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柱构造处理措施 1
1.1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柱与框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节点核心区的处理措施 1
1.2 框架结构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太密集,该部位箍筋的处理措施 2
1.3 框架结构顶层端节点,框架梁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与框架柱中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处理措施 4
1.4 钢筋混凝土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在保护层厚度改变处,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及耐久性要求的处理措施 7
1.5 框支柱的概念和有抗震要求及无抗震要求的构造要求处理措施 9
1.6 在底部为框架-抗震墙上部为砌体的结构体系中,底部砌体抗震墙的构造措施 11
1.7 框架柱中设置核心柱的构造措施 12
1.8 框架柱中箍筋、拉结钢筋及圆形框架柱内采用非螺旋箍筋的构造要求 14
1.9 在有抗震设防的地区,钢筋混凝土柱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范围内的箍筋加密要求,对刚性地面的理解和加密区的处理措施 15
1.10 框架结构顶层端节点处,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框架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弯弧内半径构造要求,在该处附加钢筋的构造措施 17
1.11 混凝土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在基础梁内的固定措施,当柱断面尺寸大于或等于基础梁宽时的构造措施 18
1.12 在有抗震要求的框架中,框架柱底层柱根部位置的确定,底层柱根部箍筋的构造措施 20
1.13 框架柱中的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在非连接区域内连接的处理措施 22
1.14 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接头的处理措施,钢筋根数变化处的锚固长度的处理措施 23
1.15 现浇钢筋混凝土柱纵向受力钢筋在筏形基础内的锚固长度及构造措施 25
1.16 如何区别柱、异形柱、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的定义 27
1.17 异形柱结构体系中,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及箍筋的构造要求 28
1.18 异形柱结构体系中,柱纵向受力钢筋在顶层节点的锚固及顶层端节点钢筋在梁内搭接的处理措施 30
第二章 剪力墙构造处理措施 33
2.1 剪力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在转角处搭接处理措施 33
2.2 当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遇到暗梁或楼层梁时,钢筋摆放位置的处理措施 35
2.3 剪力竖向分布钢筋遇顶层梁或暗梁时,钢筋的构造处理措施 36
2.4 剪力墙的端部和阳角处设置了边缘构件(暗柱),墙中的水平分布钢筋在边缘构件中的处理措施 38
2.5 剪力墙墙面洞口边的补强钢筋标注问题,剪力墙连梁中部预留圆洞时补强钢筋的做法处理措施 40
2.6 带有端柱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在端柱内锚固要求,端柱箍筋的构造配置措施 41
2.7 剪力墙中要求拉结钢筋需拉住两个方向的分布钢筋,暗柱则要求必须拉住主筋和箍筋,是否可以仅拉结主筋而不拉结箍筋,施工时造成拉结筋端部的保护层厚度不足甚至露筋的处理措施 43
2.8 剪力墙中第一根竖向分布钢筋距边缘构件(暗柱或端柱)的距离如何确定,第一根水平分布钢筋距结构面的距离 45
2.9 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如何确定,分布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其搭接部位和搭接间距离的要求 46
2.10 剪力墙中的竖向分布钢筋在楼层上、下交接处,钢筋直径或间距改变时,在该处竖向分布钢筋连接的构造措施 48
2.11 剪力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在暗柱、扶壁柱两侧直径和间距不同或墙宽不同时,连接或锚固处理措施 49
2.12 剪力墙身中的竖向分布钢筋,在连接部位的要求及搭接、焊接及机械连接的处理措施 51
2.13 剪力墙的端柱及小墙肢中纵向钢筋在顶层处锚固的处理措施 52
2.14 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剪力墙由于开洞而形成的梁,在图中标注的不是连梁(LL-),而是框架梁(KL-)时的构造处理措施 53
2.15 在剪力墙中的连梁中,设置了斜向交叉钢筋及暗撑的构造处理措施 55
2.16 剪力墙中的水平分布钢筋遇连梁时的处理措施,当连梁中的水平腰筋与墙中的水平分布钢筋不同时的处理措施 56
2.17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不落地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在框支梁内锚固的构造处理措施 58
2.18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墙及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高度规定和构造要求 60
2.19 剪力墙端部为小墙肢时,连梁纵向钢筋在端部的锚固措施;对于连续洞口形成的小墙肢时,连梁中的纵向钢筋和腰筋的处理措施 61
2.20 剪力墙中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部位、沿墙肢的长度、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的构造要求 63
2.21 剪力墙中构造边缘构件的设置部位、其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的构造要求 65
2.22 剪力墙中非边缘构件的暗柱、扶壁柱等竖向构件的作用及构造处理措施 67
2.23 剪力墙中开洞在上、下楼层布置不规则出现局部错洞时,边缘构件中纵向钢筋的锚固处理措施 68
2.24 当剪力墙中的洞口在上、下楼层均设置时,采用填充墙形成不规则的布置叠合错洞时的构造处理措施 70
2.25 当剪力墙中的洞口在上、下楼层不规则布置且为叠合错洞时,连梁及剪力墙边缘构件的处理措施 72
第三章 梁构造处理措施 74
3.1 梁下部有雨篷、挑檐等构件时,附加钢筋的处理措施 74
3.2 框架梁及连续梁中上部非贯通钢筋伸入跨内的长度及相应的构造处理措施 75
3.3 楼层框架梁中的上、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边支座内锚固长度的处理措施 76
3.4 与剪力墙垂直相交的楼层梁,其纵向钢筋在边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及弧形梁纵向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处理措施 78
3.5 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在跨内采用绑扎搭接连接的构造处理措施 80
3.6 框架梁在中间支座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不能拉通设置时的锚固处理措施 82
3.7 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处理措施 83
3.8 梁下部部分钢筋不伸入支座内锚固的要求及构造措施 85
3.9 梁中设置的侧面钢筋(腰筋)在跨内的连接及在支座的锚固构造措施 86
3.10 梁上有集中荷载时,附加抗剪钢筋(附加箍筋、吊筋)的设置构造要求 88
3.11 梁中第一道箍筋距支座的距离 90
3.12 非框架梁(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构造措施 91
3.13 现浇混凝土结构中,框支梁的概念及相应的构造措施 92
3.14 混凝土非框架梁(次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边支座的锚固构造措施 94
3.15 框架宽扁梁的概念及梁中纵向钢筋的摆放要求,纵向钢筋在边支座内的锚固构造措施 96
3.16 在砖砌体结构中,混凝土梁在支座上搁置长度的最小构造要求 97
3.17 在砖砌体结构中,混凝土梁中的纵向钢筋在边支座内的锚固长度要求及在支座内配置箍筋的构造措施 99
3.18 框架梁在框架柱两侧的宽度不同时,纵向钢筋在中柱内的锚固和处理措施 100
3.19 框架梁的一端为框架柱,而另一端为梁(框架梁、次梁)或剪力墙时,纵向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及箍筋加密的处理措施 101
3.20 框架梁端部加腋时,增设的纵向构造钢筋在梁及柱内的锚固要求,有抗震设防要求时梁端箍筋加密起算点的位置 103
3.21 框架梁与框架柱的宽度相同,或框架梁的一侧与框架柱平齐时,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较大,采取的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构造措施 104
3.22 折线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断开设置的要求,该处箍筋加密构造措施 106
3.23 变截面斜向上的悬臂梁中箍筋配置的构造措施 107
3.24 框架梁、次梁的箍筋在抗震和非抗震设计时,端部弯钩及直线段的构造要求 108
3.25 梁配置腰筋的腹板高度计算原则,腰筋最小配筋率的构造规定 110
3.26 梁两侧的楼板的标高不相同时,配置构造腰筋时梁的腹板高度的计算方法 111
3.27 梁中纵向受力钢筋水平净距,以及竖向多于一排钢筋时的最小净距的构造要求 112
3.28 梁中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末端与钢板穿孔塞焊锚固的构造要求及处理措施 114
3.29 在底部框架-抗震墙、上部砌体结构体系中,托墙梁上部砌体墙开洞时,托墙梁在洞口两侧箍筋加密的构造措施及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115
3.30 异形柱框架结构中,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异形框架柱内通过及锚固的处理措施 117
3.31 异形柱结构体系中,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端节点核心区内的锚固措施 120
3.32 异形柱结构体系中,在中间层的中间节点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核心区内的处理措施 121
3.33 深受弯构件中的简支深梁钢筋的构造处理措施 123
3.34 深梁沿下边缘有均布荷载及深梁中有集中荷载作用时,附加抗剪钢筋的处理措施 126
3.35 框架宽扁梁在中柱节点及边节点区,有抗震设防要求时箍筋加密区的起点位置及箍筋的处理措施 128
第四章 板的构造措施 131
4.1 高层建筑转换层楼板上、下钢筋在边支座的锚固措施,楼板边缘及大洞口边设置暗梁的构造要求 131
4.2 地下室顶板钢筋在边支座内的锚固构造要求,外墙厚度变化处墙中竖向钢筋的锚固措施 132
4.3 楼板、屋面板中的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的区别和相关的构造规定,是否所有的光圆钢筋端部都需要180°的弯钩 134
4.4 悬臂板上部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措施,下部构造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要求 135
4.5 在楼板和屋面板中设置的温度钢筋网片,与板上部受力负钢筋的连接构造处理措施 137
4.6 悬挑板在阳角的放射钢筋构造处理措施及在阴角处构造钢筋的配置要求 138
4.7 斜向板中垂直斜方向的钢筋间距的配置要求 140
4.8 现浇混凝土板下部受力钢筋在支座内锚固长度,板在砌体支座上的最小搁置长度构造要求 141
4.9 现浇混凝土板上部受力钢筋在边支座内锚固构造措施,采用焊接钢筋网片时的锚固要求 143
4.10 如何理解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双向板和单向板的概念,及这两种板的配筋构造要求 144
4.11 带有平台板的折板式现浇混凝土楼梯,在弯折处钢筋配置的构造处理措施 146
4.12 楼、屋面板开洞时,洞边加强钢筋的处理措施 148
4.13 板中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构造措施 151
4.14 楼、屋面板上设备基础与板的连接处理措施 152
第五章 基础构造处理措施 154
5.1 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在独立基础中锚固长度要求,基础内箍筋的构造要求 154
5.2 独立短柱基础中的短柱竖向钢筋在基础内的锚固构造处理措施,短柱内拉结钢筋的设置要求 155
5.3 柱下独立基础间设置的拉梁中的纵向钢筋在基础内的锚固构造措施 156
5.4 墙下混凝土条形基础板受力钢筋及分布钢筋配置的构造处理措施 158
5.5 柱下独立混凝土基础板受力钢筋配置的构造措施,多桩承台板下部受力钢筋的构造措施 160
5.6 桩基承台间的连系梁在承台内的锚固构造措施,连系梁内最大箍筋间距构造要求 162
5.7 桩顶伸入承台板或承台梁中的长度规定,桩顶纵向钢筋在承台或承台梁中锚固长度的构造措施 163
5.8 三桩承台受力钢筋的布置方式及构造处理措施 165
5.9 各类基础构件中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 166
5.10 筏形、箱形基础底板中上、下层钢筋在后浇带处的处理措施 168
5.11 平板式楼梯上、下层钢筋在下部基础锚固点的位置,人防楼梯在基础处的锚固措施 169
5.12 筏形基础中在剪力墙开洞的下过梁纵向钢筋及箍筋的构造处理措施 170
5.13 墙下条形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或高低基础相连接处的处理措施 171
5.14 框架柱与基础梁在边节点处的连接构造处理措施 174
5.15 筏形基础或地下室防水板局部降板处,钢筋在弯折部位的处理措施 175
5.16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基础平板当无外伸时,板中受力钢筋在端支座处的锚固构造措施,板在有高低差处的构造处理措施 177
5.17 梁板式筏形基础次梁在支座两侧的截面宽度、截面高度不同,次梁的底部及顶部有高差时纵向钢筋的锚固处理措施 179
5.18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主梁在框架柱两侧宽度不同时、梁在框架柱处有高差时,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处理措施 181
5.19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基础平板变断面处受力钢筋的构造处理措施 183
第六章 其他构造处理措施 186
6.1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钢筋受拉锚固长度为何不是整数,如何计算锚固长度 186
6.2 在有人防要求的地下室结构,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锚固长度及钢筋连接的措施 188
6.3 混凝土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应如何计算,构件中的一侧纵向钢筋的规定 189
6.4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砌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拉结措施,构造柱纵向钢筋在主体结构内有何锚固处理措施 190
6.5 为什么划分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在工程中如何理解环境类别的划分 192
6.6 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如何满足这些要求,耐久性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193
6.7 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普通钢筋连接方式的规定及连接方式应采取的构造措施 194
6.8 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中,对某些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其目的和作用 196
6.9 在混凝土结构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代换的规定,在同一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是否可以等级不同 196
6.10 在混凝土构件中一般对受力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规定,分布钢筋、构造钢筋和箍筋保护层的规定 197
6.11 在有抗震要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对框架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方式的要求及处理措施 199
6.12 在作明确规定的不允许钢筋连接区域内接长时,受力钢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此区域内连接,避开“受力较大的区域”的部位 200
6.13 混凝土结构中,在钢筋搭接连接的长度范围内是否均要求箍筋加密,机械连接和焊接是否也要求箍筋加密 200
6.14 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砌体结构中,楼梯间或门厅会设置长度较大的梁,这样的梁在砌体上的搁置长度的处理措施 201
6.15 框架柱中螺旋复合箍筋的构造处理措施 202
参考文献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