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征求意见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大学经济系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

(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1

(二)社会主义革命能够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取得胜利 3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 7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 7

(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 8

(三)批判“和平过渡”的修正主义谬论 10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职能 13

第二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2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成分和主要矛盾 20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成分和主要矛盾 20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3

第二节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24

(一)社会主义国有化 24

(二)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26

第三节 对中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30

(一)对中小资本通过赎买实国现有化 30

(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步骤和形式 33

第四节 对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38

(一)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 38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关系和党的阶级路线 43

(三)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形式 46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5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52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52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5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61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65

(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69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和党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71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71

(二)党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72

(三)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全民国家”等反动谬论,批判林彪的“克已复礼”的反动纲领 82

第三节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87

(一)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和客观依据 87

(二)认真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4

第四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管理 97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97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100

(三)“鞍钢宪法”是管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根本大法 10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17

(一)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17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发展 123

第五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2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25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 129

(一)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必然性 129

(二)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132

(三)社员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助手和必要补充 1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38

(一)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38

(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逐步发展、逐步过渡 14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性质和要求 150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 150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 1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155

(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15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的内容 157

第三节 抓革命,促生产 160

(一)革命是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60

(二)正确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批判反动的“唯生产力论” 164

(三)为革命抓好生产 167

第四节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70

(一)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170

(二)多、快、好省的辩证关系 173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17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的规律 179

(一)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特征 179

(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 184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 186

(四)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现代修正主义对计划经济的歪曲和攻击 1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 191

(一)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191

(三)农业生产内部、工业生产内部的比例关系 197

(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197

(四)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205

(五)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 207

(六)内地工业和沿海工业的比例关系 20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工作 212

(一)计划工作的依据 212

(二)坚持积极平衡,反对消极平衡,搞好综合平衡 215

(三)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18

(四)发动群众与留有余地 220

第八章 农业是基础 工业是主导 222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22

第二节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28

第三节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232

(一)尽快地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236

第四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尽快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 236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 239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生产率 245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245

(一)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45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可能性 246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一项根本任务 248

第二节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249

(一)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249

(二)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252

(三)改进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搞好社会主义的分工与协作 254

(四)以路线教育为纲,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256

(一)经济核算制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 260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制 260

第一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核算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60

(二)经济核算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2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的实质 266

(一)经济核算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266

(二)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根本问题是个路线问题 2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的内容 271

(一)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制 271

(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经济核算制 27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制度和货币交换 2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制度和货币交换的一般特征 278

(一)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278

(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商品制度、货币交换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28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关系 2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 283

(二)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 2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 287

(一)社会主义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87

(二)我国人民币的稳定性 288

(三)货币交换的存在是产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土壤 29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价格政策 293

(一)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 29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格政策 295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产生资本主义自由化的重要经济条件 298

第五节 对商品制度、货币交换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300

(一)历史的教训 300

(二)对现存的商品制度、货币交换必须加以限制 302

第一节 商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306

(一)生产和交换的辩证关系 306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商业 306

(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社会主义商业的根本方针 3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和作用 311

(一)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 311

(二)社会主义商业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中的作用 314

(三)社会主义商业在促进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5

(四)社会主义商业在组织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31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和商品的流通渠道 321

(一)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建立 321

(二)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渠道 324

(一)社会主义商业流通费用的实质 32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流通费用 326

(二)降低流通费用的意义和途径 330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 3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形成 334

(一)国民收入的形成 334

(二)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3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341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341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积累和消费 350

(一)社会主义的积累和消费的特点 350

(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 351

(三)积累基金内部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355

(四)批判“‘国富’民穷”的反动谬论 357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3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 359

(一)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359

(二)“按劳分配”这种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 3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制度 365

(一)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 365

(二)巴黎公社的分配原则 366

(三)制定工资政策的原则 369

(四)社会主义的工资形式 373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的劳动工分制 373

(一)劳动工分制的特点 373

(二)劳动计酬的方法 374

第四节 对按劳分配中体现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 377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财政和银行信贷 3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的性质和作用 385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 385

(二)财政和经济的辩证关系 39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 394

(一)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的特点 394

(二)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的收入和支出 395

(三)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的管理体制 4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银行信贷 403

(一)社会主义信贷 403

(二)社会主义银行 405

(三)信贷资金和预算资金的分别管理与综合平衡 411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4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活动必须服从无产阶级革命外交路线 41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 417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性质 417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目的 419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形式 4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425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 425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28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 432

(四)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 434

(一)“国际分工”是帝国主义奴役和掠夺世界人民的反动理论 437

第四节 批判苏修“国际分工”的谬论 437

(二)“国际分工”是霸主和附庸之间的分工 440

(三)“国际分工”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向外侵略和扩张的工具 442

第十七章 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446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446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446

(二)批判形形色色的假共产主义谬论 447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451

(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理 454

第二节 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件 456

第三节 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 465

(一)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465

(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468

后记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