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入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光荣
  • 出 版 社:中医古籍整理河南湖北湖南协作片印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189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版本 1

1.1 版本的源起 1

1.2 版本的术语 4

一、版匡类 4

(一) 边匡 4

(二) 版口 5

(三) 版面 6

(四) 字征 6

(五) 墨色 7

(六) 纸征 7

(五) 包背装 8

(四) 蝴蝶装 8

(三) 旋风装 8

(二) 经折装 8

(一) 卷轴装 8

二、装帧类 8

(七) 牌记 8

(六) 线装 9

1.3 版本的分类 9

一、以非刻非印区分 9

(一) 帛书 9

(二) 简牍 9

(三) 卷轴 9

(四) 抄本 9

二、以刊刻前后区分 9

(一) 原刊本(原刻本) 9

(二) 重刊本(翻刻本) 9

(一) 官刻本 10

四、以刊刻司事区分 10

(一) 精刊本(校刻本) 10

三、以刊刻精粗区分 10

(二) 通行本 10

(二) 私刻本 11

(三) 坊刊本(坊本、坊刻本) 11

五、以全残增损区分 11

(一) 全本(完本) 11

(二) 残本 11

(三) 修补本 11

(四) 百衲本 11

六、以刊刻方式区分 11

(一) 木刻本(刻本) 11

(二) 活字本(聚珍本) 11

(四) 善本 12

(一) 宋本 12

八、以刊刻时代区分 12

(五) 劣本 12

(一) 孤本 12

(三) 珍本 12

(二) 副本 12

七、以存夫善劣区分 12

(三) 影印本 12

(二) 元本 13

(三) 明本 13

(四) 清本 13

九、以刊刻国度区分 13

1.4 版本的鉴别 14

一、鉴别的目的 14

二、鉴别的方法 15

(一) 单线追源法 18

二、选择的方法 18

1.5 版本的选择 18

一、选择的阶段 18

(二) 幅射求索法 19

(三) 系统比较法 19

第二章 目录 25

2.1 目录学的源起 25

2.2 目录学的定义 27

一、目录 27

二、目录学 28

2.3 目录学的作用 30

一、泛舟书海的向导 30

二、科学研究的指南 31

(一) 知梗概,明出处,掌握线索 32

(二) 查存佚,究源流,决定取舍 32

(三) 辨真伪,正讹误,考证年代 32

2.4 目录学的类别 33

(四) 博涉猎,广视野,增益资料 33

一、按目录的指趣划分 34

(一) 完源性目录(目录家之目录) 34

(二) 辨伪性目录(藏书家之日录) 34

(三) 提要性目录(读书家之目录) 34

(四) 专业性目录(专门家之目录) 34

二、按目录的撰家划分 35

(一) 官簿(官家之目录) 35

(二) 史志(史家之目录) 36

(三) 私录(私家之目录) 36

三、按目录的时代划分 37

(一) 汉代目录学 37

(二) 魏晋南北朝目录学 37

(三) 隋唐时期目录学 37

(四) 宋元时期目录学 37

一、六略分类法 38

(五) 明清时期目录学 38

2.5 目录学的方法 38

六略分类的基本原则 40

(一) 按文献内容分类 40

(二) 按文献数量分类 41

(三) 按文献主从分类 41

(四) 按文献属性分类 41

二、四部分类法 42

(一)“经” 43

(二)“史” 44

(三)“子” 45

(四)“集” 46

第三章 校勘 48

3.1 校勘学的源起 48

3.2 校勘学的定义 52

3.3 校勘的宗旨 53

一、校勘 53

二、校勘学 53

3.4 校勘的条件 56

一、端正态度 56

二、广求异版 57

三、穷蒐资料 58

(一) 通用工具书 58

(二) 专用工具书 59

(三) 旧注 59

(四) 古文物 59

四、建设队伍 60

8.5 校勘的术语 62

一、原文类 62

(一) 错简 62

(四) 脱漏 63

(五) 衍文 63

(三) 讹误 63

(二) 倒文 63

二、校语类 64

(一) 订讹语 64

(二) 疑讹语 64

(三) 补阙语 64

(四) 拟补语 64

(五) 参证语 64

(六) 校后记 65

3.6 校勘的方法 65

一、对校法 66

二、本校法 66

三、他校法 66

四、理校法 67

第四章 训诂 73

4.1 训诂学的源起 74

4.2 训诂学的定义 79

一、训诂 81

二、训诂学 82

三、训诂学著作 82

4.3 训诂的体例(一)——类别 84

第一类:通释语义的专著(略) 85

第二类:随文释义的注疏 85

一、传 85

二、故 86

三、训 86

四、笺 86

五、注 87

六、疏、正义 87

七、章句 87

(一) 范围 88

二、释通假 88

(三) 例释 88

(一) 范围 88

一、注字音 88

4.4 训诂的体例(二)——内容 88

(二) 方法 88

(二) 方法 89

(三) 例释 89

三、正字形 89

(一) 范围 89

(二) 方法 89

(三) 例释 89

四、诠词义 90

(一) 范围 90

(二) 方法 90

(三) 例释 90

(三) 例释 92

(一) 范围 92

六、解语法 92

(二) 方法 92

(一) 范围 92

五、析句读 92

(二) 方法 93

(三) 例释 93

七、说修辞 93

(一) 范围 93

(二) 方法 93

(三) 例释 93

八、详出处 94

(一) 范围 94

(二) 方法 94

(三) 例释 94

(三) 例释 95

(二) 方法 95

(一) 范围 95

九、述文意 95

十、明医理 96

(一) 范围 96

(二) 方法 96

(三) 例释 96

4.5 训话的体例(三)——方式 97

一、声训 97

(一) 声训的定义 97

(二) 声训的理论根据 97

(三) 声训的意义 97

(三) 形训的意义 98

(一) 义训的定义 98

三、义训 98

(四) 形训的局限 98

(一) 形训的定义 98

二、形训 98

(四) 声训的局限 98

(二) 形训的理论根据 98

(二) 义训的理论根据 99

(三) 义训的意义 99

(四) 义训的方法 99

常用训诂术语例释表 100

(一) 注字音类 100

一、行文格式 100

二、常用术语 100

4.6 训诂的体例(四)——术语 100

(二) 释通假类 101

(三) 正字形类 101

(四) 诠词义类 102

(五) 述文意类 103

(一) 字典类 105

一、通用工具书 105

(附录一) 常用工具书简介 105

(二) 词典类 108

(三) 其他工具书 112

二、专用工具书 116

(一) 辞典类 116

(二) 类书类 118

(三) 丛书类 120

(四) 目录书 123

(五) 索引类 125

(附录二) 历代帝王年号——干支纪年——公无纪年对照表 128

干支次序表 129

对照简表 130

西周 130

春秋 131

战国 138

西汉 143

秦 143

东汉 147

三国 151

西晋 153

东晋、十六国 155

南北朝 158

隋 163

唐 163

五代十国 169

北宋、辽 171

南宋、金 175

元 177

明 179

清 184

(附录三) 参阅资料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