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络学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1
一、经脉 2
二、络脉 7
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8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和应用 9
一、生理功能 9
二、反映病理的变化 9
三、临床应用 10
第三节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概况 11
一、研究概述 11
二、对经络实质的一些见解 11
第二章 常用穴位 13
第一节 穴位的定位 13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3
二、折量法 14
三、指量法 17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13
一、手阳明大肠经 18
二、手少阳三焦经 20
三、手太阳小肠经 21
四、手太阴肺经 23
五、手厥阴心包经 25
六、手太阴心经 26
七、经外奇穴和新穴 27
第三节 下肢部穴位 29
一、足阳明胃经 29
二、足少阳胆经 32
三、足太阳膀胱经 35
四、足太阴脾经 37
五、足厥阴肝经 38
六、足少阴肾经 39
七、经外奇穴和新穴 40
第四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41
一、督脉 41
二、任脉 43
三、足阳明胃经 44
四、足太阳膀胱经 45
五、足少阳胆经 46
六、手阳明大肠经 47
七、手太阳小肠经 48
八、手少阳三焦经 48
九、经外奇穴和新穴 49
第五节 胸腹部穴位 51
一、任脉 51
二、足阳明胃经 54
三、足太阴脾经 54
四、经外奇穴 55
第六节 腰背部穴位 55
一、督脉 55
二、足太阳膀胱经 57
三、手太阳小肠经 60
四、经外奇穴 60
附一、十四经脉主治范围及主要穴位表 63
附二、主要神经于的分布与穴位的关系 64
附三、其他穴位参考表 65
第三章 各种疗法 73
第一节 针刺疗法 73
一、针具和体位 73
二、针刺操作法 75
三、穴位处方原则 78
四、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79
第二节 耳针疗法 81
一、耳廓表面解剖 82
二、耳穴及其分布规律 83
三、常用耳穴的功能 85
四、取穴原则和常见病的处方 88
五、操作方法 90
六、注意事项 90
第三节 头针疗法 91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功能 91
二、适应症 96
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96
第四节 电针疗法 97
一、作用和适应症 97
二、用具 99
三、选穴原则 100
四、操作方法 101
五、注意事项 102
第五节 穴位注射疗法 102
一、适应症 103
二、药物 103
三、操作方法 103
四、注意事项 104
第六节 赤医针疗法 105
一、穴位及其位置 105
二、适应症 106
三、针具和操作方法 107
四、注意事项 109
第七节 皮肤针疗法 109
一、适应症 110
二、针具 110
三、操作方法和叩刺部位 110
四、注意事项 111
第八节 腕踝针疗法 111
一、分区 111
二、选点 115
三、针法 119
第九节 穴位埋线和穴位穿线疗法 121
一、适应症 121
二、用具 121
三、操作方法 122
四、注意事项 123
附:拔罐疗法 124
第四章 常见病治疗 126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 126
一、急性胃肠炎 126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 127
三、胃下垂 128
四、慢性腹泻 130
五、急性阑尾炎 132
六、直肠脱垂 133
七、痔 134
八、便秘 135
九、膈肌痉挛 136
十、小儿营养不良 137
十一、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138
十二、胆道蛔虫症 139
第二节 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140
一、急性支气管炎 140
二、慢性气管炎 141
三、支气管哮喘 142
四、风湿性心脏病 144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47
六、高血压病 149
七、心动过速 151
八、心动过缓 152
九、过早搏动 152
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53
第三节 运动系统疾病 155
一、落枕 155
二、肩关节周围炎 156
三、肱骨外上髁炎 158
四、急性腰痛 159
五、慢性腰痛 161
六、风湿性关节炎 163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164
八、增生性关节炎 165
九、腱鞘炎 167
十、腱鞘囊肿 167
第四节 泌尿、生殖(包括妇产科)、内分泌系统疾病 168
一、尿路感染 168
二、遗尿 169
三、肾下垂 171
四、尿潴留 171
五、前列腺炎 172
六、男性性机能障碍——遗精、阳萎 174
七、慢性盆腔炎 175
八、痛经 176
九、闭经 177
十、功能性子宫出血 178
十一、妊娠呕吐 179
十二、人工流产 180
十三、胎位不正 180
十四、产后出血 181
十五、子宫脱垂 182
十六、甲状腺机能亢进 183
十七、单纯性甲状腺肿 184
十八、尿崩症 185
十九、糖尿病 187
第五节 神经系统疾病 187
一、三叉神经痛 187
二、面神经麻痹 189
三、面肌痉挛 191
四、内耳眩晕症 191
五、截瘫 192
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94
七、坐骨神经痛 198
八、遗传性共济失调 199
九、头痛 200
十、癫痫 202
十一、偏瘫 204
十二、颅脑损伤后遗症 206
十三、震颤麻痹 207
十四、脑炎后遗症 209
十五、脑发良不全 210
十六、神经衰弱 211
十七、癔症 212
十八、精神分裂症 214
第六节 五官科及皮肤科疾病 215
一、麦粒肿 215
二、急性结膜炎 216
三、角膜炎、角膜溃疡及角膜云翳、斑翳 217
四、屈光不正 219
五、白内障 221
六、青光眼 222
七、视神经萎缩 224
八、中心性视网膜炎 226
九、斜视 228
十、聋哑病 229
十一、耳聋 232
十二、耳鸣 234
十三、慢性鼻炎 235
十四、慢性鼻窦炎 236
十五、扁桃体炎 237
十六、声带麻痹 238
十七、牙痛 238
十八、湿疹 239
十九、荨麻疹 240
二十、斑秃 241
二十一、丹毒 242
二十二、神经性皮炎 243
二十三、牛皮癣 244
二十四、急性乳腺炎 246
第七节 急症及传染病 247
一、休克 247
二、晕厥 248
三、中暑 249
四、感冒 250
五、流行性腮腺炎 251
六、病毒性肝炎 251
七、细菌性痢疾 253
八、疟疾 254
后记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