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东省连县县志编写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地理 1

第一章 位置及区域 1

第一节 位置和面积 1

第二节 城镇乡村和墟场 2

第三节 行政区划及各公社概况 4

第二章 历史沿革 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民国年间区乡建制 17

第三节 建国后的区(镇)乡社建制 18

附录 撤销公社、大队机构,实行区、乡建制 24

第三章 自然环境 26

第一节 地形地势 26

第三节 物产资源 33

第二节 气候 33

第四节 自然灾害 38

第二编 社会 41

第一章 人口 41

第一节 人口的分布和发展 41

第二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 50

第二章 民族 50

第一节 汉族 50

第二节 瑶族 51

第三章 语言 52

第一节 本地方言 52

第二节 推广普通话 53

第三节 民间谚语 54

第四章 风俗习惯 55

第一节 婚姻 55

第三节 节序 56

第二节 丧葬 56

第四节 其他礼俗 57

第五节 服饰 58

第五章 宗教信仰 58

第—节 佛教 58

第二节 道教 59

第三节 天主教 59

第四节 耶稣教 60

第三编 政治 61

第一章 近代革命运动 61

第一节 百年血泪 61

第二节 近代革命运动 64

第二章 政权 68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政权机构 6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 69

第三节 建国后的人民政权 70

第三章 政党 80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8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80

第三节 中国青年党 89

第四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 89

第五节 中国民主同盟 89

第四章 社团 9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团 90

第二节 建国后的群众团体 91

第五章 军事 100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军事体制 10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军事体制 101

第三节 建国后人民武装的建设 103

第六章 三年恢复时期 104

第一节 接管工作 104

第三节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105

第二节 反动党团特登记工作 105

第四节 土地改革 107

第五节 抗美援朝 109

第六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110

第七节 “三反”、“五反”运动 111

第八节 贯彻婚姻法 11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14

第一节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4

第二节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5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6

第四节 肃反、审干运动 117

第五节 首次基层选举 118

第八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19

第一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119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 120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122

第四节 三年经济困难 124

第五节 三年调整 125

第六节 社教(“四清”)运动 127

第七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 129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130

第一节 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 130

第二节 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 132

第三节 1973年8月至1976年10月 132

第十章 拨乱反正,向“四化”进军 133

第一节 揭发、批判、清查林彪“四人帮” 133

第二节 学习宣传新时期总任务 134

第三节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135

第四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 136

第五节 平反冤假错案 136

第六节 对原工商业者的区别工作 137

第七节 “四类分子”摘帽工作 138

第八节 落实“两个进一步”方针 138

第九节 学习贯彻《历史决议》 140

第四编 经济 142

第一章 农业 14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42

第二节 建国前农业生产概况 144

第三节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44

第二章 畜牧水产 16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62

第二节 畜牧业的发展 163

第三节 渔业的发展 168

第三章 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 17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70

第二节 物产资源 170

第三节 多种经营的发展情况 171

第四章 林业 17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73

第二节 建国前林业概况 174

第三节 建国后林业发展情况 174

第五章 水利 18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86

第二节 建国前水利概况 187

第三节 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 188

第六章 水电 20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05

第二节 水电资源 205

第三节 水电事业的发展 207

第七章 气象·水文 210

第一节 气象 210

第二节 水文 21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5

第八章 农业机械 215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16

第九章 农业体制及经营管理 222

第一节 农业经营管理机构 222

第二节 农业体制的发展变化 222

第三节 农业经营管理 223

第十章 工业 227

第一节 地方国营工业 227

第二节 二轻集体工业 239

第三节 社队企业 242

第四节 中央、省、地属工矿企业 244

第十一章 交通 244

第一节 公路建设 244

第二节 陆路运输 246

第四节 公路交通安全监督及停车场 249

第三节 搬运公司与民间运输业 249

第五节 水上运输公司 251

第六节 港务所 253

第十二章 邮电 254

第一节 建国前邮电状况 254

第二节 建国后邮电事业的发展 254

第十三章 商业 255

第一节 建国前商业的情况 255

第二节 建国后商业的发展 257

第十四章 供销 26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66

第二节 供销工作发展状况及作用 267

第一节 建国前粮食贸易情况 273

第二节 外贸工作的发展 273

第十六章 粮食 273

第十五章 外贸 27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73

第二节 建国后粮食系统机构沿革 274

第三节 粮食贸易情况 274

第四节 粮食政策 275

第五节 粮食管理 276

第六节 粮油加工 277

第十七章 财政 280

第一节 建国前财政概况 280

第二节 建国后财政机构沿革 280

第三节 财政工作的发展 281

第十八章 税收 284

第一节 建国前税收概况 284

第二节 建国后税收机构沿革 285

第三节 税收工作的发展 286

第一节 建国前金融概况 288

第十九章 金融 288

第二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沿革 289

第三节 金融事业的发展 289

第二十章 工商管理 29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93

第二节 证照及商标管理 294

第三节 市场管理 294

第二十一章 计划统计工作 295

第二十二章 物价管理 295

第二十三章 物资管理 300

第二十四章 劳动管理 302

第二十五章 基本建设 304

第二十六章 人民生活状况 304

第一节 建国前人民生活状况 304

第二节 建国后人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 305

第三节 公益事业 307

附录 1978—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表 308

第五编 文化 309

第一章 文化艺术 309

第一节 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309

第二节 名胜古迹 318

第三节 艺文荟萃 321

第二章 教育 338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教育概况 338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 344

第三节 普通教育 344

第四节 工农业余教育 347

第五节 幼儿教育 347

第六节 师资培训 348

第七节 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348

第八节 高考·中考 349

附录 连州中学简史 352

第三章 新闻事业 354

第一节 报社 354

第二节 广播电视 355

第四章 卫生 356

第一节 建国前卫生事业概况 356

第二节 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 356

第五章 计划生育 364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的建立 364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365

第六章 科学技术 367

第一节 科技机构与概况 367

第二节 科技事业的发展及成果 367

第三节 科普活动 371

第四节 计量管理 371

第一节 建国前体育状况 372

第二节 建后体育事业的发展 372

第七章 体育 372

第六编 人物 377

第一章 历史人物 377

本县闻人 377

外籍名流 386

第二章 现代人物 387

民国时期 387

建国以后 392

第三章 革命烈士 403

第七编 杂记 411

水火攻开楞伽峡 411

连州教案始末 412

抗钉门牌事件 414

红七军经过连县 415

《救亡日报》、《青年文化》和《时代学生》的出版 418

农行劫案纪实 419

大路边之战 422

梁家歼灭战 423

西晋南朝墓葬 425

点燃希望之火——记黄志文 425

战斗英雄黄纪石 426

刘英媚简介 426

连州名称的由来 427

慧光塔的传说 427

兴文塔的传说 427

黄损轶闻 428

瑶族“坐歌堂”的来历 428

第八编 大事记 429

古代 429

民国时期 434

建国之后 445

编后记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