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第一章 生物学与科学方法介绍 1
1-1 生物学的早期历史 1
1-2 生物科学 2
1-3 科学知识的来源 3
1-4 科学方法 3
1-5 生物学之应用 6
问题 7
第二章 一些生物学上的主要归纳 8
2-1 控制活组织的物理和化学 8
2-2 生源论 8
2-3 细胞论 9
2-4 机体演化论 9
2-5 基因论 10
2-6 新陈代谢之媒介——酶 11
2-7 基因控制新陈代谢 12
2-8 DNA是基因暗码的储藏所 12
2-9 维生素是酶的前驱 13
2-10 激素调节细胞质之活动 13
2-11 生物与环境之关系 13
问题 14
第三章 生命之基本分子 15
3-1 生物之特性 15
3-2 质与能 19
3-3 物质之组成……………………………………………3-4 原子之结构 20
3-5 化合物 24
3-6 有机化物 27
3-7 碳水化合物 27
3-8 脂肪 29
3-9 类固醇 30
3-10 蛋白质 31
3-11 核酸 33
3-12 化学链 34
3-13 纤维素成分之物理性质 36
问题 37
第四章 细胞与组织 39
4-1 细胞 39
4-2 研究细胞的方法 50
4-3 能 51
4-4 分子运动 52
4-5 扩散速率 53
4-6 细胞与环境间物质之交换 54
4-7 组织 56
4-8 动物组织 57
4-9 植物组织 62
4-10 器官系统 65
4-11 身体之轮廓与对称 66
问题 67
第五章 细胞之新陈代谢 68
5-1 化学反应 69
5-2 催化剂 70
5-3 酶 70
5-4 酶之特性 70
5-2 酶在细胞中的位置 72
5-6 酶活动之形式 73
5-7 酶之活性之影响因素 74
5-8 呼吸和能之关系 76
5-9 乳酸之氧化作用 78
5-10 琥珀酸之氧化 79
5-11 柠檬酸环 82
5-12 脂肪酸之氧化 85
5-13 葡萄糖之分解 88
5-14 葡萄糖分解之无氧反应 90
5-17 电子传递系统 93
5-16 氨基酸氧化 93
5-15 磷化五碳糖之过程 93
5-18 细胞质成分之动态 97
5-19 生物合成之过程 98
5-20 新陈代谢之特别形态 100
5-21 发光的生物 100
问题 103
第六章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05
6-1 生物的分类 105
6-2 动物、植物和原生物之区别 106
6-3 营养方式 108
6-4 物质的循环利用 110
6-5 生态系统 114
6-6 动植物的生育地和生态地位 115
6-7 种间相互作用之型式 117
问题 120
7-1 光 121
第七章 绿色植物细胞的通性 121
7-2 光合作用 123
7-3 其他有机物质之合成 134
7-4 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 135
7-5 植物的支持系统 137
7-6 膨压 138
7-7 原生质膜分离 139
7-8 植物的消化作用 139
7-9 植物的循环作用 140
7-10 植物液 141
7-11 植物的排泄作用 141
7-12 植物的感应运动 141
7-13 刺激的传送 143
7-14 植物刺激素 145
7-15 感光期 151
问题 154
7-16 睡眠运动 154
第八章 种子植物之构造及功能 156
8-1 根部及其功能 156
8-2 根的环境(dash)土壤 161
8-3 茎及其功能 163
8-4 叶及其功能 169
8-5 蒸散作用 172
8-6 水之流动 173
8-8 植物之经济价值 175
8-7 食物之运送及储藏 175
问题 176
第九章 细菌—植物中的—型 177
9-1 郭霍氏学说 177
9-2 细菌的存在 178
9-3 细菌构造 178
9-4 细菌的生殖 182
9-6 细菌的代谢作用 183
9-5 对不利环境的适应 183
9-7 研究细菌之方法 184
9-8 细菌之经济用途 186
9-9 寄生细菌 186
9-10 其他微生物 186
9-11 滤过性病毒 187
9-12 噬菌体 188
9-13 Rickettsias 193
9-14 演化关系 193
问题 194
第十章 藻类与真菌 195
10-1 生活史 195
10-2 蓝绿藻 197
10-3 THE EUGLENOPHYTA 198
10-4 绿藻 200
10-5 金褐藻 202
10-7 褐藻 203
10-6 双鞭藻 203
10-8 红藻 204
10-9 真菌类 206
10-10 粘菌类 207
10-11 真菌 207
10-12 藻菌 209
10-13 囊子菌 211
10-14 担子菌 212
10-16 菌类之经济价值 214
10-15 地衣 214
问题 218
第十一章 大地的绿化 219
11-1 苔藓植物 220
11-2 维管植物门 222
11-3 松叶兰亚门 222
11-5 木贼亚门 224
11-7 蕨类纲 228
11-6 大叶植物亚门 228
11-8 种子植物 229
11-9 裸子植物 230
11-4 石松亚门 233
11-10 被子植物 233
问题 234
第十二章 植物生殖的演化 235
12-1 无性生殖 235
12-1 性的演化 236
12-3 苔类的生活史 242
12-4 蒴类的生活史 243
12-5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245
12-6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247
12-7 种子的萌发与胚的发育 252
12-8 种子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254
12-9 植物界的演化趋势 254
问题 255
第十三章 动物界:低等无脊椎动物 257
13-2 原生动物门 260
13-3 海绵动物门 264
13-4 腔肠动物和栉板动物 266
13-5 扁形动物门 273
13-6 器官化作用的器官系统级 276
第十四章 高等无脊椎动物 284
14-1 陆栖生命的问题 284
14-2 环节动物 285
14-3 节肢动物 291
14-4 节肢动物的一般体形 296
14-5 节肢动物的分类纲 297
14-6 甲壳动物蜕皮的内分泌控制 301
14-7 昆虫类之变态 302
14-8 昆虫飞行 306
14-9 昆虫社会 308
14-10 节肢动物的行为 308
14-11 软体动物 311
14-12 棘皮动物门 315
14-13 半索动物门 319
问题 320
第十五章 脊索动物门 322
15-1 海鞘或被囊类 322
15-2 颈索动物亚门动物 323
15-3 脊椎动物 324
15-5 软骨鱼类 326
15-4 无颌鱼类 326
15-6 硬骨鱼类 328
15-7 两栖动物 330
15-8 青蛙 331
15-9 爬虫类 342
15-10 鸟类 343
15-11 哺乳动物 346
问题 349
第四部份前言 350
第十六章 血液 351
16-1 血浆 351
16-2 红血球 353
16-3 血红素与氧气之运送 353
16-4 红血球之生命史 354
16-5 在其他动物氧之携带的方法 356
16-6 白血球 356
16-7 白血球保护作用 358
13-1 动物分类的根据 359
16-8 白血球的生命史 359
16-9 血小板 360
16-10 血液的凝固 360
16-11 血液的疾病 362
16-12 血液的法医学试验 364
16-13 血型与输血 365
问题 369
第十七章 循环与运输 371
17-1 血管 371
17-2 心脏 373
17-3 心脏跳动 376
17-4 结节组织 376
17-5 心动周期 378
17-7 心跳时之电位变化 380
17-8 心跳对身体活动的适应 380
17-6 心声 380
问题 383
17-9 血液之体内循环的途径 384
17-10 胎儿的循环和出生时之改变 384
17-11 血液的流速 386
17-12 血压 390
17-13 心脏与血管的疾病 395
17-14 淋巴系统 396
17-15 在其他生物体内之循环 398
问题 402
第十八章 呼吸:气体交换 404
18-1 直接与间接呼吸 404
18-2 人类呼吸系统的构造 406
18-3 呼吸运动 409
18-4 呼吸之气体量 410
18-5 肺泡气体的成份 411
18-6 肺内之气体交换 412
18-7 血液之氧气的运送 412
18-8 血液内二氧化碳之运输 415
18-9 窒息 416
18-10 呼吸之控制 416
18-11 人类肺脏的演化 420
18-12 其他动物之呼吸方法 422
问题 424
第十九章 消化 425
19-1 口腔 425
19-2 喉 429
19-3 消化道之显微解剖 429
19-4 食道 431
19-5 胃 431
19-6 小肠 433
19-7 肝脏 434
19-8 胰脏 435
19-9 食物的吸收 436
19-10 大肠和直肠 438
19-11 消化道的疾病 439
19-12 消化的化学观点 440
19-13 刺激消化腺的方法 444
19-14 其他动物的消化系统 445
问题 448