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十大原理新观》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凤显著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11006619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

总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实践、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 8

一、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对以前哲学的继承和重大变革 8

(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提法 8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 9

(3)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11

(4)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根本标志 15

二、物质观 17

(1)几种不同的物质观 17

(2)物质的科学定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19

(3)存在不是世界的本质 20

(4)二元论和多元论哲学是荒谬的 21

(5)物质观是世界观的基本前提 23

三、实践观 25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枢纽 25

(2)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它对物质与意识的双向决定作用 25

(3)实践的本原论意义 27

(4)实践的认识论意义 29

(5)实践的主体意义 31

(6)实践的三种哲学类型 32

四、意识观 34

(1)形成意识的物质三要素 34

(2)意识的能动性 36

(3)意识内在的矛盾系统 38

(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间环节和条件 39

五、物质、实践、意识三者统一的总过程 42

(1)世界是有差别的物质统一体 42

(2)在实践基础上,物质到意识的飞跃 44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45

(4)物质、实践、意识转变的总过程 46

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47

(1)它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线索 47

(2)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的根本区别 48

(3)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8

(4)唯物而能动的思想路线 49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一元化原理 51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1

(1)同唯心主义相反,它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运动的反映 52

(2)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联系的系统性 53

(3)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认为物质永恒运动的总趋势是前进和发展 54

(4)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强调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因的主要作用 55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56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五大特性 57

(1)矛盾两个方面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心内容 57

(2)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是矛盾的两大基本类别 61

(3)矛盾的转化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归宿和活的灵魂 69

(4)和谐与激化是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存在状态 71

(5)对抗与非对抗是斗争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73

三、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76

(1)辩证思维的两条基本原则 77

(2)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及其他 79

第三章 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环境、劳动生产、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 83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83

(1)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84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结构的实质内容 85

(3)社会的复杂结构 87

(4)结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自然环境、劳动生产、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89

二、劳动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90

(1)劳动是人类的发展由自然历史过程向社会历史过程转变的决定性力量 90

(2)劳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生产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类型 93

(3)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使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 94

(4)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力量 97

(5)劳动生产还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源泉 98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 99

(1)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力量,不管生产关系适应与否,它总是要发展的 99

(2)某种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在发挥殆尽之前是不会消失的 100

(3)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量度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01

(4)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经济基础的单一性 102

(5)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的直接反作用和间接反作用 103

(6)关于教育、体育、卫生的社会归属问题 104

(7)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更迭顺序问题 105

四、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 107

(1)阶级产生根源的唯一性和阶级斗争形式的多样性 107

(2)国家政权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重性作用 108

(3)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与国家消亡的道路 109

(4)无产阶级的人权观 111

(5)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115

五、人类社会各方面群众的“合力”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116

(1)社会历史的变动状况取决于该时代各方面群众的“合力” 117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 119

(3)个人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 120

第四章 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动化与剩余价值学说 122

一、技术商品与技术资本 122

(1)技术商品的二重性 122

(2)科学技术转变为观念形态的资本 124

二、科学技术自动化对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27

(1)机器人是机器,而不是人 127

(2)技术自动化对商品的绝对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的影响 128

(3)技术自动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29

(4)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技术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转移趋势 131

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深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33

(1)资本“社会化”加剧了西方发达社会的两极分化 133

(2)经济管理的社会化,造成了食利阶层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134

(3)资本管理手段的计划化,使经济危机变形了 136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权力的集中垄断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137

(5)国家垄断资本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斗争 139

(6)国家垄断资本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还表现为世界南北斗争的加剧 139

第五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制及其腐朽性原理 141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容歪曲 141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内部的发展机制 144

(1)社会化大生产内在的巨大膨胀力,不管生产关系适应与否,使它都是要向前发展的 144

(2)资本的国家垄断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稍微宽松的社会环境 147

(3)垄断与竞争并存是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特征,是西方经济发展的另一动因 149

(4)发达的西方国家对世界落后地区的掠夺,是这些国家发达的雄厚物质基础,又是这些国家寄生性和腐朽性的经济根源 151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 151

(1)列宁论帝国主义腐朽性的表现 152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随着它的经济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加深 155

(3)腐朽是本质,发达是外象 160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垂死性 161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 161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质 162

第六章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基本理论和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实践 165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基本原理 166

(1)社会主义的实现是自然历史过程和发挥人民群众革命能动过程的统一 166

(2)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是革命成功的决定性关键 167

(3)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前提 168

(4)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一般规律 168

(5)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顺利实现革命转变的深厚群众基础 169

(6)开展思想文化批判是革命的先导 170

二、落后国家革命首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70

(1)马、恩认为某些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71

(2)革命中心由发达国家向落后地区的转移,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曲折性的普遍表现 172

(3)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落后国家能够首先取得革命的胜利 174

(4)十月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 176

(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178

三、两种社会制度共处时代的国际斗争 180

(1)两种社会制度国际斗争今后发展的四个阶段 180

(2)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两种制度之间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 183

(3)独立自主、和平、开放的外交原则 185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普遍本质和民族特色相结台的原理 187

一、马、恩的设想和社会主义实践 187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187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集中到一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189

(3)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全社会直接占有产品的计划生产和按劳分配 190

(4)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19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93

(1)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本质 193

(2)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各具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 194

(3)反对教条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 195

(4)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特点 197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 199

(1)先革命,后建设,不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规律 199

(2)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必然 199

(3)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长期的工作重心 200

(4)建立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件大事 201

(5)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问题 201

(6)速度和效益同时并重,积累和消费综合平衡 202

(7)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第三产业要先行 203

(8)科技兴实业,教育出人才 203

(9)国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204

(10)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国家政权的三大任务和两手抓的方针 204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206

一、三位一体的本质构成 206

(1)生产的社会化发展 206

(2)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208

(3)商品市场经济 209

(4)社会化生产、公有制和商品市场经济的三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 211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11

(1)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决定的 211

(2)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增加国民收入,不断改善群众生活 213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216

(1)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用的特点 216

(2)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用的表现 218

(3)价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规律 221

(4)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消级作用及其防范 223

四、按比例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规律 225

(1)按比例分配劳动是一切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25

(2)社会主义实行宏观计划体制的必要性及计划经济模式的多样性 226

(3)计划调控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现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229

(4)国有股份制是国有企业理想的产权形式 233

五、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规律 234

(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34

(2)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量度 235

(3)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237

六、诸经济规律的相互影响 238

(1)社会主义基本经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 238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要受到其他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的重大影响 239

(3)价值规律同国民经济按比例平衡发展规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240

(4)四大经济规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 241

七、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 243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形式 246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246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统一 246

(2)商品货币交换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和统一 249

(3)商品市场经济是两类矛盾的交错点 253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254

(1)宏观经济的综合计划平衡同微观经营活动中的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 254

(2)国家、集体、个人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 255

(3)社会生产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256

(4)商品经济滋生着的货币拜物教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257

(5)社会公有制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之间的矛盾 258

(6)它还表现为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258

三、马、恩的论证 260

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262

五、基本矛盾对全社会的影响及其转化 264

(1)基本矛盾制约着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264

(2)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基本矛盾的转化 265

(3)商品经济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失的 267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若干阶段和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原理 269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动和改革的社会 270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70

(2)矛盾运动的不平衡性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 27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若干发展阶段 272

(1)新民主主义阶段 272

(2)过渡时期 274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5

(4)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起飞阶段 276

(5)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277

(6)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阶段 278

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79

(1)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美好的社会 279

(2)坚定信念,自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