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篇 41
第一章 疆域面积 41
第一节 张集由来 41
第二节 张集辖境 42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3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43
第二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44
第三章 地质、地貌 50
第一节 地质 50
第二节 地貌 51
第三节 矿产 52
第四章 水文 53
第一节 河流及小溪 53
第二节 泉 55
第五章 气象 56
第六章 自然灾害 59
第一节 旱灾 59
第二节 水灾 60
第三节 自然灾害及主要病虫害 61
农业篇 63
第一章 农作物种植 63
第一节 耕地与劳力 63
第二节 耕作制度 63
第三节 农作物生产 65
第四节 栽培管理 65
第五节 良种推广 70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71
第七节 肥料施用 74
第八节 生产模式 75
第二章 林业 78
第一节 林业概况 78
第二节 林政管理 79
第三章 畜牧业 82
第一节 畜禽种类 82
第二节 畜禽品种改良 85
第三节 畜禽疾病防治 86
第四节 畜禽食品检疫与科技推广 89
第四章 水产业 91
第一节 养殖水面 91
第二节 人工养殖 91
第三节 捕鱼工具 94
第四节 渔政管理 94
第五章 水利篇 95
第一节 灌溉工程 95
第二节 工程管理 110
第三节 防汛、抗旱 115
第四节 水利管理 118
第六章 农业机具 122
第七章 农村经营管理 125
第一节 农村财务管理 125
第二节 农村负担管理 129
第三节 农民承包合同管理 131
乡镇企业篇 135
第一章 企业体制 135
第一节 区(镇)乡企业 135
第二节 队(村)组企业 136
第三节 联户个体企业 137
第四节 私营企业 138
第二章 产业结构 139
第一节 种养业 139
第二节 工业 139
第三章 企业管理 140
第一节 企业管理机构 140
第二节 企业管理项目 141
交通电力篇 146
第一章 交通 146
第二章 电力 152
第一节 供电 153
第二节 用电管理 154
邮政篇 160
第一章 邮政 160
第一节 邮政机构、领导班子、人员情况 160
第二节 邮路 161
第二章 邮政网点 162
第一节 农村支局网点 162
第二节 镇区支局网点 162
第三章 邮政设备、设施 163
第一节 基础设施 163
第二节 邮运投递设备 163
第三节 邮政营业设备 163
第四章 邮政业务 164
第一节 函件业务 164
第二节 包件业务 165
第三节 机要业务 165
第四节 报刊发行业务 166
第五节 集邮业务 166
第六节 储蓄汇兑业务 167
第七节 代理保险业务 168
第八节 速递物流业务 169
第九节 连锁分销配送业务 169
财政税务篇 172
第一章 财政 17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72
第二节 财政收入 173
第三节 财政支出 173
第四节 财政管理 174
第二章 税务 178
第一节 税制税目 179
第二节 税收减免 185
第三节 税收管理 186
商贸篇 190
第一章 农村商贸经济的基层组织——供销合作社 190
第一节 供销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90
第二节 供销社建立和发展 191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 195
第四节 生活资料的供应 200
第五节 农村土特产品收购 203
第六节 扶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 206
第七节 农村网点的建设和发展 208
第八节 经营与价格管理 209
第九节 基本建设与生产加工 211
第二章 粮油交易 21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8
第二节 粮油购销 219
第三节 仓储防治 220
第三章 对外贸易 221
第四章 餐饮服务 226
第一节 饮食业 226
第二节 饮食 227
第三节 服务业 230
镇区村庄建设篇 234
第一章 村镇规划 234
第二章 村镇建设 235
第三章 供水 237
党群篇 240
第一章 中共张集镇委员会 240
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240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242
第三节 党委会组成人员 244
第四节 党员状况 253
第五节 党员教育 253
第六节 党校工作 254
第二章 中共张集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258
第三章 群众团体 259
第一节 张集镇总工会 259
第二节 张集镇妇女联合会 259
第三节 共青团张集镇委员会 260
第四节 农民组织 262
政权政协篇 264
第一章 张集镇人民代表大会 264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264
第二节 人大主要工作 270
第二章 张集镇人民政府 27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74
第二节 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76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280
第三章 政协 282
第一节 政协机构 282
第二节 政协委员名录 282
第三节 主要工作 283
军事篇 285
第一章 军事机构 285
第二章 民兵工作 286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86
第二节 民兵训练 288
第三节 政治教育 289
第四节 武器装备 291
第五节 民兵勤务 292
第三章 兵役工作 293
第一节 募兵制 293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293
第三节 征兵制 293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294
第五节 预备役 296
政法篇 298
第一章 公安 298
第一节 公安机构 298
第二节 侦查拘捕 299
第三节 户政管理 300
第二章 司法行政 301
第一节 司法机构 301
第二节 普法 302
第三节 民事调解 302
第四节 法律服务 303
第五节 “两劳”回归人员安置帮教 303
第三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04
第一节 治安机构 304
第二节 治安管理 307
民政篇 316
第一章 优抚安置 316
第一节 优待抚恤 316
第二节 复员退伍安置 317
第二章 社会救助 318
第一节 救灾救济 318
第二节 其它救济 319
第三章 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 320
第一节 社会福利 320
第二节 社会事务 321
第四章 扶贫与革命老区建设 322
第五章 移民 324
教育篇 327
第一章 教育类型 327
第一节 幼儿教育 32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331
第三节 初级中学教育 337
第四节 高中教育 342
第二章 教师 345
第一节 教师队伍(含民师) 345
第二节 教师培训(含进修) 348
第三节 教师待遇(含民师) 349
第三章 教育科研 352
第一节 科研机构 352
第二节 科研内容 353
第三节 科研成果 355
第四章 教育经费 359
第一节 经费来源 359
第二节 经费管理 362
第五章 教育设施设备 364
第一节 校舍 364
第二节 教学技术装备 367
第六章 教育改革 368
第一节 结构改革 368
第二节 学制改革 370
第三节 教学改革 370
第四节 招生制度改革 374
第五节 人事制度改革 375
第七章 学校后勤 376
第一节 寄宿制学校建设 377
第二节 勤工俭学 378
第三节 学校绿化 380
第四节 后勤管理 380
第八章 教育管理 3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1
第二节 管理层次 382
第三节 管理职责 383
第九章 成人教育 384
文体篇 389
第一章 文化 389
第一节 文艺 389
第二节 电影 396
第三节 图书 398
第二章 文物 398
第一节 文物保护 400
第二节 历史文物 400
第三节 革命文物 407
第三章 体育 409
第一节 传统体育 409
第二节 学校体育 410
第三节 群众体育 410
第四章 广播电视 411
第一节 广播 411
第二节 电视 411
卫生篇 414
第一章 卫生机构 414
第一节 防疫机构 414
第二节 医疗机构 415
第三节 保健机械 418
第二章 卫生防疫 419
第一节 公共卫生 419
第二节 疾病防治 421
第三章 医疗 425
第一节 医疗设施设备 425
第二节 医术水平 426
第三节 医疗制度 428
第四章 妇幼保健 429
第一节 妇女保健 429
第二节 幼儿保健 430
第五章 科研活动与成果 430
社会篇 433
第一章 人口 433
第一节 人口变动情况 433
第二节 人口结构 434
第三节 计划生育 436
第四节 长寿老人 440
第二章 社会风俗 444
第一节 生产风俗 444
第二节 生活风俗 448
第三节 节令风俗 454
第四节 礼仪风俗 461
第五节 人伦风俗 471
第六节 信奉风俗 475
方言篇 479
第一章 方言词语 479
第二章 方言民谚 498
第三章 方言歇后语 504
第四章 方言座谈 524
人物篇 528
第一章 人物录 528
第二章 人物表 544
第一节 张集镇革命烈士表 544
第二节 劳动模范 547
第三节 张集籍在外知名人士 548
第四节 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550
第五节 留学生 550
第六节 援外人员 550
经济综合管理篇 552
第一章 统计管理 552
第一节 统计管理机构及沿革 552
第二节 统计内容 552
第三节 统计制度 552
第四节 统计资料汇编 552
第二章 国士资源管理 5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3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 554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54
第四节 地政地籍管理 556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理 556
第六节 农田会计制度与复垦开发 556
第七节 土地监察 557
第三章 安全生产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