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课程史话 2
第一章 追问物质的本原——元素、元素观与元素周期律 2
第一节 元素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2
第二节 元素发现史 4
第三节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
第二章 走出黑暗的丛林——有机结构理论与有机合成 14
第一节 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 14
第二节 有机合成简史 18
第三章 追求微观世界之奥秘与完美——从原子、分子到晶体结构 25
第一节 原子、分子和晶体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25
第二节 原子、分子学说的核心概念 28
第三节 晶体结构的核心概念 35
第四章 探索化学科学体系的内在规律——化学反应与过程的相关原理 39
第一节 化学反应原理的起源与发展 39
第二节 热力学 44
第三节 电化学 50
第四节 化学反应动力学 55
第五节 溶液 61
第二篇 课程体系 67
第一章 化学学科思想 67
第二章 化学课程建构 73
第三章 化学理论性知识 87
第四章 化学事实性知识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第二节 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 139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知识 176
第五章 化学技能性知识 187
第一节 化学实验 187
第二节 化学用语 201
第三节 化学计算 215
第六章 化学策略性知识 220
第一节 观察法 220
第二节 实验法 222
第三节 模型法 225
第四节 类比法 229
第五节 比较法和分类法 231
第六节 归纳法和演绎法 234
第七节 假说法 236
第七章 化学情意类知识 239
第一节 化学史 239
第二节 化学与环境 243
第三节 化学的美 246
第三篇 课程教学 253
第一章 化学教学模式 253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253
第二节 化学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 256
第二章 化学学习策略与策略学习 276
第一节 化学学习活动 276
第二节 化学学习方式 279
第三节 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 283
第三章 典型课案 292
第一节 化学概念与理论 292
第二节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319
第三节 有机化学 362
第四篇 专业发展 389
第一章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389
第一节 化学教学情境的功能及其创设的原则和策略 389
第二节 元认知理论与化学教学 394
第三节 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运用策略 399
第四节 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405
第五节 化学学习“宏—微—符”三重表征的构建 408
第六节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 412
第二章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技能与实践 418
第一节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和重点 418
第二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422
第三节 以生为本:探寻和转化“相异构想” 426
第四节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432
第五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初探 438
第六节 考试和试题命制的理论基础 443
第七节 高考化学题编制的一般要求与规则 449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456
第一节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456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含义、内容和策略 460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466
第四节 中学化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472
第五篇 课程特色 481
第一章 必修部分 481
第一节 萃取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481
第二节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 482
第三节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及创新设计 485
第四节 巧制固体氢氧化亚铁 487
第五节 水玻璃阻燃实验的改进 488
第六节 二氧化硫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改进 489
第七节 关于蔗糖脱水演示实验的改进 491
第八节 对NO气体收集装置的探究 494
第九节 苯的溴代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 496
第十节 铝热反应实验的改进 498
第二章 选修部分 502
第一节 金属吸氧腐蚀实验创新 502
第二节 传感技术应用于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研究 503
第三节 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实验创新 504
第四节 乙醇与苯酚中羟基氢活动性比较实验的改进 506
第三章 课外创新实验部分 509
第一节 含碘食盐的家庭定性检验 509
第二节 维生素C的时钟实验 510
第三节 针筒在实验中的妙用 513
第四节 数码拍摄在高中化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515
第六篇 附录 520
第一章 诺贝尔奖与化学元素的发现 520
第一节 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 520
第二节 氟的发现和单质氟的制取 521
第三节 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 523
第四节 重氢同位素的发现 525
第二章 诺贝尔奖与物质的结构 527
第一节 诺贝尔奖与原子的结构 527
第二节 诺贝尔奖与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 528
第三章 诺贝尔奖与催化作用 532
第一节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532
第二节 合成氨工业 533
第三节 导电塑料——聚乙炔 536
第四节 烯烃复分解反应 539
第四章 引领现代化学发展的前沿——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542
第一节 三十年磨一剑 真核生物转录的分子基础——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 542
第二节 抒写化学“表面”文章 揭示反应过程实质——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 544
第三节 生物光的真谛 绿色荧光蛋白——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 547
第四节 探索核糖体的奥秘 核糖体结构解析——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 549
第五节 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工具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述评 552
第五章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及主要贡献 557
第六章 无机化学反应 573
第一节 碱金属元素 573
第二节 碱土金属元素 574
第三节 硼族元素 574
第四节 碳族元素 575
第五节 氮族元素 576
第六节 氧族元素 577
第七节 卤族元素 578
第八节 过渡元素 579
第七章 有机化学反应 583
第一节 烷烃 583
第二节 烯烃 583
第三节 炔烃 584
第四节 二烯烃 584
第五节 环烷烃 584
第六节 芳香烃 585
第七节 卤代烃 585
第八节 醚 586
第九节 酚 586
第十节 醛和酮 586
第十一节 羧酸及其衍生物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