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循环农业模式的类型及其构建 1
第一节 循环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1
第二节 循环农业模式的类型及其技术体系 3
第三节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设计 9
第二章 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化配置技术与生态效应研究 17
第一节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17
第二节 鸭稻共作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1
第三节 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8
第四节 鸭稻共作对稻田水体环境的生态效应 34
第五节 鸭稻共作模式的控草效应 39
第六节 鸭稻共作模式的控虫效果 46
第七节 鸭稻共作模式与技术的优化配置与集成 52
第三章 “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技术集成研究 60
第一节 “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与减量化的必要性 60
第二节 “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与减量化基础研究 61
第三节 “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与减量化技术体系 69
第四节 “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与减量化技术推广 77
第四章 “稻—稻—马铃薯”模式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82
第一节 早稻、晚稻“五增四减”栽培技术研究 82
第二节 冬种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95
第五章 大豆间套作模式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112
第一节 大豆间套作模式技术集成的思路 112
第二节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122
第三节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群体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125
第四节 甘蔗间种大豆及配套根瘤菌技术研究 128
第五节 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 132
第六节 甘蔗间种大豆在珠三角地区的实践 134
第六章 水稻减量化技术集成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139
第一节 广东水稻的氮肥减量潜力分析 139
第二节 水稻氮肥减量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140
第三节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142
第四节 水稻减量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150
第七章 蔬菜减量化生产模式与技术研究 154
第一节 丰产、抗性强的蔬菜新品种筛选和应用 154
第二节 土壤氮养分诊断指标及经济施氮量研究 156
第三节 土壤磷营养诊断指标及经济施磷量研究 159
第四节 土壤钾营养诊断指标及经济施钾量研究 162
第五节 广东珠三角洲菜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研究 166
第六节 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肥技术研究 169
第七节 蔬菜残茎叶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173
第八节 菜田循环灌溉水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 178
第九节 蔬菜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技术研究 180
第十节 进行良好轮作制度 183
第十一节 嫁接育苗技术解决药剂无法防治的病害 184
第十二节 采用工厂化育苗对减量化的效果 185
第八章 香蕉减量化模式和技术集成 188
第一节 香蕉减量化的必要性与技术体系 188
第二节 香蕉减量化生产技术模式 190
第三节 香蕉减量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195
第九章 畜禽废弃物堆肥技术与“猪—沼—菜”模式研究 216
第一节 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技术 216
第二节 微生物菌剂对好氧堆肥过程的影响 219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APG在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222
第四节 好氧堆肥过程中的保氮技术 228
第五节 堆肥技术产业化示范 233
第六节 猪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与技术研究 237
第十章 城市污泥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研究 243
第一节 引言 243
第二节 污泥农用及其限制因素 244
第三节 堆肥技术 245
第四节 环保施肥器技术 246
第五节 特种植物处理转化技术 253
第六节 污泥植物处理与肥水利用综合模式 255
第十一章 农业污水处理工程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260
第一节 概述 260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262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266
第四节 结论 275
第十二章 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与治理技术研究 277
第一节 引言 277
第二节 作物累积重金属的差异 278
第三节 施肥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效应 283
第四节 土壤改良剂对作物吸收重金属的阻控及应用 287
第五节 其他措施对重金属污染的调控效应 292
第六节 结语 293
第十三章 农药等污染农田的修复与治理技术研究 296
第一节 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机污染特征 297
第二节 毒死蜱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复合污染的生物效应 302
第三节 修复有机磷农药的特异材料筛选 310
第四节 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修复的农艺措施 312
第十四章 珠江三角洲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