
第五节 台湾丧葬的发展趋势 274
第六节 墓志铭 279
第七节 为何要预先安排个人安息的居所 281
第八节 失丧者家属可能面临的丧葬问题 282
第九节 消费者的殡葬指南 283
第十节 仪式 284
第十一节 讣文的书写 286
社会心理篇 291
第九章 死亡议题&作者:曾焕棠 291
第一节 死亡与濒死议题的发展 293
第二节 一般家庭面对亲人死亡的议题 294
第三节 一般社会上死亡议题的趋势 296
第四节 死亡对社会产生的冲击与省思 297
第五节 濒死议题 305
第十章 失落与悲伤&作者:李佩怡 311
第一节 认识各种形式的失落 313
第二节 悲伤的反应 322
第三节 哀悼的历程与任务 331
第十一章 悲伤之自我调适与基本助人技术&作者:李佩怡 349
第一节 悲伤的自我调适 351
第二节 如何协助悲丧者因应失落与悲伤 359
医学伦理篇 375
第十二章 医学与生死&作者:林慧珍 375
前言 377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378
第二节 医疗与生死的关系 382
第三节 死亡定义的改变 393
第四节 临终之濒死过程 397
第五节 接近死亡经验(NDE) 399
第十三章 器官捐赠与安宁疗护&作者:林慧珍 407
前言 409
第一节 生命科技的发展与运用 409
第二节 器官捐赠 416
第三节 安宁疗护 430
第四节 医疗人员在处理生命及死亡所面临的困境与因应 439
第五节 生死学在医学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 442
第十四章 安乐死、协助自杀与自杀&作者:林绮云 449
前言 451
第一节 安乐死 451
第二节 协助自杀 459
第三节 自杀 463
第四节 自杀的研究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